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

佛法修学的基础

守給你的承諾、 提交于 2020-03-30 04:01:25
佛法修学的基础 一 净业三福 《观无量寿经》的缘起中说,韦提希夫人家庭遭遇了很大变故,对于时间疾苦财政争体会到,她对释迦牟尼说:“这个世界太苦了 实在没意思,又没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更清凉的世界,没有造恶的世界,我希望往生到那里。” 释迦牟尼佛非常慈悲,就把十方诸 佛世界以神力变现在她面前,让她自己去观察,选择。韦提希夫人也不负佛的期望,她选中了西方极乐世界,要求佛教导她往生西方 世界的方法。佛在没有说明方法之前,教她先修三种净业,并告诉她,这三种净业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句话使我们明了三世 一切诸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修行证果,都要依此三幅为基础。 [净业三幅---人天福] 1 孝养父母,侍奉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孝养父母在这里并不单纯是讲孝养父母,佛家讲孝,还应该是使父母来生不堕入轮回,并且把孝顺父母的心发扬光大,尽虚空遍法 界。大乘佛法是建立在孝道基础上的。《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孝经,也是入门经,孝道是大圆满的根本,一切圆满从这里开始。 2 侍奉师长 师道是建立在孝道基础上的。师长的恩德跟父母的一样,父母关心子女,老师关心学生,父母之恩是生我们的肉身,老师的恩德是 生我们的法身慧命,所以我们要孝养父母,侍奉师长。孝敬是性德,唯有孝敬才能开发自性,才能开发我们自行中无尽的宝藏。 3 慈心不杀 慈悲是性德,孝敬扩大就是慈悲,慈悲第一就是不杀生。一切恶业中杀业最重

南师开示:修行四病,作任止灭

不羁的心 提交于 2020-02-27 02:59:48
【《圆觉经》云:“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圆觉经》说,善男子,善知识所证得的妙法,应该离开四种偏差,哪四种偏差?“一者作病”,即有所造作。 好比说我今天打了几次坐,好像到会计室算帐一样,打坐四次要给四个罗汉果,八次要给他一个菩萨位;十二次要给他一个佛土。或者今天拜了多少佛、作了多少功德。再不然今天修行有多少境界、多少进步,这些都是有所造作的。以修持境界、积功累德为道,此是“作病”。 假定有人“作如是言”,心理有这种观念,认为今天已经作了很多善事、佛事,以此功德圆满,一定可以开悟证果。“欲求圆觉”,想以造作功德之心,来求智慧开悟之道是错误的。 “彼圆觉性,非作得故”,本来佛法的自性不能造作而得。譬如大家参禅打坐学佛,你不要认为这两腿多盘两天就能盘出一个佛来!佛不是腿能盘得出来的!如果盘腿能成佛,那叫成腿,不叫成佛。那么打坐干什么呢?打坐就是教你以这种修养的方法,找出你自性本来是佛的那个东西。不是认为累积打坐的功行,象求会计成本一样,会得到一个佛,那完全错了!所以说“彼圆觉性,非作得故”。 如果认为作得某些功夫、累积多少功德一定会开悟,那就犯了造作病,此是禅病之一。所谓病,就是观念错误,心理见解上的病砨,不是心理病态。心理病态与见解病态不同。 *****

《次第花开》学习笔记

感情迁移 提交于 2019-11-26 17:51:44
前言 这是一本讲佛法的书籍,将佛法讲的非常透彻,并且文字像诗一样优美。 本书就像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在迷茫脆弱的时候,给我们以鼓励和启发,让我们生起对三宝和佛法的信心以及求解脱的决心。 书中出处散发着慈悲与智慧的光芒,堪布睿智柔和的文字,朴实生动的开示,帮助我们坦然面对心的本性,并从各种困惑中解脱出来,获得重塑心灵世界的力量。 一、认识苦 根据佛陀的开示,解脱是从认识痛苦开始的。佛经上把痛苦分为三类:苦苦、变苦和行苦。显而易见、不折不扣的痛苦叫做苦苦;我们所认为的快乐,因为其本质为痛苦,而终将由快乐变成痛苦,这叫变苦;陷于轮回中的众生整个存在状态的无奈和不圆满,被种种烦恼束缚,这叫行苦。 具体而言,人间的痛苦分为八种: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承认痛苦的普遍性,看似悲观消极,实则不然。对痛苦的逃避反而会加重我们的焦虑和恐惧。承认痛苦是正常的,我们就能集中精力 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当中。 寂天菩萨说:“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没有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 二、克服恐惧 佛陀说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长期以来对自身以及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误解,执幻为实。万事万物都依赖内在和外在的条件而生灭,因此不具固有性、恒常性,这就是无我和无常。人们误认为是无常带来了痛苦,而实际上造成痛苦的不是无常,而是对无常的恐惧。克服这种恐惧有两种办法:一是熟悉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