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股撑起半边天时,乳企伊利与家电中的格力、酒业中的茅台等均被看做是典型代表。而就在近日,前者的一则股票激励计划,却在资本市场上引起广泛讨论。
8月5日晚间,伊利公布了一项分五期解除限售、周期长达六年的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拟向包括董事、高管在内的474人授予1.83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授予价格为15.46元/股。在投资者对该计划的诸多讨论中,此次股票激励计划的金额与人员、目标设置等均成为焦点。
一方是企业的长远发展,一方是投资者权益保障,这样的两“难”思考成为伊利此次股权激励讨论的核心之一。伊利是否对二者做了平衡,如何客观看待伊利的此次股权激励?
01 | 难为的股权激励
自诞生之初开始,围绕在股权激励身上的讨论就从未停止。在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造成了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而股权激励正是这一冲突的集中体现之一。
一方面,股权激励确实有着相当的“效果”。和君咨询曾在一项报告中指出,A股上市公司中,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比未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年平均高出30%以上。同时,“通常在什么都不变的情况下,仅股权激励一项举措,便可使企业业绩在原业绩的基础上至少提升20%”。
对于意图实现股权激励的公司来说,这样的数据无疑是支撑它们前行的最大动力。股权激烈计划,尤其是限制性股权激励计划,又被称为“金手铐”,以此企业可以锁定人才,在一个统一的期限内,为一个特定的企业目标所共同努力,最终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有咨询机构就曾从股权激励角度分析苹果公司所取得的成就,“苹果的创新能力,背后其实是一套长效、开放、循环的股权激励机制安排”。在1980年上市后,苹果所有技术骨干都通过股权激励实现了个人财富自由,因此可以专心创新。
一方是企业以及各项研究所给出的增长预期,一方是投资者们对管理层的监督,在这两种声音的背后,体现的是两种利益,两种思考。
在企业看来,这是为支撑企业长远发展所做的人才储备和战略规划;在投资者眼中,与长远、“看不见”的规划与收益相比,他们更看重这一计划是否构成对公司利益的侵害。
当然,在“效果”与不“友好”之间,股权激励也有着中间地带。哪怕是曾多次对股权激励表达不满的巴菲特,也曾对可口可乐的130亿美元股权激励投赞成票。
02 | 15%、8%的指标真的低吗?
在有关伊利此次股权激励的讨论中,业绩考核目标的设置为核心之一。有一种观点认为,伊利此次的股权激励业绩考核目标“形同虚设”,甚至判定“管理层涉嫌通过股票激励结合进行利益输送”。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根据公司公告,本次激励计划公司层面的业绩指标选取了“净资产收益率”和“净利润增长率”两个指标。其中,“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设定2019-2023年度净资产收益率为15%;“净利润增长率”以2018年净利润(扣非净利润)为基数,设定2019-2023年度净利润增长率为8%、18%、28%、38%、48%。
从2010年至2018年的历年情况来看,伊利近年来的ROE大体在20%,甚至普遍超过20%,以此来看似乎15%的指标设置确实较低。但与2016年股权激励所要求的12%相比,15%的指标设置,与其说是为了增加障碍,不如说是为了保持伊利作为一个上市公司的业绩稳定性。
因此,伊利将指标障碍主要设置在了净利润增长率上。据公告公布的2019年至2023年净利润增长率,未来五年期净利润同比增速将分别不低于8%、9.3%、8.5%、7.8%、7.2%,年均复合增长率不低于8.16%。
从净利润增长率情况来看,自2010-2018年,伊利的该指标上下浮动较大:2012年为1.43%,2011年、2013、2014年较高,此后的近四年来,净利率增长率走低,于2015年为6.65%,2018年为10.32%。
与之相比,股权激励中8.16%的年均复合增长看似不低,但如果与宏观经济、行业大势乃至伊利自身的阶段性发展相比,这一指标并不简单。
作为消费股中“白马股”的典型代表之一,伊利近年来穿越周期,基本实现了业绩的快速增长,尤其是近年来,在600、700乃至800的营收下,仍然保持了超过10%的扣非净利润增长。
而实际上,伊利的这一发展离不开自2000年之后就开始的我国牛奶消费上升,乳业产业集中度提升。而当前,乳制品行业已进入存量成熟市场,消费到达顶点,行业进入低速增长,行业集中度已达到相当水平,单纯依靠外向增长的路径已不现实。
同时由于乳制品选择品类逐渐增多,地方企业逐步在低温奶上有所回血,伊利所面临的竞争之激烈、增长之困难可想而知。当前的伊利正处在面向下一个十年的关键节点,在这个节点上,受行业产品属性的特殊性影响,哪怕位居行业龙头的它也不能掉以轻心。
在激烈的竞争面前,伊利在战略上选择聚焦常温优势,进行横向品类拓展以及市场扩张,发掘新产品、新业务、新市场,进行多元化和国际化。此次六年的股权激励计划成为支撑它未来增长的关键一环,而其ROE指标、净利润增长率指标的设置正是以此出发。
正如伊利管理层在此次股权激励相关的电话会议中所透露的那样,之所以将ROE指标设置为15%,是因为新产品新业务新市场需要大幅投入,短期内ROE会有所下降但长期会保持较好水平。
至于净利润增长率指标的8%设置,原因正是出于行业竞争与成本攀升的考虑。从去年到现在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竞争对手加大终端的促销买赠,另一方面成本也在大幅提升,未来2-3年会持续给企业带来压力,所以8%的净利润增长比较合理。
在外界强调对此次股权激励行权条件的关注之余,不妨从另一个视角看这两个指标设置。
另一项研究指出,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时,在发挥协同效应提升真实业绩的同时,可能也会通过盈余管理等粉饰业绩。对当前的伊利来说,较高的目标设置很可能也会努努力实现,但在关乎未来十年、二十年的关键节点,15%、8%的指标设置更为稳健,也更为诚实。
03 | 激励高吗?
伊利此次股权激励的另一个舆论焦点在于激励金额与激励对象上。
公告显示,此次股权激励的限制性股票总计1.83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上述研究显示,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最低力度为0.003%,最大值为10%,这与监管中所规定的10%上限相符合,伊利3%的占比属正常范畴。
同时,此次股权激励的授予价格为15.46元/股。当前股权激励的价格一般按股价的50%计算,如果按照前120个交易日的均价计算价格是14.94元/股,由此来看,伊利此次所按照的前1个交易日交易均价已经相当合理。
在激励金额上,公告显示,为完成此次股权激励,伊利未来五年需要摊销总计22.15亿元的费用。以此测算,每年摊销金额为4.43亿元,与8%的增长指标所带来的每年平均约82亿元净利润相比,这一摊销金额并不高。
而在激励对象上,此次主要有474人,包括任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业务)骨干及其他对公司未来发展和经营业绩有影响的员工。
可见,伊利此次股权激励的核心在于管理层。在企业管理中,高管尤其是领头人的作用不可小觑,哪怕在上市公司中,高管获得大额股权激励的案例不胜枚举。比如此前小米上市时,雷军获得了2%的股权奖励,万州国际曾分别给予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万隆1%、4.9%的股份。
对身处竞争激烈行业的伊利来说,稳定而有业绩驱动的管理层不可缺少,毕竟在这个行业中,不进则退,而绑定管理层与企业利益于一体的股权激励等方式,成为促进企业增长的有效举措。
以同样竞争激烈行业的白酒行业为例,洋河曾通过两次改制,提升核心团队持股,在此后十多年中成为发展最快的企业,甚至曾在2016年时一度超过五粮液。
此前,一手将伊利带到行业龙头地位,伊利的高管团队已证明自己的能力。而在于伊利进一步绑定后,他们的可能性很可能会被进一步激发出来。
04 | 结语
围绕股权激励的所有讨论,发生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所避不开的两个主体之间,即管理层与股东。
两者间相互信任的关系和情况固然有,但并不多见,更多时候,两者间的利益冲突与冲突之下的博弈、平衡正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课程。
在伊利身上,这样的博弈与平衡正在上演。而在博弈与平衡之下,更多信息的沟通、更长远的规划十分必要,而不管是争议还是探讨,双方的共同点在于对企业未来增长的孜孜以求。
一点财经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来源:https://blog.csdn.net/yidiancaijing/article/details/9885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