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佛法修学的基础

守給你的承諾、 提交于 2020-03-30 04:01:25
佛法修学的基础 一 净业三福 《观无量寿经》的缘起中说,韦提希夫人家庭遭遇了很大变故,对于时间疾苦财政争体会到,她对释迦牟尼说:“这个世界太苦了 实在没意思,又没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更清凉的世界,没有造恶的世界,我希望往生到那里。” 释迦牟尼佛非常慈悲,就把十方诸 佛世界以神力变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去观察,选择。韦提希夫人也不负佛的期望,她选中了西方极乐世界,要求佛教导她往生西方 世界的方法。佛在没有说明方法之前,教她先修三种净业,并告诉她,这三种净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使我们明了三世 一切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修行证果,都要依此三幅为基础。 [净业三幅---人天福] 1 孝养父母,侍奉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孝养父母在这里并不单纯是讲孝养父母,佛家讲孝,还应该是使父母来生不堕入轮回,并且把孝顺父母的心发扬光大,尽虚空遍法 界。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孝道基础上的。《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孝经,也是入门经,孝道是大圆满的根本,一切圆满从这里开始。 2 侍奉师长 师道是建立在孝道基础上的。师长的恩德跟父母的一样,父母关心子女,老师关心学生,父母之恩是生我们的肉身,老师的恩德是 生我们的法身慧命,所以我们要孝养父母,侍奉师长。孝敬是性德,唯有孝敬才能开发自性,才能开发我们自行中无尽的宝藏。 3 慈心不杀 慈悲是性德,孝敬扩大就是慈悲,慈悲第一就是不杀生。一切恶业中杀业最重

佛教-词汇:一生补处

自闭症网瘾萝莉.ら 提交于 2020-03-24 08:12:32
ylbtech-佛教-词汇:一生补处 一生补处 是针对大乘菩萨的称呼 ,不能按照声闻法的随顺方便说去理解一生的含义, 指菩萨于当下阶位起,境界不退转,功德不断增长,直至成佛道 。 色身非我无我所,缘聚缘散,何言生死 ? 佛初出世,众生心念染着重障,无法接受真实法义,故随顺而说六道生死 。 待众生心念得净,方才宣说十二因缘甚深法,道破轮回生死真实义 。 《大乘悲分陀利经》中说:“是菩萨施缯彩故,不久当得法王子位一生补处。”这说的是法王子住得一生补处。 1. 返回顶部 1、 中文名:一生补处 外文名:For life in 梵 语:eka-ja^ti-pratiboddha 藏 语:skye- ba-gcig-gis thogs-pa 释 义:针对大乘菩萨的称呼 出 处:《大乘悲分陀利经》 目录 1 内容介绍 2 众许摩诃帝经 2、 2. 返回顶部 1、 内容介绍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里说:“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 我相指以我之色身分别为我 ,人相 指以色身为人身故分别为人 ,众生相 指以众生色身分别为畜生地狱恶鬼天人 ,寿者相 指以色身之聚散为生死 。 以上诸相,一者有则皆有,有此相者未入菩萨道 。 色身的生灭其实是四大聚散而成的假象 。如《 众许摩诃帝经 》言:“ 若能了知色非生灭,即知受、想、行、识亦非生灭 。善男子! 色、受、想、行

佛教简介

倾然丶 夕夏残阳落幕 提交于 2020-03-16 11:12:37
佛教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地位?     佛教作为中国三大传统文化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中国社会、以及中华民族族,依然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电视 西游记 是和佛教联系的影视作品,也是我们小时候特别喜欢看的电视剧,让我们开始对佛教文化一种认识不清晰也有很多误解,现代教育中,对佛教方面的唯一让我很深刻的是说佛教是唯心主义,我也仅仅记住了这一句话,然而事实真的如此么? 我们生活中,我们看到的佛教形象是下面这个样子的 百神拜佛 佛教功夫   天下功夫出少林 如来佛祖 、观音   以上3个现实生活中真正的佛教形象,只是佛教的一个方面的形象,这个生活中佛教表象的信息的枝枝叶叶,让我们看不到佛教思想的本质   今天看到的佛教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形象,我自己常常喜欢用一个比喻来比喻佛教文化,就是把佛教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这棵大树有根、有茎还有很繁茂的枝叶,前面生活中感觉到的烧香拜佛啊、功夫呀神的形象呀等等,可以说就是佛教文化形象这棵大树中的枝叶,而这个枝叶还有很多,其实生活中平常看到更多的就是这些枝枝叶叶成分,丰富多彩的枝叶,也是佛教文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形象,但是佛教文化的主体或者说最真实的东西其实是在他的根和茎这个方面,有些时候,这些枝叶会成为阻挡我们或者说妨碍我们了解佛教真实形象的一个障碍,想了解佛教的真实形象,其实重点是了解佛教的根,它的主干,到底是什么,这就是佛教的真实形象

佛教典故

若如初见. 提交于 2020-03-16 11:11:52
  杭州佛教信徒众多,我新住进的小区也是重灾区,每天早上8点,就有人很大声的播放朗诵佛经,这影响了我的睡眠,但又无可奈何。忽然想起一个佛教的典故,调侃一下。   圆悟克勤生于大宋年间,从小修习儒家经典,远近学子无人能比,一日偶见佛经,拿起来看了又看,虽是初见,却像是见到了自己原有的东西一般,因道:“恐怕我前生是和尚吧!”竟然就此剃度出家。克勤出家之后行脚四方,遍寻名师,终于拜在五祖法演门下。一日,有个大官陈某正好辞官要返回四川老家,特地前来参访五祖法演,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法演说:“有两句诗,正好与此相似: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这两句诗里藏着个典故,说有一位美人名叫小艳,在闺房内知道她的情人檀郎来找她,小艳为了使檀郎知道她在闺房,又不好意思直接与檀郎说,只得借机叫丫环小玉做这做那,目的是利用呼唤小玉的声音,让檀郎知道她在闺房里。法演以此典故比喻禅法,意思是说什么本身并不是禅的目的,只是借说法的声音,要让人知道其言外之意——这类比喻亦是佛门惯技!但法演的用意,陈某却无法理解,反是旁边的克勤有悟。陈某走后,克勤问: “师父举小艳的诗,陈提刑懂了没有?”五祖法演说:“他只认得声。”克勤又问:“他既然认得声,因何不能悟道?”五祖法演见克勤有所触悟,便大喝道:“何为祖师西来意?莫是庭前柏树子?”克勤被法演这么一喝,顿时大彻大悟,手舞足蹈,走出室外,因写了一首悟道偈:

打坐瞌睡、打呵欠原因何在?

匆匆过客 提交于 2020-02-27 03:05:31
在打坐时,常常出现瞌睡、打昏、打呵欠、流眼泪的现象。请问老师:打坐瞌睡究竟原因何在? 答:有的说,是坐姿不正造成的,有的说是太疲倦造成的,有的说是身体不好,元气不足造成的……这些说法对不对呢?又对又不对。 这是因为,打坐瞌睡、打呵欠这一现象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对于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人不同时间打坐出现的不同情况,均应结合实际原因来理解,绝对不可一概而论。若一概而论,即是法执。 如:有的善知识讲过:坐姿不正易造成瞌睡、打呵欠,这是专门针对端正坐姿的角度讲的。我们不能因为善知识这么讲过,就认为所有的打坐瞌睡、打呵欠就都是由于坐姿不正引起的。 我在初学打坐时,不懂相应,也不瞌睡。而十几年后,学了昆仑瑜伽,坐姿端正了,却是打坐就瞌睡,而且呵欠连天,泪流满面,根本就静不下来。这是什么原因呢?究之,这是相应造成的,我一想九天玄女,她就给我加持,我就不由得呵欠起来,常常一头倒下,睡在原地。一位瑜伽大师在打坐时竟然一睡七天!这绝对不是坐姿不正引起的,而是与天相应的佛威力,让人沉睡不醒。故对打坐时瞌睡、打呵欠的现象,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听我讲经时,所有的人坐姿都不正,但只有一位老年同修常常打呵欠。这种缺氧现象,也是佛菩萨加持的相应力造成的。此学人性格单纯,心态至诚,与佛菩萨相应得极好,所以只有她独享此种殊胜的关照。 有的同修,学佛多年,至今都在食肉,一打坐就瞌睡,这是魔障造成的。魔不希望他往生

南师开示:修行四病,作任止灭

不羁的心 提交于 2020-02-27 02:59:48
【《圆觉经》云:“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圆觉经》说,善男子,善知识所证得的妙法,应该离开四种偏差,哪四种偏差?“一者作病”,即有所造作。 好比说我今天打了几次坐,好像到会计室算帐一样,打坐四次要给四个罗汉果,八次要给他一个菩萨位;十二次要给他一个佛土。或者今天拜了多少佛、作了多少功德。再不然今天修行有多少境界、多少进步,这些都是有所造作的。以修持境界、积功累德为道,此是“作病”。 假定有人“作如是言”,心理有这种观念,认为今天已经作了很多善事、佛事,以此功德圆满,一定可以开悟证果。“欲求圆觉”,想以造作功德之心,来求智慧开悟之道是错误的。 “彼圆觉性,非作得故”,本来佛法的自性不能造作而得。譬如大家参禅打坐学佛,你不要认为这两腿多盘两天就能盘出一个佛来!佛不是腿能盘得出来的!如果盘腿能成佛,那叫成腿,不叫成佛。那么打坐干什么呢?打坐就是教你以这种修养的方法,找出你自性本来是佛的那个东西。不是认为累积打坐的功行,象求会计成本一样,会得到一个佛,那完全错了!所以说“彼圆觉性,非作得故”。 如果认为作得某些功夫、累积多少功德一定会开悟,那就犯了造作病,此是禅病之一。所谓病,就是观念错误,心理见解上的病砨,不是心理病态。心理病态与见解病态不同。 *****

汉语-词语-至尊:百科

你说的曾经没有我的故事 提交于 2020-02-06 19:54:37
ylbtech-汉语-词语-至尊:百科 佛陀十号 之一,《 四十二章经 》:“尔时世尊既成道已,作是思维。”佛无论在世、出世间都尊贵,所以叫“世尊”。别号就叫“三界独尊号”。 1. 返回顶部 1、 中文名:世尊 外文名:bhagavat 出 自:佛陀十种德号之一 音 译:婆伽婆、婆伽梵、薄伽梵 释 义:在世、出世最尊贵的圣者 目录 1 释义 2 音译 3 佛陀德号 2、 2. 返回顶部 1、 释义 世尊 隋 慧远《无量寿经义疏》卷上:“佛备众德,为世钦仰,故号世尊。” 章炳麟 《 大乘佛教 缘起考》:“世尊说法不用一方之语。” “世尊”是对佛陀的尊称,佛的十号之一,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便有一尊佛住世,佛是最尊贵的,所以用世尊来称呼佛,又含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尊贵、吉祥等六义,又称有德、有名声等,为世间最尊贵的人。 阿弥陀佛 和 释迦牟尼佛 都可称为"世尊".我们在佛经上常见的“世尊”是指释迦牟尼佛. 梵语曰 路迦那他 Lokanatha,译为世尊,或婆迦婆Bhagavat译为世尊。 佛 之尊号。以佛具万德世所尊重故也。又,于世独尊也。阿含经及成实论以之为佛号中之第十,以具上之九号,故曰世尊。 涅槃经 及智度论置之于十号之外。智度论二曰:“ 路迦那他 , 秦言 世尊。”净影大经疏 方云禅画 入门便悉弥勒笑...不如时与世尊交 曰:“佛具众德为世钦仰,故号世尊

袁氏-人物-佛学-袁焕仙:百科

﹥>﹥吖頭↗ 提交于 2020-02-06 09:45:56
ylbtech-袁氏-人物-佛学-袁焕仙:百科 袁焕仙(1887-1966)居士,是民国时代四川的宗门大德,他在 成都 都设立 「 维摩精舍 」 ,聚众讲学修禅,度化一方,四众共仰。他门下弟子众多,各有成就。一九四九年(民国三十八年),国民党政府迁台湾后,首在台湾讲《 楞严经 》,聚众讲学弘法,创立老古文化公司, 出版佛教典籍的 南怀瑾 居士,就是袁焕仙老居士座下的上首弟子 。 1. 返回顶部 1、 学生 南怀瑾 中文名:袁焕仙 国 籍:中国 出生日期:1887 逝世日期:1966 目录 1 人物生平 2 潜心释典 ▪ 修建庙舍 ▪ 护国息灾法会 ▪ 信函 ▪ 领悟 ▪ 无难亦无易 ▪ 思想突出 ▪ 创建维摩精舍 2、 2. 返回顶部 1、 人物生平 袁焕仙居士,一号世杰,四川省 盐亭县 人,清 光绪 十三年(1887年)出生。 少小聪颖 隽逸 ,善于谈论,幼读儒书,兼习制艺,十三岁应童子试,名列前茅 。民国初年(1912年),毕业于四川法政学堂,历任越隽县(今 越西县 )知事、二十军监督及军法处长等职。 袁焕仙居士口授 民国十五年(1926年)四十岁时,感军阀割据,世局混乱,慨然弃官,潜心释典 。曾师事吴兴吴梦龄先生谘决心要。 尤好宗门,十余年间,行脚参访,曾参叩苏州道坚和尚,教以切实苦参一个话头 。他阅宋慈明楚圆禅师公案,因发疑情,遍问丛林老宿,不能得解,愤然掩关于成都什方堂

汉语-词语-无常:百科

纵然是瞬间 提交于 2020-02-06 09:43:19
ylbtech-汉语-词语-无常:百科 谓器世间山河大地及一切有为之法,迁流无暂停,终将变异,皆悉无常 。佛教从因缘法的角度,说明诸法是 因缘 生,由于因缘会变异而终将灭坏,因此说无常。 在 部派佛教 时期,对于无常产生了另一类的解说,强调必须透过 刹那生灭 中知无常,对此称之为 “刹那无常” ;或从其相续不断,称之为 “相续无常” 。 而 根本佛教 则是认为,因缘生的当下,即开始变异与改变,非刹那生灭与相续无常,而 一切事物皆走向生、住、异、灭的道路 ,与部派之认知有显著的不同 1. 返回顶部 1、 中文名:无常 外文名:anitya 出 处:《 金刚经 》 释 义:旧称勾魂之鬼 目录 1 基本信息 2 四句偈 3 分类 4 即堕断见 5 意识无常 2、 2. 返回顶部 1、 基本信息 ①佛教用语,一切事物是 因缘 所生,渐而败坏,故曰无常。 ②旧称勾魂之鬼: 白无常 、 黑无常 |无常小鬼。 ③ 指死去 :贫道已力衰弱,无常将至|其诸同志,游历诸国,而或有还者,或有无常者。 四句偈 《 金刚经 》对于“无常”的描述,大众皆已耳熟能详: “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经中对于“无常”的描述是有设定范围的,指的是“现象界的一切有为法”。 读者切莫因这四句偈而说 “一切万法皆悉灭坏无常” ,而堕落于断灭空见而不自知。 分类 无常依其变化的速度, 分为

汉语-词语-比丘:百科

折月煮酒 提交于 2020-02-06 09:33:40
ylbtech-汉语-词语-比丘:百科 比丘, 佛教指出家受具足戒的出家人 。梵bhiksu。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一般意译为“乞士”,俗称“比丘师父”。佛家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1. 返回顶部 1、 中文名:比丘 外文名:梵bhiksu 其他名称:佛教指和尚 神话体系:佛教 所 属:佛教 象 征:佛家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 目录 1 介绍 2 其他相关 2、 2. 返回顶部 1、 介绍 比丘: 巴利文:Bhikkhu, 梵文 : Bhik u, 又作比呼 。 意译乞士(乞食)、董士、破烦恼(破恶)、除馑、净命 。满二十岁,受了 具足戒 的出家男子称作比丘(世俗人称和尚)。比丘 需守二五六条 戒律 。然而和尚一词在佛教中实际不是每个受具足戒,乃至出家的人都可以称呼的。经云:和尚如父,阿奢黎为母。和尚翻译成亲教师,“和尚”是对受具足戒十年以上并精通佛法、修为较高、道德高尚、地位较高的比丘僧的尊称。一般寺院的住持才能有资格称为和尚。相对应的女子称为 比丘尼 。 沙弥 是比丘的接班人,式叉摩娜(带发修行的学法女) 是比丘尼的接班人。 比丘,梵语bhiksu的音译,一般意译为“乞士”,俗称“和尚”。佛家指年满二十岁,受过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的具足戒共有二百五十条。《 大智度论 》卷三列举了比丘的五种意译:乞士、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怖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