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本小文一方面回答网友讨论中提出的“为何要将成长股与价值股对立起来谈”以及“巴菲特的投资理念”2个问题。但后面重点会探讨对巴菲特学习的重点和误区,供感兴趣的朋友们参考讨论。
对于价值投资领域内存在更倾向成长性特征以及价值型特征是不争的事实,前者如林奇,米勒,费雪;后者如格老,涅夫,以及巴菲特(其实巴菲特与他们都不同了,很大的不同,这里仅说理念好了)----即便是巴菲特,请注意其在06年股东大会上回答问题时,也说如果现在回到50年前只有10万美元的时候,他当前的投资方式是无法运转的(资金以及信誉都相差太多),而将会更多集中投资在小型企业上。我们可以多想想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并非是说要将成长与价值对立起来,而是不同倾向的风格在投资思考的重点上以及面临的风险上本身就是有区别的,这不是我们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是事实。搞清楚这种区别的目的可不是说非此即彼,投资千万别钻牛角尖,搞清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自己的投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投资道路。
这里话题再次回到巴菲特,我个人的想法是,对巴菲特的学习应该重在理念和思维方式,而不应该是僵硬的生套其投资案例(特别是成为大资金后的投资案例)。原因就在于,很少有人想过巴菲特的投资和融资模式是与普通投资者乃至于私募基金等有极大差别的!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即使他买入的股票十几年都不涨,他照样赚的钵满盆溢---而在同样的背景下,你行吗?
为什么呢?因为巴菲特投资的首选目标不是二级市场做股票,而是控股和买入优质的企业(其在83年至股东的信中就说过“我们最希望通过直接拥有会产生现金且具有稳定的高资本报酬率的各类公司来达到上述目的。否则退而求其次,是由我们的保险公司在公开市场买进类似公司的部分股权。”)!又由于其买入控股的企业都是低现金投入,高股东权益回报率以及高稳定性公司,因此其可以实现一次性并购成本后的长期企业经营收益的获得。再以这种源源不断的现金获取机会(企业经营收益+保险公司收益),等待市场发生的超级错误并再次实现资产的增值。
以其极其推崇的SEE's糖果为例,巴菲特在一次性投入2500万美元的并购成本后,糖果公司十几年下来累积为其反馈了超过13.5亿美元的直接经营收益(请注意,这里完全没有算1毛钱的股票差价收入),这是多么惊人的投资回报(想想他拥有的都是类似的企业),这是多么高明的而难以复制的整体投资的商业模式(而不是投资技巧)----但是话说回来,这些区别是完全无法动摇其投资理念的巨大价值的,甚至可以这样说,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和思维方式我认为已经不仅仅适用于股票市场,很多其它投资领域同样适用。
明白了这些,我想就搞清楚了为何我说不同的资金量别,不同的年龄和情况(包括国家所处的情况),可能将对投资的倾向性带来重要的影响的原因。当然,倾向本身不代表任何东西,任何倾向可能都可以成功也会失败,关键在于自己的能力。
还是那句话,成长也好,价值也罢,都是价值投资的“大领域”和“因地制宜的某种侧重”,其“基础,重点和核心”是不会有本质性的差异的。搞清楚不同侧重的区别以及各自的优缺点,不是为了非此即彼的对立,恰恰是为了真正认知后的理性选择和把握。
注:对于目前的行情没啥可说的,一个策略随着波动改来改去那还叫策略吗?对我而言2600以下的问题很简单,就是一个“买”字,唯一的差别在于买的不是指数,而是极具前景的好企业(所以买入时机未必与指数涨跌同步)。我在“买”这个“不用想”的问题后唯一想的3点就是:
1,这个公司我是否真的有足够的理由和逻辑以及证据证明,其未来非常值得拥有?
2,什么样的价位买入就将是一个回报很满意的安全边际?
3,如果市场出现非理性的超预期下跌,我的回旋措施是什么?
OK了。下午又要出去旅游小憩几天,相关问题回来再续。
来源:https://www.cnblogs.com/luoluo-123/p/10915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