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计划调研:垃圾分类
小组信息
学校:电子科技大学 UESTC
年级:2019级
调研小组(2-3)成员:林浩 、张智霖 、李则程
调研目的
在提倡绿色环保的当今社会,无论是国外的分类先例,还是国内的政策推行,或者说身边的环保宣传,无处不体现出垃圾分类的重要性。而我们小组的调研目的,就是探讨在高校之中,如何有效地实行垃圾分类,并制定贴合实际的解决方案。
一轮调研结果
垃圾分类的定义
垃圾分类(英文名为Garbage classification),一般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
垃圾回收作为一种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许多发达国家,回收产业正在全国产业结构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垃圾分类国内外实例
美国——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支持
被称为垃圾生产大国的美国,垃圾分类逐渐深入公民的生活,走在大街上,各式各样色彩缤纷的分类垃圾桶随处可见。
政府为垃圾分类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除了在街道两旁设立分类垃圾桶以外,每个社区都定期派专人负责清运各户分类出的垃圾。
居民对政府的垃圾分类工作也表示了极大的支持。这不仅表现在他们每个人对垃圾分类的知识耳熟能详;而且,在这里为垃圾分类处理出钱,就像为能饮用到洁净的自来水付费一样天经地义。
澳大利亚——三色垃圾桶
一般人家的院子里,都会有三个深绿色大塑料垃圾桶,盖子的颜色分别为红、黄、绿。绿盖子的桶里存放花园时剪下来的草、树叶、花等;黄盖子的桶里,则放可回收资源,包括塑料瓶、玻璃瓶等。
由于规定复杂,因此市政部门每年都会向各家邮寄相关宣传资料,孩子们更是早早地学会了如何给垃圾分类。
日本——国民的高度环保意识
1)分类精细,回收及时
2)管理到位,措施得当
外国人到日本后,要到居住地政府进行登记,这时往往就会领到当地有关扔垃圾的规定。
3)人人自觉,认真细致
日本的儿童打小就从家长和学校那里受到正确处理垃圾的教育。
4)废物利用,节能环保
1报纸被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很多日本人以名片上印有“使用再生纸”为荣
“上海”——中国垃圾分类试点开始
调查问卷
主要面向学生的调查问卷(共97人参与)
问题1:你觉得垃圾分类实行困难的原因:
A.只想肥宅,不想分类。--------39.53%
B.看到大多数人不分类,心寒了。----------13.95%
C.不知道怎么分类。-----------20.93%
D.我觉得只有制定好标准我才能做到-------20.93%
问题2:你了解全国垃圾分类现状吗:
A.非常清楚------31.4%
B.大体清楚-----46.51%
C.知道一些-----19.77%
D.完全不懂-----2.33%
问题3:你认为我校对垃圾分类的处理如何:
A.非常好----27.91%
B.一般般----41.89%
C.不是很好----30.23%
问题4:大家的看法:
1.贴出相关标准将相关设备更新同时实行奖惩制度-------11
2.垃圾也干净一点吧------16
3.制定清晰明了的分类标准------17
4.简单点好,有技术手段更好-----23
5.只能道德要求----35
6.大多数人是没有垃圾分类知识储备和意识的----41
7.设立专门人员进行垃圾分类-----52
8.在垃圾桶上进行标注-----76
换位思考
1.管理层
目之所及
①新政策逐步推广(上海等大城市分类新规已实行并逐渐普及)
②日本等垃圾分类大国依然走在世界前列
③我国的分类现状不佳
心之所想
①垃圾分类的现行政策是否、能否得到良好实行
②现在的分类方式,执行方式中存在的问题,要求信息采集到位
③关注国际分类进展(新科技手段,新政策)
行之可为
①加大对年轻一代垃圾分类处理意识,习惯培养
②科研投入,寻找更高效的回收机制
③资金投入,为人民提供垃圾分类设备,便民利民
-
收集者
目之所及
①大街小巷,旅游区等人口密集处垃圾随便堆放,混杂没有分类
②垃圾桶的分类很少有人执行
③人们分类意识弱,行动力不足
心之所想
①扔垃圾时将分类做好,减轻负担
②分类,回收设备的改进
③多为收集者着想,很不容易
行之可为
①收集时做好简单的分类
②提醒人们注意分类(宿管阿姨)
③服从上级的工作指示 -
投掷者
目之所及
①垃圾桶中垃圾并未分类
②过于杂乱垃圾收集者无法处理
心之所想
①别人没有分类,失去鼓舞
②感觉分类麻烦,懒得分类
③没有明确可行的分类回收政策
行之可为
①(心血来潮时)做好分类
②源头上少产生垃圾
③系统学习垃圾分类知识
二轮调研结果
媒体调研
党和政府的积极引导、社会人士的积极推动、幼年教育的积极影响都是提高公民素质的主要渠道
讨论结果
I 收集者的尴尬位置
收集者多为普通工薪阶级或者社会人士,不能像管理层一样进行政策,回收机制等的制定;对于投掷者也没有很多的管理权力;这导致收集者的工作进行非常困难,只能进行力所能及的简单分类。因此分类问题的责任主要在管理层,投掷者身上,收集者应该只是中间的一个环节,而不是解决分类问题的主体。
II 科技的影响
科技的突破可以减少垃圾回收压力,自动分类回收的垃圾桶可以减少投掷者的分类压力,先进的基础设备也会使收集者的工作量减轻,工作环境更加清洁。
III垃圾分类问题的最根本解决办法
日本、美国等垃圾分类大国都有一个共同点:注重孩子的垃圾分类意识、习惯的培养。人是分类回收过程的主角,加强孩子的基础教育、成人的知识普及,从而达到每个人自律,为垃圾的分类回收做出积极行动的目标。
解决方案
1、首先是唤醒公民(校内主体是学生)的分类意识。依靠人文手段永远是第一,而不是单纯依靠科技手段。要让当今一代的公民接受到垃圾分类带来的好处,更要注重下一代的教育。一是教育,二是宣传,三是完善的机制体制。
2、其次是利用科技手段,为公民实现垃圾分类提供平台,同时也让垃圾分类得到更高效的实行和更真切的实效。例如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对垃圾的种类、材质进行分析;可自动升降回收站便于垃圾的采集,有规划好的垃圾回收线路,高效地实现垃圾分类。
个人思考
是什么让垃圾分类难以实现?
垃圾分类最难实现的在于人。技术手段能解决事情、却不能改变现象。发明一台自动检测垃圾的机器固然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如果人们不将垃圾简单分类,而是混在一起的话,分拣所需要的流程和时间无疑会使得后期工作瘫痪,乃至流产,重蹈焚烧填埋垃圾之路。
怎样可以最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初级分类问题?
最简单的垃圾分类,就是让人们把某一种东西,先扔到同一个地方。没有垃圾堆的地方,扔的人多了,就成了垃圾堆。可以先引导同学们将可以做到的事情做好,比如矿泉水瓶扔到指定地点而不是垃圾桶(体积大、易堵塞),电器、电池等有污染的东西单独放在一个位置。只做一件事情,先做好,比一下子给人们灌输方案,强制要求来的实际。
实行垃圾分类的过程?
实行垃圾分类总体计划,需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以日本为例,它的群众臣服意识强,而且对资源的重视度高,因此想要大范围的推行垃圾分类并不是不可行。而在中国,地大物博,像在一个上海或者省会城市实行这样的计划,都很难进行完全
垃圾分类三个推进
第一,从小类别到大类别。对于一个大集体而言,想要把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分清楚是很难的。尤其是时间少的人,再系统性地接受一个知识体系是很累的。因此,我们只能从小的“分”再到大的“别”。比如,先让大家学会把外卖、食品包装单独扔,有害垃圾统一收集、瓶瓶罐罐等常见可回收物品放在指定地点。这些是可以进行的项目,并不是很难。然后等大家开始习惯这样的投放模式以后,将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分清楚,利用已有的场地资源进行简单改造,就可以实现两个大类的区分。当然,这也只是理想型,具体要靠实践。
第二、从小地点到大地点。中国非常多的项目、改革都具有一个特点:试点工作。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方案是否可行,不是理想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靠尝试、试错去磨合的。因此,先从一栋楼开始、再到一个组团、再推行到其他组团。同样、真理具有条件性。一种方案只能在符合条件的地方实行,不能生搬硬套,拿小区的方案对付宿舍、不能拿宿舍的体制套进街道。这是不符合实际,违反客观规律的。因此,我们要通过实践去一点点推动策划改进,才能够从小到大。
第三、从小人群到大人群。世界上人太多了。就算一个组团也有非常多人。学生中不乏放浪之人,何况没有经过素质教育的一些社会人士呢?大多数人都有意识,却都难以实行。因此,要先提高一部分人的觉醒,然后用各种手段,引导形成风气。风气很难形成、但形成之后的导向作用却也是非常可观的。
总而言之,垃圾分类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推动着公民素质提升空间的增加,而公民素质的提高又能带来垃圾分类更好地实行。三位一体,点线面结合,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中国在环保的路上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下去。
来源:CSDN
作者:qq_45913378
链接:https://blog.csdn.net/qq_45913378/article/details/1036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