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阅读本文之前,建议读者:
- 对Arouter的使用有一定的了解。
- 对Apt技术有所了解。
Arouter是一款Alibaba出品的优秀的路由框架,本文不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只对其最重要的功能进行源码以及思路分析,至于其拦截器,降级,ioc等功能感兴趣的同学请自行阅读源码,强烈推荐阅读云栖社区的官方介绍。
对于一个框架的学习和讲解,我个人喜欢先将其最核心的思路用简单一两句话总结出来:ARouter通过Apt技术,生成保存路径(路由path)和被注解(@Router)的组件类的映射关系的类,利用这些保存了映射关系的类,Arouter根据用户的请求postcard(明信片)寻找到要跳转的目标地址(class),使用Intent跳转。
原理很简单,可以看出来,该框架的核心是利用apt生成的映射关系,这里要用到Apt技术,读者可以自行搜索了解一下。
分析
我们先看最简单的代码的使用:
首先需要在需要跳转的组件添加注解
@Route(path = "/main/homepage")
public class HomeActivity extends BaseActivity {
onCreate()
....
}
然后在需要跳转的时候调用
Arouter.getInstance().build("main/hello").navigation;
这里的路径“main/hello”是用户唯一配置的东西,我们需要通过这个path找到对应的Activity。最简单的思路就是通过APT技术,寻找到所有带有注解@Router的组件,将其注解值path和对应的Activity保存到一个map里,比如像下面这样:
class RouterMap {
public Map getAllRoutes {
Map map = new HashMap<String,Class<?>>;
map.put("/main/homepage",HomeActivity.class);
map.put("/main/setting",SettingActivity.class);
map.put("/login/register",LoginRegisterActivity.class);
....
return map;
}
}
然后在工程代码中将这个map加载到内存中,需要的时候直接get(path)就可以了,这种方案似乎能解决我们的问题。
发现问题
上面的思路确实能够实现路由功能,但是这么做会存在一个较大的问题:对于一个大型项目,组件数量会很多,可能会有一两百或者更多,把这么多组件都放到这个Map里,显然会对内存造成很大的压力,因此,Arouter作为一款阿里出品的优秀框架,显然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的。
这里建议读者自行思考一下,如何解决一次性加载所有映射关系带来的内存损耗问题,我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懒加载”,但是仅仅懒加载是不够的,因为懒加载后如果还是一次性把所有映射关系加载进来,内存损耗还是一样大的。因此,再深入思考一下,可能还能想出解决一个思路:分段懒加载,思路有了,如何实现呢?这里还是建议大家在阅读下面的内容之前思考一下,或许你能想到一套不同于Arouter的方案来哦。
Arouter采用的方法就是“分组+按需加载”,分组还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便于管理,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实现原理。
解决步骤一:分组
首先看如何分组的,Arouter在一层map之外,增加了一层map,我们看WareHouse这个类,里面有两个静态Map:
static Map<String, Class<? extends IRouteGroup>> groupsIndex = new HashMap<>();
static Map<String, RouteMeta> routes = new HashMap<>();
-
groupsIndex 保存了group名字到IRouteGroup类的映射,这一层映射就是Arouter新增的一层映射关系。
-
routes 保存了路径path到RouteMeta的映射,其中,RouteMeta是目标地址的包装。这一层映射关系跟我门自己方案里的map是一致的,我们路径跳转也是要用这一层来映射。
这里出现了两个我们不认识的类,IRouteGroup和RouteMeta,后者很简单,就是对跳转目标的封装,我们后续称其为“目标”,其内包含了目标组件的信息,比如Activity的Class。那IRouteGroup是个什么东西?
public interface IRouteGroup {
/**
* Fill the atlas with routes in group.
*/
void loadInto(Map<String, RouteMeta> atlas);
}
一个接口,只有一个方法loadInto,都有谁实现了这个接口呢?我拿我手上的一个项目为例,Arouter通过apt生成了下面几个类:
这几个类都以Arouter$$Group开头,我们随便拿一个看看:
public class ARouter$$Group$$main implements IRouteGroup {
@Override
public void loadInto(Map<String, RouteMeta> atlas) {
atlas.put("/main/fa/leakscan", RouteMeta.build(RouteType.ACTIVITY, MainFaLeakScanActivity.class, "/main/fa/leakscan", "main", }}, -1, 1));
atlas.put("/main/login", RouteMeta.build(RouteType.ACTIVITY, LoginActivity.class, "/main/login", "main", null, -1, -2147483648));
atlas.put("/main/register", RouteMeta.build(RouteType.ACTIVITY, RegPhoneActivity.class, "/main/register", "main", null, -1, -2147483648));
}
}
我们看到,他实现了loadInto方法,在这个方法中,它往这个HashMap中填充了好多数据,填充的是什么呢?填充的是路径path和它对应的目标RouteMeta,也就是我们最终需要的那层映射关系。而且,我们还能观察到:这个类下面所有的路由path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全是“/main”开头的,也就是说,这个类加载的映射关系,都是在一个组内的。因此我们总结出:
Arouter通过apt技术,为每个组生成了一个以Arouter$$Group开头的类,这个类负责向atlas这个Hashmap中填充组内路由数据。
IRouteGroup正如其名字,它就是一个能装载该组路由映射数据的类,其实有点像个工具类,为了方便后续讲解,我们姑且称上面这样一个实现了IRouteGroup的类叫做“组加载器”,本质是一个类。上图中的类是一个组加载器,其他所有以Arouter$$Group开头的类都是一个“组加载器”。回到之前的主线,Warehoust中的两个Hashmap,其中groupsIndex这个map中保存的是什么呢?我们通过它的调用找到这一行代码(已简化):
for (String className : routerMap) {
if (className.startsWith(ROUTE_ROOT_PAKCAGE + DOT + SDK_NAME + SEPARATOR +SUFFIX_ROOT)) {
((IRouteRoot) (Class.forName(className).getConstructor().newInstance())).loadInto(Warehouse.groupsIndex);
}
}
其中 ROUTE_ROOT_PAKCAGE + DOT + SDK_NAME + SEPARATOR +SUFFIX_ROOT
这行代码是几个静态字符串拼起来的,它等于 com.alibaba.android.arouter.routes.Arouter$$Root
。另外routerMap是什么呢?它是一个HashSet<String>:
routerMap = ClassUtils.getFileNameByPackageName(mContext, ROUTE_ROOT_PAKCAGE);
这一行代码对它进行了初始化,目的是找到 com.alibaba.android.arouter.routes
这个包名下所有的类,将其类名保存到routerMap中。因此,上面的代码意思就是将com.alibaba.android.arouter.routes
包下所有名字以 com.alibaba.android.arouter.routes.Arouter$$Root
开头的类找出来,通过反射实例化并强转成IRouteRoot,然后调用loadInto方法。这里又出来一个新的接口:IRouteRoot,我们看代码:
public interface IRouteRoot {
/**
* Load routes to input
* @param routes input
*/
void loadInto(Map<String, Class<? extends IRouteGroup>> routes);
}
跟IRouteGroup长得还挺像,也是loadInto,我们看它的实现。还是以我的项目为例,在apt生成的文件夹下查找:
最底下一行,有个Arouter$$Root$$app,它符合前面名字规则,我们进去看看:
public class ARouter$$Root$$app implements IRouteRoot {
@Override
public void loadInto(Map<String, Class<? extends IRouteGroup>> routes) {
routes.put("YDY", ARouter$$Group$$YDY.class);
routes.put("app", ARouter$$Group$$app.class);
routes.put("main", ARouter$$Group$$main.class);
routes.put("payment", ARouter$$Group$$payment.class);
routes.put("wallet", ARouter$$Group$$wallet.class);
}
}
这个类实现了IRouteRoot,在loadInto方法中,他将组名和组对应的“组加载器”保存到了routes这个map中。也就是说,这个类将所有的“组加载器”给索引了下来,通过任意一个组名,可以找到对应的“组加载器”,我们再回到前面讲的初始化Arouter时候的方法中:
((IRouteRoot) (Class.forName(className).getConstructor().newInstance())).loadInto(Warehouse.groupsIndex);
理解了吧,这个方法的意义就在于将所有的组路由加载类索引到了groupsIndex这个map中。因此我们就明白了:
WareHouse中的groupsIndex保存的是组名到“组加载器”的映射关系
说句题外话:回过头想想前面用到的两个接口:IRouteGroup和IRouteRoot,它们其实是apt生成的类和我们项目中代码之间沟通的桥梁,熟悉AIDL的同学可能会觉得很熟悉,二者其实是异曲同工的,两个系统进行交互的时候都是通过接口来沟通的。当然,在使用apt生成的类时,我们需要用到反射技术。
总结一下Arouter的分组设计:Arouter在原来path到目标的map外,加了一个新的map,该map保存了组名到“组加载器”的映射关系。其中“组加载器”是一个类,可以加载其组内的path到目标的映射关系。
到此为止,Arouter只是完成了分组工作,但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别着急,前面的都只是铺垫,接下来才是这个分组设计发挥作用的地方,我们进入“按需加载”的代码分析:
解决步骤二:按需加载
之前说过,Arouter使用的是分组按需加载,分组是为了按需做准备的。我们看Arouter是怎么按需加载的,我们还是从代码的使用入手:
Arouter.getInstance().build("main/hello").navigation;
在navigation这个方法中,最终会跳转到这里:
protected Object navigation(final Context context, final Postcard postcard, final int requestCode, final NavigationCallback callback) {
try {
//请关注这一行
LogisticsCenter.completion(postcard);
} catch (NoRouteFoundException ex) {
logger.warning(Consts.TAG, ex.getMessage());
....//简化代码
}
//调用Intent跳转
return _navigation(context, postcard, requestCode, callback)
最后一行的return语句很简单,就是去调用Intent唤起组件了,我们看前面try中的第一行 LogisticsCenter.completion(postcard)
,我们进到这个函数里:
//从缓存里取路由信息
RouteMeta routeMeta = Warehouse.routes.get(postcard.getPath());
//如果为空,需要加载该组的路由
if (null == routeMeta) {
Class<? extends IRouteGroup> groupMeta = Warehouse.groupsIndex.get(postcard.getGroup());
IRouteGroup iGroupInstance = groupMeta.getConstructor().newInstance();
iGroupInstance.loadInto(Warehouse.routes);
Warehouse.groupsIndex.remove(postcard.getGroup());
}
//如果不为空,走后续流程
else {
postcard.setDestination(routeMeta.getDestination());
...
}
这段代码就是“按需加载”的核心逻辑所在了,我对其进行了简化,分析其逻辑是这样的:
- 首先从Warehouse.routes(前面说了,这里存放的是path到目标的映射)里拿到目标信息,如果找不到,说明这个信息还没加载,需要加载,实际上,刚开始这个routes里面什么都没有。
- 加载流程:首先从Warehouse.groupsIndex里获取“组加载器”,组加载器是一个类,需要通过反射将其实例化,实例化为iGroupInstance,接着调用组加载器的加载方法loadInto,将该组的路由映射关系加载到Warehouse.routes中,加载完成后,routes中就缓存下来当前组的所有路由映射了,因此这个组加载器其实就没用了,为了节省内存,将其从Warehouse.groupsIndex移除。
- 如果之前加载过,则在Warehouse.routes里面是可以找到路有映射关系的,因此直接将目标信息routeMeta传递给postcard,保存在postcard中,这样postcard就知道了最终要去哪个组件了。
到此为止分组按需加载的逻辑就都分析完了,通过这两个步骤,解决了路由映射一次性加载到内存占用内存过大的缺点,这是Arouter这个框架优秀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Arouter还有一些优秀的功能,比如拦截器,依赖注入等,总之,功能全,性能好,使用方便,这些都是Arouter受欢迎的原因,这点值得我们所有开发者去学习。
总结
最后结合一张图总结一下Arouter的分组按需加载的逻辑:
图中左侧groupsIndex是“组映射”,右侧routes是“路由映射”。Arouter在初始化的时候,通过反射技术,将所有的“组加载器”索引到groupsIndex这个map中,而此时,右侧的routes还是空的。在用户调用navigation()进行跳转的时候,会根据路径提取组名,由组名根据groupsIndex获取到相应组的“组加载器”,由组加载器加载对应组内的路由信息,此时保存全局“路由目标映射的”routes这个map中就保存了刚才组的所有路由映射关系了。同样,当其他组请求时,其他组也会加载组对应的路由映射,这样就实现了整个App运行时,只有用到的组才会加到内存中,没有去过的组就不会加载到内存中,达到了节省内存的目的。
原文出处:https://www.cnblogs.com/jymblog/p/11698914.html
来源:oschina
链接:https://my.oschina.net/u/4333403/blog/3249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