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测试样例
下面的三个存储过程,分别使用了动态SQL、绑定变量、静态SQL三种编程方式。具体存储过程内容如下:
1)动态SQL
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proc1 as begin for i in 1 .. 100000 loop execute immediate 'insertinto t values (' || i || ')'; commit; end loop; end proc1;
2)绑定变量
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proc2 as begin for i in 1 .. 100000 loop execute immediate 'insert into t values(:X)' using i; commit; end loop; end proc2;
3)静态SQL
create or replace procedure proc3 as begin for i in 1 .. 100000 loop insert into t values(i); commit; end loop; end proc3;
2、测试过程
测试过程的步骤为
1) drop table t purge;
2) create table t (x int);
3) alter system flush shared_pool;
4) set timing on
5) exec procxxx;
6) select count(*) from t;
在上述的测试过程中,由于每次测试时的表全是新的,并刷新了共享池,所以每次的测试效果还是比较正确的。此次测试是在物理机上进行的测试,而非虚拟机上进行测试。
3、测试结果
3.1 动态SQL
Proc1存储过程使用了动态SQL,这样就会在每次执行insert语句时,要对每一个insert语句进行硬解析,这样就增加了共享池的硬解析开销,下面是v$sql视图中的结果
3.2 绑定变量
Proc2存储过程使用了绑定变量,这样在执行过程上,就会减少硬解析的开销,降低共享池的争用。在执行过程中,v$sql视图中的结果如下
insert语句并没有解析1次执行1次,而是解析了1次,执行了10万次。Proc2存储过程,在本次测试中使用了20.94秒,执行结果如下
3.3 静态SQL
Proc3存储过程使用了静态SQL,这样在编译过程中insert语句就解析好了,而不像proc2存储过程需要在执行过程中再解析,这样节省了一些时间,具体的测试结果如下
在静态SQL中,insert语句也是使用了绑定变量,所以也是解析1次,然后多次执行。Proc3存储过程执行了17.82秒,具体结果如下
4、测试总结
动态SQL适用于表名及查询字段名未知的情况。在已知查询字段名及表名的情况下,使用动态SQL(字符串拼接方式)会增加硬解析的开销,在这种情况下,建议使用静态SQL,这样可以提高执行效率。在过程过程用拼凑的动态sql效率并不高,有时候还不如程序直接传递sql.静态SQL是前置编译绑定,动态SQL是后期执行时才编译绑定。
获取更多学习资料,可以扫码进群或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