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伊利股权激励:指标低吗?激励高吗?
在消费股撑起半边天时,乳企伊利与家电中的格力、酒业中的茅台等均被看做是典型代表。而就在近日,前者的一则股票激励计划,却在资本市场上引起广泛讨论。 8月5日晚间,伊利公布了一项分五期解除限售、周期长达六年的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拟向包括董事、高管在内的474人授予1.83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3%,授予价格为15.46元/股。在投资者对该计划的诸多讨论中,此次股票激励计划的金额与人员、目标设置等均成为焦点。 一方是企业的长远发展,一方是投资者权益保障,这样的两“难”思考成为伊利此次股权激励讨论的核心之一。 伊利是否对二者做了平衡,如何客观看待伊利的此次股权激励? 01 | 难为的股权激励 自诞生之初开始,围绕在股权激励身上的讨论就从未停止。在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造成了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代理冲突,而股权激励正是这一冲突的集中体现之一。 一方面,股权激励确实有着相当的“效果”。 和君咨询曾在一项报告中指出,A股上市公司中,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比未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年平均高出30%以上。同时,“通常在什么都不变的情况下,仅股权激励一项举措,便可使企业业绩在原业绩的基础上至少提升20%”。 对于意图实现股权激励的公司来说,这样的数据无疑是支撑它们前行的最大动力。股权激烈计划,尤其是限制性股权激励计划,又被称为“金手铐”,以此企业可以锁定人才,在一个统一的期限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