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预处理指令
1. 什么叫做预处理代码.
以#开头的代码就是预处理代码 #warning #import
2. 手写1个C程序的步骤.(面试题)
1>编写代码
2>编译
1)执行.c中的预处理代码
2)检查语法
3>链接
4>执行
3. 预处理指令的分类.(面试题) ******
1>文件包含指令 #include
2>宏定义 #define (用来替换代码)
3>条件编译 #if (满足一定的条件才编译)
4. 预处理指令的特点.
1>都是以#开头
2>后面没有分号
3>在编译的时候,检查语法之前进行
"注意
以#开头的代码就是预处理代码
13).sizeof运算符
sizeof运算符的作用?
作用:计算常量,变量在当前系统上内存中所占的字节数
sizeof (数据类型)
sizeof (变量)-----用的最多!
sizeof (常量)
注意,
char类型的变量在内存中占1个字节;
char类型的常量在内存中占4个字节;
综上所述,为了安全起见,sizeof后面最好加上括号!
14).按位异或
^ 异或运算
不同为1,相同为0
注意:
1 相同整数相^的结果是0;
2 一个整数^另一个整数2次结果不变 ; 3^2^2 = 3
3 整数相^跟顺序无关 3^2^3 = 2^3^3 = 2
15). 按位左移或者右移
1,按位左移运算. <<
参与按位左移运算的二进制数据. 向左移动指定的位数. 低位不够补0 高位溢出就丢弃
2,按位右移. >>
参与按位右移的二进制数据.向右移动指定的位数. 低位溢出丢弃,高位补符号位.
左移
1). 左移运算有可能会改变其正负性.
2). 将1个数左移n位,相当于将这个数乘以2的n次方.
右移
1). 右移运算不会改变正负性.
2). 将1个数按位右移n位.相当于这个数除以2的n次方.
16).深入变量的细节
一,变量在内存中的存储
1,在为变量分配字节空间的时候,是从高地址向低地址分配的
2,存储的时候,是低位存储在低字节,高位存储在高字节.
二,变量的地址
3,变量的地址是组成这个变量的低字节的地址.
4,使用&取地址可以取出变量的地址
17).数组地址问题
1.数组的地址 == 数组名 == 数组中的低字节的地址 == 数组中下标为0的元素的地址 == 数组中下标为0的元素的低字节的地址.
2,使用 %p 来打印数组名
18).二维数组与函数
1,当二维数组作为函数的参数的时]候.会丢失这个二维数组的行数和列数,解决方案是把行数和列数传递过来
2,当二维数组作为函数的参数的时候,要保证实参二维数组的列数必须要和形参二维数组的列数一致.
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法是,写参数的时候,先写行数和列数,最后再写二维数组,然后二维数组的列数用参数指定.
void test2(int rows,int cols,int arr[][cols]);
19). 使用字符数组存储字符串注意的地方
1). 如果没有指定数组的长度.,那么数组的长度就为字符串的长度+1
2). 如果指定了长度,字符数组的长度就是指定的长度
3). 如果指定的字符数组的长度小于等于了字符串的长度,这个时候就会有问题了.
就会出现存储不下的情况.(不要指定长度)
4). 如果在声明1个字符数组的同时我们就初始化1个字符数据给这个数组,
那么这个时候是可以用中文.
20).指针
指针是一个数据类型,这数据类型可以用来定义变量,定义什么变量,指针变量,那这个指针变量是用来干什么的,专门用来保存地址的!
block是一个数据类型,这数据类型可以用来定义变量,定义的这个变量用来保存一段代码块!!
21). 指针作为函数的参数
1,指针作为函数的参数,在函数的内部去访问参数指针指向的变量的时候,其实访问的就是实参变量.
2, 指针作为函数的参数,可以实现什么效果?
函数的内部可以修改实参变量的值.
3. 什么时候需要将指针作为函数的参数?
当函数需要返回多个数据的时候就可以使用指针作为函数的参数.
如何实现的?
使用指针作为函数的参数. 让调用者将自己的变量的地址传递到函数的内部
函数的内部通过指针就可以修改实参变量的值.
4,返回数组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思路
1>让调用者传递两个变量的地址给我.
2>让调用者自己先准备两个变量.然后将这两个变量的地址给我.
3>函数内部是不是可以通过指针 直接 修改 调用者的变量的值.
*pMax = max; //把最大值赋值给pMax指针指向的变量.
*pMin = min;//把最小值赋值给pMin指针指向的变量.
22).指针为什么要分类型
1, 指针变量的类型决定了 通过这个指针找到字节以后 连续操作多少个字节空间.
2, 指针的类型如果不和指向的变量的类型相同话. 那么通过指针就无法正确的操作指向的变量.
注意:
p1[n] = *(p1+n); 前提是p1是1个指针变量.
来源:https://www.cnblogs.com/jialiangliang/p/6079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