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https://www.cnblogs.com/crazymakercircle/p/10294745.html
1.1.1. 解码器:FrameDecoder
前面所讲的解码器,在获取入站数据时,都是通过ByteBuf的基础类型读取方法,读取到是基础的数据类型,比如int整数。如果在解码时,读取的不是基础类型,而是非常基础的二进制数据,该如何处理呢?
大家都知道,TCP协议是个“流”性质协议,它的底层根据二进制缓冲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包的划分,会把上层(Netty层)的ByteBuf包,进行重新的划分和重组,组成一帧一帧的二进制数据。换句话说,一个上层Netty中的 ByteBuf包,可能会被TCP底层拆分成多个二进制数据帧进行发送;也有可能,底层将多个小的ByteBuf包,封装成一个大的底层数据帧发送出去。
问题来了:如何从底层的二进制数据帧中,界定出来上层数据包的边界,也即是上层包的起点和末尾呢?别急,界定的办法,还是很多的。比如说,简单一点方法就是规定上层数据包的长度。例如,规定每个上层数据包的长度为100byte。再比如说,可以规定上层包的分割符号,比如换行符。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最为重要的是,发送方和接收方,在界定方法上必须保持一致。
Netty中,提供了几个重要的可以直接使用的帧解码器。这里先介绍一个最为基础的,它就是LineBasedFrameDecoder。LineBasedFrameDecoder的工作原理很简单,依次遍历原始ByteBuf(代表底层帧)中的可读字节,判断看是否存在“\n”或者“\r\n”换行符,也就是上层包的边界的分割符。如果有,就以此位置为结束位置,从可读索引到结束位置区间的字节就组成了一行。同时,它支持配置上层包的最大长度。如果连续读取到最大长度后仍然没有发现换行符,就会抛出异常。
下面演示一下LineBasedFrameDecoder的使用,代码如下:
/** * create by 尼恩 @ 疯狂创客圈 **/ package com.crazymakercircle.NettyTest; //... public class TestDecoder { @Test public void testLineBasedFrameDecoder() { //... ChannelInitializer i = new ChannelInitializer<EmbeddedChannel>() { protected void initChannel(EmbeddedChannel ch) { ch.pipeline().addLast(new LineBasedFrameDecoder(1024)); ch.pipeline().addLast(new StringDecoder()); ch.pipeline().addLast(new StringProcessHandler()); } }; EmbeddedChannel channel = new EmbeddedChannel(i); for (int j = 0; j < 100; j++) { ByteBuf buf = Unpooled.buffer(); String s = "I am " + j; buf.writeBytes(s.getBytes("UTF-8")); buf.writeBytes("\r\n".getBytes("UTF-8")); channel.writeInbound(buf); } //... }
实例中,向channel写入100个入站数据包,每一个入站包都以"\r\n"回车换行符作为结束。channel的LineBasedFrameDecoder 解码器,会将"\r\n"作为分割符,分割出一个一个的入站ByteBuf,然后发送给StringDecoder。StringDecoder会将分割好的ByteBuf二进制数据,转成字符串,发送给StringProcessHandler 。最后,由StringProcessHandler负责将字符串展示出来。
这里,LineBasedFrameDecoder 和StringDecoder 都是Netty自带的类。特别要说下的,就是StringDecoder,它的作用是将接收到ByteBuf二进制数据,转换成字符串。另外,LineBasedFrameDecoder ,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帧解码器,包含此解码器在内,Netty中比较常用的帧解码器,大致如下:
(1)固定长度帧解码器 - FixedLengthFrameDecoder
适用场景:每个上层数据包的长度,都是固定的,比如 100。在这种场景下,只需要把这个解码器加到 pipeline 中,Netty 会把底层帧,拆分成一个个长度为 100 的数据包 (ByteBuf),发送到下一个 channelHandler入站处理器。
(2)行分割帧解码器 - LineBasedFrameDecoder
适用场景:每个上层数据包,使用换行符或者回车换行符做为边界分割符。发送端发送的时候,每个数据包之间以换行符/回车换行符作为分隔。在这种场景下,只需要把这个解码器加到 pipeline 中,Netty 会使用换行分隔符,把底层帧分割成一个一个完整的应用层数据包,发送到下一站。前面的例子,已经对这个解码器进行了演示。
(3)自定义分隔符帧解码器 - DelimiterBasedFrameDecoder
DelimiterBasedFrameDecoder 是LineBasedFrameDecoder的通用版本。不同之处在于,这个解码器,可以自定义分隔符,而不是局限于换行符。如果使用这个解码器,在发送的时候,末尾必须带上对应的分隔符。
(4)自定义长度帧解码器 - LengthFieldBasedFrameDecoder
这是一种基于灵活长度的解码器。在数据包中,加了一个长度字段(长度域),保存上层包的长度。解码的时候,会按照这个长度,进行上层ByteBuf应用包的提取。
1.1.1. 难点:自定义长度帧解码器
在前面的四个帧解码器中,第四个解码器LengthFieldBasedFrameDecoder(自定义长度帧解码器)的参数比较多,比较难,同时也比较重要,这里对其进行重点介绍。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使用实例,代码如下:
/** * create by 尼恩 @ 疯狂创客圈 **/ package com.crazymakercircle.NettyTest; public class TestDecoder { //... @Test public void testLengthFieldBasedFrameDecoder() { try { LengthFieldBasedFrameDecoder spliter=new LengthFieldBasedFrameDecoder(1024,0,4,0,4); ChannelInitializer i = new ChannelInitializer<EmbeddedChannel>() { protected void initChannel(EmbeddedChannel ch) { ch.pipeline().addLast(spliter); ch.pipeline().addLast(new StringDecoder(Charset.forName("UTF-8"))); ch.pipeline().addLast(new StringProcessHandler()); } }; EmbeddedChannel channel = new EmbeddedChannel(i); for (int j = 0; j < 100; j++) { ByteBuf buf = Unpooled.buffer(); String s = "呵呵,I am " + j; byte[] bytes = s.getBytes("UTF-8"); buf.writeInt(bytes.length); buf.writeBytes(bytes); channel.writeInbound(buf); } //... }
上面用到的自定义长度解码器LengthFieldBasedFrameDecoder构造器,涉及5个参数,都与长度域(数据包中的长度字段)相关,具体介绍如下:
(1) maxFrameLength - 发送的数据包最大长度;
(2) lengthFieldOffset - 长度域偏移量,指的是长度域位于整个数据包字节数组中的下标;
(3) lengthFieldLength - 长度域的自己的字节数长度。
(4) lengthAdjustment – 长度域的偏移量矫正。 如果长度域的值,除了包含有效数据域的长度外,还包含了其他域(如长度域自身)长度,那么,就需要进行矫正。矫正的值为:包长 - 长度域的值 – 长度域偏移 – 长度域长。
(5) initialBytesToStrip – 丢弃的起始字节数。丢弃处于有效数据前面的字节数量。比如前面有4个节点的长度域,则它的值为4。
在上面的例子中,自定义长度解码器的构造参数值如下:
LengthFieldBasedFrameDecoder spliter=new LengthFieldBasedFrameDecoder(1024,0,4,0,4);
第一个参数为1024,表示数据包的最大长度为1024;第二个参数0,表示长度域的偏移量为0,也就是长度域放在了最前面,处于包的起始位置;第三个参数为4,表示长度域占用4个字节;第四个参数为0,表示长度域保存的值,仅仅为有效数据长度,不包含其他域(如长度域)的长度;第五个参数为4,表示最终的取到的目标数据包,抛弃最前面的4个字节数据,长度域的值被抛弃。
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一下上面的规则,调整一下例子中的代码。在写入通道前,在数据包的最前面,加上两个字节,作为包头Head。另外,写入的长度值,包含长度域自身的长度,也就是加上4。 修改后的代码如下:
/** * create by 尼恩 @ 疯狂创客圈 **/ //... for (int j = 0; j < 100; j++) { ByteBuf buf = Unpooled.buffer(); String s = j+ " is me ,呵呵" ; byte[] bytes = s.getBytes("UTF-8"); buf.writeChar(100); buf.writeInt(bytes.length+4); buf.writeBytes(bytes); } //...
为了完成正确的解码,需要调整自定义长度解码器的构造参数值,调整如下:
LengthFieldBasedFrameDecoder spliter=new LengthFieldBasedFrameDecoder(1024,2,4,-4,6);
第一、第二、第三个参数比较简单,不再啰嗦。
第四个参数长度域的矫正值为 -4,为什么呢? 它计算的方法是:包长(X+2)- 长度域的值(X) – 长度域偏移(2) – 长度域长(4)= -4 。
这里假定长度域的值为X,那么包长为X+2。因为在这个例子中,长度域的值,已经包括了长度域的长度值。长度域值与整个包长度相比,就少了前面的Header的2个字节。按照公式进行计算,最终的值为 2-2-4 = -4 。
第五个参数丢弃的起始字节数为6,为什么呢? 因为,最终的有效的应用层数据,需要去掉前面的6个字节。其中,包括2个字节的Header,4个字节的长度域长。
来源:https://www.cnblogs.com/fswhq/p/11927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