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禅的故事》--易中天

假如想象 提交于 2020-01-30 09:49:01
《禅的故事》--易中天 道就是真理或规律,最高的道就叫大道。德则是功能或作用,最高的德就叫大德。 知识靠传授。方法靠示范。智慧靠启迪。 禅又是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对抗孤独。缓解焦虑。变得聪明。 夜留下一片寂寞,河边不见人影一个。我挽着你,你挽着我,暗的街上来回走着。夜留下一片寂寞,世上只有我们两个。我望着你,你望着我,千言万语化作沉默。 达摩说:好吧,你告诉我,为什么要学佛?慧可说:我心不安。达摩说:把心给我,我帮你安。慧可说:我不知道心在哪里。达摩说:已经给你安放好了。慧可豁然开朗,大彻大悟。 佛教又怎样才能立足华夏,站住脚跟呢?一要简单,二要实用,三要中国化。因此,兴旺起来的,是净土宗和禅宗。 原因找对了,就叫集谛。方法找对了,就叫灭谛。目标实现了,就叫道谛。再加上苦谛,就叫四圣谛, 梵天:世界的创造者。 毗湿奴(毗读如皮):世界的维护者。 湿婆:世界的破坏者和重建者。 活人成仙,死人成神,仙与神的区别正在这里。 印度佛教忌讳的是荤而不是腥。荤是植物,包括葱蒜和韭菜,肉类则是腥。忌腥是梁武帝定的,理由是佛教反对杀生,真实原因其实是财政负担太重,吃不起了。 佛教,就是主张觉悟的宗教。成佛,则是从众生转变为觉悟的人。 北宗主张慢慢来,渐入佳境,叫:渐悟 南宗主张刹那间,顿时觉悟,叫:顿悟 最伟大最庄严最神圣的都可以不当回事,还有什么可执着的,又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有一次

人生大智慧经典总结

可紊 提交于 2020-01-29 04:05:29
有一颗随缘心,你会更洒脱;有一颗平常心,你会更从容;有一颗慈悲心,你会更积善;有一颗感恩心,你会更幸福;有一颗因果心,你会更明理;有一颗忍让心,你会更快乐;有一颗超脱心,你会更淡然;有一颗修行心,你会更智慧;有一颗质朴心,你会更纯粹;有一颗自知心,你会更清醒。 【人生三毒,贪、痴、嗔】贪,是三毒之首,人有贪念,就会去痴迷,如果喜欢的东西得不到,就会苦恼悲伤,是为痴;嗔,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要除三毒,需要用戒、定、慧。精进持戒,时常得定,不因事物大起大落,要沉着稳定,能够忍耐,修习禅定,生起大智慧。 【人生感悟】1.追求,没有目标,就失去了精神的信仰,奔跑的方向;2.尊严,它能支撑你的脊梁,让你高傲地活着;3.自信,千钧压顶何须叹,披荆斩棘向前看;4.坚韧,成败皆在毫厘之间,只要是你选择的,再苦再难都要挺住;5.知识,千金易散尽,善学是财富,唯有知识能够创造一切。 【感悟人生】不争,元气不伤;不畏,慧灼闪光;不怒,百神和畅;不忧,心地清凉;不求,不卑不亢;不执,可园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君王。 成功是分两半的,一半在上天手中,那是宿命;另一半在自己手中,那是拼命。 清茶以待静者,淡茶以待明者,浓茶以待强者,好茶以待善者。观茶烟悟其飘渺,因无心而生其道。 茶是水写的文化,茶的灵魂入水,水的灵魂入心,心的灵魂入道。茶是水中至善,茶不入禅,皆为俗事

佛说十二因缘

£可爱£侵袭症+ 提交于 2020-01-18 12:07:46
佛说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说”,也叫“缘起说”,是佛教用以解释人生现象及世间没有任何孤立存在的现象,也没有任何永恒不变的现象;一切的现象的产生和变化都因一定的条件,叫做“缘起”。据佛教的说法是:“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在“四谛”说中,“缘起”和“佛法”密不可分,“但见缘起便见法,但见法便见缘起”。实际上,“缘起”是佛法的表现,人生现象和世间现象变化无常,其因缘也各异,但“四谛”说认为,最基本的是事儿因缘,这就是: 1 老死。佛家认为,认得最大的烦恼是害怕老死。死为人生的终结。为什么会有“死”的烦恼呢?那是因为有“生”,有“生”才有“死”,所以说“生是老死缘”。 2“生”。“生”是人生的开端。而“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佛家认为那是因为“有”。什么是“有”?在佛家看来,“有”是指某个人前生思想行为的总和,佛教又称之为“业力”。也就是说,是由前生“业力”之因,导致今世得以生为某类众生之果。所以说“有”为“生”因,“生”为“有”果。 3“有”。既然“有”的本质是各个人前生的思想行为,即“业力”的总和,那末,“有”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佛教认为是“取”。佛教讲“取”,是指人们对人生和物欲的各种追求,由此形成各种不同的思想行为,即各种不同的“业力”,进而得到不同的回取,所以说“取是有缘”。 4“取”。既然“取”是人们对人生和物欲的追求,那么,“取

《次第花开》学习笔记

感情迁移 提交于 2019-11-26 17:51:44
前言 这是一本讲佛法的书籍,将佛法讲的非常透彻,并且文字像诗一样优美。 本书就像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在迷茫脆弱的时候,给我们以鼓励和启发,让我们生起对三宝和佛法的信心以及求解脱的决心。 书中出处散发着慈悲与智慧的光芒,堪布睿智柔和的文字,朴实生动的开示,帮助我们坦然面对心的本性,并从各种困惑中解脱出来,获得重塑心灵世界的力量。 一、认识苦 根据佛陀的开示,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的。佛经上把痛苦分为三类:苦苦、变苦和行苦。显而易见、不折不扣的痛苦叫做苦苦;我们所认为的快乐,因为其本质为痛苦,而终将由快乐变成痛苦,这叫变苦;陷于轮回中的众生整个存在状态的无奈和不圆满,被种种烦恼束缚,这叫行苦。 具体而言,人间的痛苦分为八种: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承认痛苦的普遍性,看似悲观消极,实则不然。对痛苦的逃避反而会加重我们的焦虑和恐惧。承认痛苦是正常的,我们就能集中精力 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当中。 寂天菩萨说:“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没有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 二、克服恐惧 佛陀说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对自身以及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误解,执幻为实。万事万物都依赖内在和外在的条件而生灭,因此不具固有性、恒常性,这就是无我和无常。人们误认为是无常带来了痛苦,而实际上造成痛苦的不是无常,而是对无常的恐惧。克服这种恐惧有两种办法:一是熟悉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