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ax是什么?
- 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异步的js和xml
- 它能使用js访问服务器,而且是异步访问!
- 服务器给客户端的响应一般是整个页面,一个html完整页面!但在ajax中因为是局部刷新,那么服务器就不用再响应整个页面!而只是数据!
text:纯文本
xml:大家都熟悉!!!
json:它是js提供的数据交互格式,它在ajax中最受欢迎!
异步交互和同步交互
- 同步:
发一个请求,就要等待服务器的响应结束,然后才能发第二个请求!中间这段时间就是一个字“卡”
刷新的是整个页面! - 异步:
发一个请求后,无需等待服务器的响应,然后就可以发第二个请求!
可以使用js接收服务器的响应,然后使用js来局部刷新!
. ajax应用场景
- 百度的搜索框
- 用户注册时(校验用户名是否被注册过)
- 用户在首页面点击选择分类条时
. ajax的优缺点
优点:
- 异步交互:增强了用户的体验!
- 性能:因为服务器无需再响应整个页面,只需要响应部份内容,所以服务器的压力减轻了!
缺点:
- ajax不能应用在所有场景!
- ajax无端的增多了对服务器的访问次数,给服务器带来了压力!
ajax发送异步请求(四步操作)
- 第一步(得到XMLHttpRequest)
-
ajax其实只需要学习一个对象:XMLHttpRequest,如果掌握了它,就掌握了ajax!!!
-
得到XMLHttpRequest
大多数浏览器都支持:var xmlHttp = new XMLHttpRequest();
E6.0:var xmlHttp = new ActiveXObject(“Msxml2.XMLHTTP”);
IE5.5以更早版本的IE:var xmlHttp = new ActiveXObject(“Microsoft.XMLHTTP”); -
编写创建XMLHttpRequest对象的函数
function createXMLHttpRequest() {
try {
return new XMLHttpRequest();
} catch(e) {
try {
return new ActiveXObject("Msxml2.XMLHTTP");
} catch(e) {
try {
return new ActiveXObject("Microsoft.XMLHTTP");
} catch(e) {
alert("老铁,你用的是什么浏览器啊?");
throw e;
}
}
}
}
- 第二步(打开与服务器的连接)
- xmlHttp.open():用来打开与服务器的连接,它需要三个参数:
请求方式:可以是GET或POST
请求的URL:指定服务器端资源,例如;/study_web/Servlet
请求是否为异步:如果为true表示发送异步请求,否则同步请求! - xmlHttp.open(“GET”, “/study_web/Servlet”, true);
- 第三步(发送请求)
- xmlHttp.send(null):如果不给可能会造成部份浏览器无法发送!
参数:就是请求体内容!如果是GET请求,必须给出null。
- 第四步()
- 在xmlHttp对象的一个事件上注册监听器:onreadystatechange
- xmlHttp对象一共有5个状态:
0状态:刚创建,还没有调用open()方法;
1状态:请求开始:调用了open()方法,但还没有调用send()方法
2状态:调用完了send()方法了;
3状态:服务器已经开始响应,但不表示响应结束了!
4状态:服务器响应结束!(通常我们只关心这个状态!!!) - 得到xmlHttp对象的状态:
var state = xmlHttp.readyState;//可能是0、1、2、3、4
- 得到服务器响应的状态码
var status = xmlHttp.status;//例如为200、404、500
- 得到服务器响应的内容1
var content = xmlHttp.responseText;//得到服务器的响应的文本格式的内容
var content = xmlHttp.responseXML;//得到服务器的响应的xml响应的内容,它是Document对象了!
xmlHttp.onreadystatechange = function() {//xmlHttp的5种状态都会调用本方法
if(xmlHttp.readyState == 4 && xmlHttp.status == 200) {//双重判断:判断是否为4状态,而且还要判断是否为200
// 获取服务器的响应内容
var text = xmlHttp.responseText;
}
};
来源:CSDN
作者:鹏鹏入门
链接:https://blog.csdn.net/weixin_44860598/article/details/104457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