第一.一个Http请求的整个流程
1.1概述
那么在分布式架构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分布式网络中的计算机节点彼此之间需要通信。用浏览器访问各种网站,作为用户来说,只需要需要输入一个网址并且正确跳
转就行。但是作为程序员,看到的可能就是这个响应背后的整体流程。
1.2域名解析的DNS服务
首先,用户访问一个域名,会经过 DNS 解析DNS(Domain Name System),它和 HTTP 协议一样是位于应用层的协议,主要提供域名到
IP 的解析服务。我们其实不用域名也可以访问目标主机的服务,但是 IP 本身不是那么容易记,所以使用域名进行替换使得用户更容易记住。
1.3Http协议通信原理
http 协议的通信是基于 tcp/ip 协议之上的一个应用层协议,应用层协议除了 http 还有哪些呢(FTP、DNS、SMTP、Telnet 等)。
涉及到网络协议,OSI 七层网络模型和 TCP/IP 四层概念模型,OSI 七层网络模型包含(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TCP/IP 四
层概念模型包含(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
请求发起过程,在 tcp/ip 四层网络模型中所做的事情
当应用程序用 T C P 传送数据时,数据被送入协议栈中,然后逐个通过每一层直到被当作一串比特流送入网络。其中每一层对收到的数据都要增加一些首部信息(有时还要增加尾部信息)
图解如下:
客户端如何找到目标服务
在客户端发起请求的时候,我们会在数据链路层去组装目标机器的 MAC 地址,目标机器的mac 地址怎么得到呢?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 ARP 协议,这个协议简单来说就是已知目标机器
的 ip,需要获得目标机器的 mac 地址。(发送一个广播消息,这个 ip 是谁的,请来认领。认领 ip 的机器会发送一个 mac 地址的响应)有了这个目标 MAC 地址,数据包在链路上广播,MAC 的网卡才能发现,这个包是给它的。MAC 的网卡把包收进来,然后打开 IP 包,发现 IP 地址也是自己的,再打开 TCP 包 ,发现端口是自己,也就是 80 端口,而这个时候这台机器上有一个 nginx 是监听 80 端口。于是将请求提交给 nginx,nginx 返回一个网页。然后将网页需要发回请求的机器。然后层层封装,最后到 MAC 层。因为来的时候有源 MAC 地址,返回的时候,源 MAC 就变成了目标 MAC,再返给请求的机器。为了避免每次都用 ARP 请求,机器本地也会进行 ARP 缓存。当然机器会不断地上线下线,IP 也可能会变,所以 ARP 的 MAC 地址缓存过一段时间就会过期。
接收端接收数据包
当目的主机收到一个MAC地址(目的地址和源地址)时,数据就开始从协议栈中由底向上升,同时去掉各层协议加上的报文首部。每层协议都要去检查报文首部中的协议标识,以确定接收数据的上层协议。
为什么有了 MAC 层还要走 IP 层呢?
mac 地址是唯一的,那理论上,在任何两个设备之间,我应该都可以通过mac 地址发送数据,为什么还需要 ip 地址?mac 地址就好像个人的身份证号,人的身份证号和人户口所在的城市,出生的日期有关但是和人所在的位置没有关系,人是会移动的,知道一个人的身份证号,并不能找到它这个人,mac 地址类似,它是和设备的生产者,批次,日期之类的关联起来,知道一个设备的mac,并不能在网络中将数据发送给它,除非它和发送方的在同一个网络内。所以要实现机器之间的通信,我们还需要有 ip 地址的概念,ip 地址表达的是当前机器在网
络中的位置,类似于城市名+道路号+门牌号的概念。通过 ip 层的寻址,我们能知道按何种路径在全世界任意两台 Internet 上的的机器间传输数据。
TCP和IP分层管理
TCP/IP 协议按照层次分为 4 层: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对于分层这个概念,比如我们的分布式架构体系中会分为业务层、服务层、基础支撑层。比如
docker,也是基于分层来实现。所以我们会发现,复杂的程序都需要分层,这个是软件设计的要求,每一层专注于当前领域的事情。如果某些地方需要修改,我们只需要把变动的层替换掉就行,一方面改动影响较少,另一方面整个架构的灵活性也更高。 最后,在分层之后,整个架构的设计也变得相对简单了。
分层负载
二层负载
二层负载是针对 MAC,负载均衡服务器对外依然提供一个 VIP(虚 IP),集群中不同的机器采用相同 IP 地址,但是机器的 MAC 地址不一样。当负载均衡服务器接受到请求之后,通过
改写报文的目标 MAC 地址的方式将请求转发到目标机器实现负载均衡二层负载均衡会通过一个虚拟 MAC 地址接收请求,然后再分配到真实的 MAC 地址
三层负载均衡
三层负载是针对 IP,和二层负载均衡类似,负载均衡服务器对外依然提供一个 VIP(虚 IP),但是集群中不同的机器采用不同的 IP 地址。当负载均衡服务器接受到请求之后,根据不同的
负载均衡算法,通过 IP 将请求转发至不同的真实服务器三层负载均衡会通过一个虚拟 IP 地址接收请求,然后再分配到真实的 IP 地址
四层负载均衡
四层负载均衡工作在 OSI 模型的传输层,由于在传输层,只有 TCP/UDP 协议,这两种协议中除了包含源 IP、目标 IP 以外,还包含源端口号及目的端口号。四层负载均衡服务器在接受
到客户端请求后,以后通过修改数据包的地址信息(IP+端口号)将流量转发到应用服务器。四层通过虚拟 IP + 端口接收请求,然后再分配到真实的服务器
七层负载均衡
七层负载均衡工作在 OSI 模型的应用层,应用层协议较多,常用 http、radius、dns 等。七层负载就可以基于这些协议来负载。这些应用层协议中会包含很多有意义的内容。比如同一个
Web 服务器的负载均衡,除了根据 IP 加端口进行负载外,还可根据七层的 URL、浏览器类别来决定是否要进行负载均衡七层通过虚拟的 URL 或主机名接收请求,然后再分配到真实的服务器。
第二.TCP/IP 协议的深入分析
2.1TCP握手协议
TCP 消息的可靠性首先来自于有效的连接建立,所以在数据进行传输前,需要通过三次握手建立一个连接,所谓的三次握手,就是在建立 TCP 链接时,需要客户端和服务端总共发
送 3 个包来确认连接的建立,在 socket 编程中,这个过程由客户端执行 connect 来触发
第 一 次 握 手(SYN=1, seq=x)客 户 端 发 送 一 个TCP 的 SYN 标志位置 1 的包,指明客户端打算连接的服务器的端口,以及初始序号 X,保存在 包 头 的 序 列 号(SequenceNumber)字段里。发送完毕后,客户端 进 入SYN_SEND 状态。
第 二 次 握 手(SYN=1, ACK=1,seq=y,ACKnum=x+1):服务器发回确认包(ACK) 应 答 。 即SYN 标志位和ACK 标 志 位 均 为1。服务器端选择自
己 ISN 序列号,放到 Seq 域里,同时将 确 认 序 号(Acknowledgement Number)设置为客户的 ISN 加 1,即 X+1。发送完毕后,服务器 端 进 入
SYN_RCVD 状态。
第 三 次 握 手(ACK=1 ,ACKnum=y+1)客户端再次发送确认包(ACK),SYN 标志位为 0,ACK 标志位为 1,并且把服务器发来 ACK 的序号字段+1,放在确定字段中发送给对方,
并且在数据段放写 ISN 发完毕后 , 客 户 端 进 入ESTABLISHED 状态,当服务器端接收到这个包时,也进 入ESTABLISHED 状态,TCP 握手结束。
那 TCP 在三次握手的时候,IP 层和 MAC 层在做什么呢?当然是 TCP 发送每一个消息,都会带着 IP 层和 MAC 层了。因为,TCP 每发送一个消息,IP 层和 MAC 层的所有机制都
要运行一遍。而你只看到 TCP 三次握手了,其实,IP 层和 MAC 层为此也忙活好久了。
SYN 攻击
在三次握手过程中,Server 发送 SYN-ACK 之后,收到 Client 的 ACK 之前的 TCP 连接称为半连接(half-open connect),此时 Server 处于 SYN_RCVD 状态,
当收到 ACK 后,Server转入 ESTABLISHED 状态。SYN 攻击就是 Client 在短时间内伪造大量不存在的 IP 地址,并向Server 不断地发送 SYN 包,Server 回复确认包,
并等待 Client 的确认,由于源地址是不存在的,因此,Server 需要不断重发直至超时,这些伪造的 SYN 包将产时间占用未连接队列,导致正常的 SYN 请求因为队列满而被丢弃,
从而引起网络堵塞甚至系统瘫痪。SYN 攻击时一种典型的 DDOS 攻击,检测 SYN 攻击的方式非常简单,即当 Server 上有大量半连接状态且源 IP 地址是随机的,
则可以断定遭到 SYN 攻击了
TCP 四次挥手协议 四次挥手表示 TCP 断开连接的时候,需要客户端和服务端总共发送 4 个包以确认连接的断开;客户端或服务器均可主动发起挥手动作(因为 TCP 是一个全双工协议),在 socket 编程中,任何一方执行 close() 操作即可产生挥手操作。
单工:数据传输只支持数据在一个方向上传输半双工:数据传输允许数据在两个方向上传输,但是在某一时刻,只允许在一个方向上传输,实际上有点像切
换方向的单工通信全双工:数据通信允许数据同时在两个方向上传输,因此全双工是两个单工通信方式的结合,它要求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都有独立的接收和发送能力
第一次挥手(FIN=1,seq=x)
假设客户端想要关闭连接,客户端发送一个 FIN 标志位置为 1 的包,表示自己已经没有数据可以发送了,但是仍然可以接受数据。发送完毕后,客户端进入 FIN_WAIT_1 状态。
第二次挥手(ACK=1,ACKnum=x+1)
服务器端确认客户端的 FIN 包,发送一个确认包,表明自己接受到了客户端关闭连接的请求,但还没有准备好关闭连接。发送完毕后,服务器端进入 CLOSE_WAIT 状态,客户端接收到这
个确认包之后,进入 FIN_WAIT_2 状态,等待服务器端关闭连接。
第三次挥手(FIN=1,seq=w)
服务器端准备好关闭连接时,向客户端发送结束连接请求,FIN 置为 1。发送完毕后,服务器端进入 LAST_ACK 状态,等待来自客户端的最后一个 ACK。
第四次挥手(ACK=1,ACKnum=w+1)
客户端接收到来自服务器端的关闭请求,发送一个确认包,并进入 TIME_WAIT 状态,等待可能出现的要求重传的 ACK 包。服务器端接收到这个确认包之后,关闭连接,进入 CLOSED 状态。客户端等待了某个固定时间(两个最大段生命周期,2MSL,2 Maximum Segment Lifetime)之后,没有收到服务器端的 ACK,认为服务器端已经正常关闭连接,于是自己也关闭连接,
进入 CLOSED 状态。假设 Client 端发起中断连接请求,也就是发送 FIN 报文。Server 端接到 FIN 报文后,意思是说"我 Client 端没有数据要发给你了",但是如果你还有数据没有发送完成,则不必急着关闭Socket,可以继续发送数据。所以你先发送 ACK,"告诉 Client 端,你的请求我收到了,但是我还没准备好,请继续你等我的消息"。这个时候 Client 端就进入 FIN_WAIT 状态,继续等待Server 端的 FIN 报文。当 Server 端确定数据已发送完成,则向 Client 端发送 FIN 报文,"告诉 Client 端,好了,我这边数据发完了,准备好关闭连接了"。Client 端收到 FIN 报文后,"就知道可以关闭连接了,但是他还是不相信网络,怕 Server 端不知道要关闭,所以发送 ACK 后进入 TIME_WAIT 状态,如果 Server 端没有收到 ACK 则可以重传。“,Server 端收到 ACK 后,"就知道可以断开连接了"。Client 端等待了 2MSL 后依然没有收到回复,则证明 Server 端已正常关闭,那好,我 Client 端也可以关闭连接了。Ok,TCP 连接就这样关闭了!
问题
【问题 1】为什么连接的时候是三次握手,关闭的时候却是四次握手?
答:三次握手是因为因为当 Server 端收到 Client 端的 SYN 连接请求报文后,可以直接发送SYN+ACK 报文。其中 ACK 报文是用来应答的,SYN 报文是用来同步的。但是关闭连接时,当 Server 端收到 FIN 报文时,很可能并不会立即关闭 SOCKET(因为可能还有消息没处理完),所以只能先回复一个 ACK 报文,告诉 Client 端,"你发的 FIN 报文我收到了"。只有等到
我 Server 端所有的报文都发送完了,我才能发送 FIN 报文,因此不能一起发送。故需要四步握手。
【问题 2】为什么 TIME_WAIT 状态需要经过 2MSL(最大报文段生存时间)才能返回到 CLOSE状态?
答:虽然按道理,四个报文都发送完毕,我们可以直接进入 CLOSE 状态了,但是我们必须假
象网络是不可靠的,有可以最后一个 ACK 丢失。所以 TIME_WAIT 状态就是用来重发可能丢
失的 ACK 报文。
2.2阻塞
通过socket.accept 去接收一个客户端请求,accept 是一个阻塞的方法,意味着 TCP 服务器一次只能处理一个客户端请求,当一个客户端向一个已经被其他客户端占用的服务器发送连接请求时,虽然在连接建立后可以向服务端发送数据,但是在服务端处理完之前的请求之前,却不会对新的客户端做出响应,这种类型的服务器称为“迭代服务器”。迭代服务器是按照顺序处理客户端请求,也就是服务端必须要处理完前一个请求才能对下一个客户端的请求进行响应。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不能接收这样的处理方式。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方法可以独立处理每一个连接,并且他们之间不会相互干扰。
一个客户端对应一个线程
为每个客户端创建一个线程实际上会存在一些弊端,因为创建一个线程需要占用 CPU 的资源和内存资源。另外,随着线程数增加,系统资源将会成为瓶颈最终达到一个不可控的状
态,所以我们还可以通过线程池来实现多个客户端请求的功能,因为线程池是可控的。
非阻塞模型
上面这种模型虽然优化了 IO 的处理方式,但是,不管是线程池还是单个线程,线程本身的处理个数是有限制的,对于操作系统来说,如果线程数太多会造成 CPU 上下文切换的开销。因
此这种方式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阻塞IO
就是当客户端的数据从网卡缓冲区复制到内核缓冲区之前,服务端会一直阻塞。以socket接口为例,进程空间中调用 recvfrom,进程从调用 recvfrom 开始到它返回的整段时间内都是被阻塞的,因此被成为阻塞 IO 模型
非阻塞IO
就是进程空间调用 recvfrom,如果这个时候内核缓冲区没有数据的话,就直接返回一个 EWOULDBLOCK 错误,然后应用程序通过不断轮询来检查这个
状态状态,看内核是不是有数据过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