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内企业更难推进精益生产?
企业想要保持快速增长,自然就把目光放到管理变革上来,尤其是那些业已被证明有效的新型管理体系。在这中间,“精益生产”被一再提及。由于不具备一些重要的基本先决条件,“精益生产”距离大部分的中国企业还很遥远,特别是这三个坎。 1.过高的人员流动,导致精益思想所依赖的培训、能力提升难以持之以恒 丰田之所以能够在其企业内部建设和完善“精益生产”体系,与其全体员工终身雇佣制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在这种用工制度之下,企业将稳定的员工队伍作为最主要的企业资源看待,全力以赴地对员工进行不断地培训和教育,使所有员工都能认同精益的原则,并熟悉精益的方法。对比中国制造业企业,由于普遍地将员工,特别是一线工人视为成本因素,多数企业实施合同制和季节性临时工制度,对员工的过度使用和投入不足,直接导致了人员流动率居高不下。 2.追求结果而不重视流程,导致“精益生产”系统强调的“一致性”根本难于保证 “精益生产”不仅仅是一个新型管理项目,更是一个通过消除运营体系中所有可能造成损失的根源,从而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由于运营系统中的损失,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波动性造成的,这种波动性会直接导致产品质量标准的偏离或生产力的损失,而产品质量水平的不稳定,恰恰是制造业企业长期未能根治的顽疾之一。这些企业在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大都采取的是事后补救的方法,它们很少会想到,要在寻找问题根源和强化过程质量控制上做到极致。国内企业的这种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