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房价窥北京未来:调控阻止不了高房价

对着背影说爱祢 提交于 2020-03-18 11:57:08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130918/111916798105.shtml

经济社会的发展总能找到类似的历史节点,因此,从略有超前的台北,可一窥北京房价的“未来”。

文|张亚雄

这几天有学者预测北京的房价25年后将达到80万每平米。这样的论调对于神经几近麻木的北京人民来说已经不再有大刺激,因为长期以来,无论在什么场合提到房价,立刻就会引发周围的讨论。房价,不是一个新鲜话题。

经济社会的发展总能找到类似的历史节点。不由得去寻找另一个城市的发展轨迹,希望能从异同中窥视到北京的未来。

为什么要看台北?因为同是中国人,具有相同文化的根底,对家庭有相同的传统观念,对消费和住房具有相同的心理状态。而经济发展经历的历史时期基本重合,略有超前,因此,与其他城市相比,更具有可比性和借鉴意义。

1992年,台湾人均GDP已达到1万美元,其经济成就曾位居亚洲四小龙前茅。2001年开始出现负增长,国际竞争力下降。即便如此,根据福布斯2012亚洲国家与地区人均GDP排名,台湾人均GDP为33,831美元,中国大陆人均GDP为7,240美元。台湾人民目前的平均生活水平毫无疑问高于大陆地区。

北京住房市场的成长轨迹在台北的历史中,隐约可见。

比比房价谁更高

先来看一下台北的房价。

据信义房屋统计,台北市房屋均价为3.8万人民币/平,一些好的区域如信义、中正、大安、文山要4.5万以上。万华、北投等相对偏远一点的地方是最便宜的。

远郊台北县的房价就低了,根据地段从不到1万元到3万不等。3万的房子估计就是坐捷运(地铁)到台北花半小时的方便地段了。

这是均价,台北市的新房价格在4~8万左右,高级住宅区的均价在15万每平米左右。信义区明星们的住宅就昂贵了,如蔡依林、张惠妹住的300平方米左右的独栋价格都在一亿三千万新台币左右(约2800万人民币),小S住的那栋仁爱帝宝银行拍卖二亿八千万新台币(约6000万人民币)。

需要说明的是,台湾买房包含土地,是永久产权。

相对于台北市民的收入,这样的房价也是算高的。过去10年,台湾的房价涨幅不大。以台北捷运站旁的40多平方米的二手小户型套房,总价在人民币130万元以上,若以贷款八成、房贷占月薪1/3的比例计算,想在台北市购房,月薪至少要人民币1.8万元以上。而根据台湾主计处公布的数字,2009年台湾每人每月平均薪资为人民币9200元。

大量台北市原住民的第二代,只能选择在附近房价稍便宜的台北县买房成家。

台湾居民住房自有率一直处于世界前列,1980年时为73.5%,2005年上升至87.3%,远高于欧美国家65%的水准。这一点与大陆的情况极为类似,因为传统文化的影响,“成家”方能“立业”,“人无恒产,必无恒心”,拥有住房是立足于社会的最基本条件。

因此,也有学者指出,民众对于拥有住房的渴望,已有房产者对房价上涨的期望,以及开发商追求更高利润的三重需求,共同支撑了台湾房价的上涨。

2009年台湾10大民怨票选,房价过高成为民怨之首。有报道指出,大台北地区平均购屋负担(痛苦指数)达到平均13.4的高峰,台北县的痛苦指数则为8.3。

所谓“购屋痛苦指数”是指房价除以年所得的比例,这个数值是以夫妻购买35坪(100平米左右)住房的需求来计算的。

再来看看北京。根据房地产业协会的数据,2012年全年北京住房成交均价为2.07万元/平方米,根据北京市人社局、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2年度北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5223元。

以此法来计算北京夫妻购买100平米房子的痛苦指数,应该在17上下。

可以说,北京目前住房的价格与痛苦情况与台北非常相近,稍微糟糕一点。

房价上涨的轨迹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台湾经历了相对高速发展阶段,八十年代后期货币充足,也造成大量热钱流动,经历了城市化、8%-10%的高GDP增速和较高的通胀时期。其间,1989年经历了股市疯狂高涨和泡沫破灭。

台湾房价的起伏跟随经济的发展而变化。从1970年开始,台湾房地产市场高速成长,80年代缓慢增长,90年代开始衰退。

70年代是台湾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人口大量向大城市集中,在1973年形成一个涨幅的高峰,上涨率达113.5%,政府开始陆续推出取消建筑融资、建材限价方案等打压措施,以期抑制房价高涨,稳定经济社会发展。

1980年台湾房价涨幅达64.7%。政府开始追查购屋资金来源;对空地限期完工;对两栋以上房屋课征累进税率等,实施了一系列的调控政策。

经过三年平稳的房价,在1987年又开始迅速上扬,1988年达到了97.2%。台北核心区的上涨达到200%。这次上涨的主要因素是热钱流入和投机投资行为。有人说这个阶段的台湾楼市,与大陆2008年前几年的楼市涨幅非常相似。

政府这次的调控手段是紧缩银根,限制房地产信贷放款。本次动作之大,直接导致台湾股市崩盘,戳破了股市泡沫。第二年开始,房价下跌,并长期保持低迷。

此后,台湾房地产市场跟随台湾总体经济的脚步,开始步入平稳的衰退期。主要原因除了台湾经济的持续低迷之外,更重要的是岛内住宅存量已经超过家庭总户数,供求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可以说现在的台湾住房市场经历了非理性与理性的泡沫洗礼之后,泡沫基本消解,达到一个供需的平衡,但台北的住房痛苦指数依然让大量工薪族大叹买不起房。

异同与重合

1986年-1989年被称为台湾的“掠夺年代”。台湾经济学家林安乐认为,台湾房价在80年代后期的暴涨使得“凡拥有土地者即使无一技之长,无不变成资产巨富,而为这块土地流血流汗的人要想在都市购买30坪则需几十年打拼”。

这样的观点用来形容近几年的北京,再合适不过了。

相信很多在北京的人都听说,谁家里拆迁,一家人突然拥有了多套住房和几百万的补偿;也听说过谁家早早买了几套房,如今已经身价不菲;当然身边更多的例子,是80后的白领们,仅靠工资已经无法实现落户北京的梦想。

加上买车摇号,北京如同当年的台湾一样,掠夺了80后新移民们的梦想。

台湾特别是台北与北京在发展轨迹上还有诸多的重合。从经济腾飞开始,住房价格开始上涨;居民的住房条件逐渐得到改善;经历过股市泡沫;经历过房价的暂时性回调和一次次的高涨,最终达到一个普通工薪阶层无法企及的高价。

台湾人民在1989年还做了一件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那就是针对高涨的房价,人们发起了一场“无壳蜗牛夜宿忠孝东路”的抗议运动。本来只有不多的年轻人找一个地方作为抗议地点,“没想到越来越多的民众自发地加入,整个忠孝东路都被占满了”。而这次运动,被视为台湾公民社会意识建立的重要运动。

房价的上涨最终在1990年得到了控制。但代价是整个台湾经济的低迷。

在房价上涨的整个过程中,政府不断出台调控政策,希望房价不要增长过快。但是一次次事与愿违,直到供需关系得到平衡。

台北与北京的住房市场还有一个类似的因素,就是在新的人口大量涌入的同时,由政府提供的“公屋”数量都极其有限。台湾在1989年之前,“公屋”始终只占整个住宅市场的4%,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北京老居民虽然有大量原有的福利分房,但为每年进入城市的新增人口提供的“公屋”也几乎可忽略。

李登辉在1990年宣布了6年国建计划以及劳工住宅辅助方案,提供了部分“公屋”,给台湾1990年以后的住房缓解提供了供求上的保障。

北京的保障房计划,目前困难重重。在18亿亩耕地红线下,北京能提供的土地够不够?建设资金由哪些部门来提供?建好的保障房归哪个部门管理?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仍然没有答案。

回到前面学者的预测,北京的房价25年后将达到80万每平米,就算加上通胀,加上工资上涨,这样的数字,也应该达到了历史前所未有之惊悚高度了吧?届时北京人民的住房痛苦指数,岂不是要在现在业已很高的基础上还要翻上几番?不知道谁还能承受得住。

易学教程内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或用户发布的内容,如有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欢迎反馈
该文章没有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点击提问,说说你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一起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