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13---17

大兔子大兔子 提交于 2020-01-15 07:07:09

第十三章

一. 匿名函数

匿名函数 lambda,也叫一句话函数。

现在有一个需求:你们写一个函数,此函数接收两个int参数,返回和值。

def func(a,b):
    return a+b
print(func(3,4))

那么接下来我们用匿名函数完成上面的需求:

func = lambda a,b: a+b
print(func(3, 4))  # 7

我们分析一下上面的代码:

语法:

函数名 = lambda 参数:返回值

1)此函数不是没有名字,他是有名字的,他的名字就叫做lambda

2)lambda 是定义匿名函数的关键字,相当于函数的def.

3)lambda 后面直接加形参,形参加多少都可以,只要用逗号隔开就行。

func = lambda a,b,*args,sex= 'alex',c,**kwargs: kwargs
print(func(3, 4,c=666,name='alex'))  
# {'name': 'alex'}
# 所有类型的形参都可以加,但是一般使用匿名函数只是加位置参数,其他的用不到。

4)返回值在冒号之后设置,返回值和正常的函数一样,可以是任意数据类型。(但是想要返回多个元素要以容器的形式返回)

5)匿名函数不管多复杂.只能写一行.且逻辑结束后直接返回数据

接下来做几个匿名函数的小题:

写匿名函数:接收一个可切片的数据,返回索引为0与2的对应的元素(元组形式)。

func = lambda x:(x[0],x[2])
print(func('afafasd'))

写匿名函数:接收两个int参数,将较大的数据返回。

func = lambda x,y: x if x > y else y
print(func(3,100))

二. 内置函数Ⅱ

内置函数是面试与工作中经常用到的,所以,今天的这些内置函数,我们一定要全部记住,并且熟练使用。

内置函数:

str() 将字节转换成字符串

byte_str = bytes("你好",encoding="utf")
print(byte_str)
print(str(byte_str,encoding="utf-8"))

list() 将可迭代对象转换成列表

print(list("alex"))

tuple() 将可迭代对象转换成元组

print(tuple([1,2,3,4]))

dict() 将元组和列表转换成字典

print(dict([(1,2),(3,4)]))
print(dict(((1,2),(3,4))))

set() 将可迭代对象转换成一个集合

print(set("alex"))

print() 屏幕输出。

''' 源码分析
def print(self, *args, sep=' ', end='\n', file=None): # known special case of print
    """
    print(value, ..., sep=' ', end='\n', file=sys.stdout, flush=False)
    file:  默认是输出到屏幕,如果设置为文件句柄,输出到文件
    sep:   打印多个值之间的分隔符,默认为空格
    end:   每一次打印的结尾,默认为换行符
    flush: 立即把内容输出到流文件,不作缓存
    """
'''
print(111,222,333,sep='*')  # 111*222*333
print(111,end='')
print(222)  #两行的结果 111222

f = open('log','w',encoding='utf-8')
print('写入文件',fle=f,flush=True)

sum() 求和

sum求和必须是可迭代对象,对象中的元素必须都为整型,字符串类型不能使用

print(sum([1,2,3]))
print(sum([1,2,3],100))  100是起始值,就是从100开始进行求和

abs() 返回绝对值

i = -5
print(abs(i))  # 5

dir() 查看当前对象具有什么方法

print(dir(list))

**zip() 拉链方法。**函数用于将可迭代的对象作为参数,将对象中对应的元素打包成一个个元组,

然后返回由这些元祖组成的内容,如果各个迭代器的元素个数不一致,则按照长度最短的返回,

lst1 = [1,2,3]
lst2 = ['a','b','c','d']
lst3 = (11,12,13,14,15)
for i in zip(lst1,lst2,lst3):
    print(i)

结果:
(1, 'a', 11)
(2, 'b', 12)
(3, 'c', 13)

format() 格式转换

# 对齐方式:
print(format(122,">20")) 
print(format(122,"<20"))
print(format(122,"^20"))

# 进制转换:
将十进制转换成二进制
print(format(12,"b"))
print(format(12,"08b"))

将十进制转换成八进制
print(format(12,"o"))
print(format(12,"08o"))

将二进制转换成十进制
print(format(0b11001,"d"))

将十进制转换成十六进制
print(format(17,"x"))
print(format(17,"08x"))

reversed() 将一个序列翻转, 返回翻转序列的迭代器 reversed 示例:

l = reversed('你好')  # l 获取到的是一个生成器
print(list(l))
ret = reversed([1, 4, 3, 7, 9])
print(list(ret))  # [9, 7, 3, 4, 1]

高阶函数:

filter筛选过滤

语法: filter(function,iterable)

function: 用来筛选的函数,在filter中会自动的把iterable中的元素传递给function,然后根据function返回的True或者False来判断是否保留此项数据

iterable:可迭代对象

lst = [{'id':1,'name':'alex','age':18},
        {'id':1,'name':'wusir','age':17},
        {'id':1,'name':'taibai','age':16},]

ls = filter(lambda e:e['age'] > 16,lst)

print(list(ls))

结果:
[{'id': 1, 'name': 'alex', 'age': 18},
 {'id': 1, 'name': 'wusir', 'age': 17}]

map映射

映射函数

语法: map(function,iterable) 可以对可迭代对象中的每一个元素进映射,分别取执行function

计算列表中每个元素的平方,返回新列表

lst = [1,2,3,4,5]

def func(s):

    return  s*s

mp = map(func,lst)

print(mp)

print(list(mp))

改写成lambda

lst = [1,2,3,4,5]

print(list(map(lambda s:s*s,lst)))

计算两个列表中相同位置的数据的和

lst1 = [1, 2, 3, 4, 5]

lst2 = [2, 4, 6, 8, 10]

print(list(map(lambda x, y: x+y, lst1, lst2)))

结果:

[3, 6, 9, 12, 15]

sorted排序函数

语法:sorted(iterable,key=None,reverse=False)

iterable : 可迭代对象

key: 排序规则(排序函数),在sorted内部会将可迭代对象中的每一个元素传递给这个函数的参数.根据函数运算的结果进行排序

reverse :是否是倒序,True 倒序 False 正序

lst = [1,3,2,5,4]
lst2 = sorted(lst)
print(lst)    #原列表不会改变
print(lst2)   #返回的新列表是经过排序的


lst3 = sorted(lst,reverse=True)
print(lst3)   #倒叙

结果:
[1, 3, 2, 5, 4]
[1, 2, 3, 4, 5]
[5, 4, 3, 2, 1]

字典使用sorted排序

dic = {1:'a',3:'c',2:'b'}
print(sorted(dic))   # 字典排序返回的就是排序后的key

结果:
[1,2,3]

和函数组合使用

# 定义一个列表,然后根据一元素的长度排序
lst = ['天龙八部','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

# 计算字符串的长度
def func(s):
    return len(s)
print(sorted(lst,key=func))

# 结果:
# ['西游记', '红楼梦', '天龙八部', '三国演义']


和lambda组合使用

lst = ['天龙八部','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

print(sorted(lst,key=lambda s:len(s)))

结果:
['西游记', '红楼梦', '天龙八部', '三国演义']


lst = [{'id':1,'name':'alex','age':18},
    {'id':2,'name':'wusir','age':17},
    {'id':3,'name':'taibai','age':16},]

# 按照年龄对学生信息进行排序

print(sorted(lst,key=lambda e:e['age']))

结果:
[{'id': 3, 'name': 'taibai', 'age': 16}, {'id': 2, 'name': 'wusir', 'age': 17}, {'id': 1, 'name': 'alex', 'age': 18}]

max() 最大值与最小值用法相同

min() 求最小值

print(min([1,2,3]))  # 返回此序列最小值

ret = min([1,2,-5,],key=abs)  # 按照绝对值的大小,返回此序列最小值
print(ret)
# 加key是可以加函数名,min自动会获取传入函数中的参数的每个元素,然后通过你设定的返回值比较大小,返回最小的传入的那个参数。
print(min(1,2,-5,6,-3,key=lambda x:abs(x)))  # 可以设置很多参数比较大小
dic = {'a':3,'b':2,'c':1}
print(min(dic,key=lambda x:dic[x]))

# x为dic的key,lambda的返回值(即dic的值进行比较)返回最小的值对应的键

reduce 累计算

from functools import reduce
def func(x,y):
    return x + y

# reduce 的使用方式:
# reduce(函数名,可迭代对象)  # 这两个参数必须都要有,缺一个不行

ret = reduce(func,[3,4,5,6,7])
print(ret)  # 结果 25
reduce的作用是先把列表中的前俩个元素取出计算出一个值然后临时保存着,
接下来用这个临时保存的值和列表中第三个元素进行计算,求出一个新的值将最开始
临时保存的值覆盖掉,然后在用这个新的临时值和列表中第四个元素计算.依次类推

注意:我们放进去的可迭代对象没有更改
以上这个例子我们使用sum就可以完全的实现了.我现在有[1,2,3,4]想让列表中的数变成1234,就要用到reduce了.
普通函数版
from functools import reduce

def func(x,y):

    return x * 10 + y
    # 第一次的时候 x是1 y是2  x乘以10就是10,然后加上y也就是2最终结果是12然后临时存储起来了
    # 第二次的时候x是临时存储的值12 x乘以10就是 120 然后加上y也就是3最终结果是123临时存储起来了
    # 第三次的时候x是临时存储的值123 x乘以10就是 1230 然后加上y也就是4最终结果是1234然后返回了

l = reduce(func,[1,2,3,4])
print(l)


匿名函数版
l = reduce(lambda x,y:x*10+y,[1,2,3,4])
print(l)


在Python2.x版本中recude是直接 import就可以的, Python3.x版本中需要从functools这个包中导入

龟叔本打算将 lambda 和 reduce 都从全局名字空间都移除, 舆论说龟叔不喜欢lambda 和 reduce

最后lambda没删除是因为和一个人给龟叔写了好多封,进行交流然后把lambda保住了.

参考资料:

https://www.processon.com/view/link/5b4ee15be4b0edb750de96ac

三.闭包

series = []
def make_averager(new_value):
    series.append(new_value)
    total = sum(series)
    return total / len(series)

print(make_averager(100000))
print(make_averager(110000))
print(make_averager(120000))

series列表是一个全局变量,只要是全局作用域的任何地方,都可能对这个列表进行改变。

series = []
def make_averager(new_value):
    series.append(new_value)
    total = sum(series)
    return total / len(series)

print(make_averager(100000))
print(make_averager(110000))
series.append(666)  # 如果对数据进行相应改变,那么你的平均收盘价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print(make_averager(120000))
def make_averager(new_value):
    series = []
    series.append(new_value)
    total = sum(series)
    return total / len(series)


print(make_averager(100000))  # 100000.0
print(make_averager(110000))  # 110000.0
print(make_averager(120000))  # 120000.0

在嵌套函数中使用外部非全局变量就是闭包

我们用闭包的思想改一下这个代码。

def make_averager():
    series = []
    def averager(new_value):
        series.append(new_value)
        total = sum(series)
        return total/len(series)

    return averager

avg = make_averager()
print(avg(100000))
print(avg(110000))
print(avg(120000))

**大家仔细看一下这个代码,我是在函数中嵌套了一个函数。那么avg 这个变量接收的实际是averager函数名,也就是其对应的内存地址,我执行了三次avg 也就是执行了三次averager这个函数。 **

img

上面被红色方框框起来的区域就是闭包,被蓝色圈起来的那个变量应该是make_averager()函数的局部变量,它应该是随着make_averager()函数的执行结束之后而消失。但是他没有,是因为此区域形成了闭包,series变量就变成了一个叫自由变量的东西,averager函数的作用域会延伸到包含自由变量series的绑定。也就是说,每次我调用avg对应的averager函数 时,都可以引用到这个自用变量series,这个就是闭包。

闭包的定义:

  1. 闭包 是 嵌套在函数中的函数。
  2. 闭包必须是内层函数对外层函数的变量(非全局变量)的引用。
# 例一:
def wrapper():
    a = 1
    def inner():
        print(a)
    return inner
ret = wrapper()

# 例二:

a = 2
def wrapper():
    def inner():
        print(a)
    return inner
ret = wrapper()


# 例三:

def wrapper(a,b):
    def inner():
        print(a)
        print(b)
    return inner
a = 2
b = 3
ret = wrapper(a,b)

有一些函数的属性是可以获取到此函数是否拥有自由变量的,如果此函数拥有自由变量,那么就可以侧面证明其是否是闭包函数了(了解):

def make_averager():

    series = []
    def averager(new_value):
        series.append(new_value)
        total = sum(series)
        return total/len(series)

    return averager
avg = make_averager()
# 函数名.__code__.co_freevars 查看函数的自由变量
print(avg.__code__.co_freevars)  # ('series',)
当然还有一些参数,仅供了解:

# 函数名.__code__.co_freevars 查看函数的自由变量
print(avg.__code__.co_freevars)  # ('series',)
# 函数名.__code__.co_varnames 查看函数的局部变量
print(avg.__code__.co_varnames)  # ('new_value', 'total')
# 函数名.__closure__ 获取具体的自由变量对象,也就是cell对象。
# (<cell at 0x0000020070CB7618: int object at 0x000000005CA08090>,)
# cell_contents 自由变量具体的值
print(avg.__closure__[0].cell_contents)  # []

闭包的作用:保存局部信息不被销毁,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闭包的作用:
1.保护数据的安全性
2.装饰器

闭包的应用

  1. 可以保存一些非全局变量但是不易被销毁、改变的数据。

  2. 装饰器

    什么是闭包?
     1.在嵌套函数内,使用(非本层变量)和非全局变量就是闭包
    

    闭包的理解 : 一种特殊的函数,由两个函数嵌套组成 外函数和内函数 ,外函数返回值是内函数的引用

第十四章

Python 装饰器

一.装饰器

1. 开放封闭原则

1.对扩展是开放的

2.对修改是封闭的

什么是装饰器?

什么是装饰? 装饰就是添加新的,

它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新的功能。

装饰器 是以功能为导向的,就是一个函数。

被装饰的对象:其实也是一个函数。

所以装饰器最终最完美的定义就是:在不改变 原被装饰的 函数的源代码 以及调用方式下,为其添加额外的功能。

2. 初识装饰器

def index():
    print('欢迎访问博客园主页')

版本1:

需求分析: 可以利用time模块,有一个time.time()功能。

import time
print(time.time())

此方法返回的是格林尼治时间,是此时此刻距离1970年1月1日0点0分0秒的时间秒数。也叫时间戳

他是一直变化的。所以要是计算index的执行效率就是在执行前后计算这个时间戳的时间,然后求差值即可。

import time
def index():
    print('欢迎访问博客园主页')

start_time = time.time()
index()
end_time = time.time()
print(f'此函数的执行效率为{end_time-start_time}')

由于index函数只有一行代码,执行效率太快了,所以我们利用time模块的一个sleep模拟一下

import time
def index():
    time.sleep(2)  # 模拟一下网络延迟以及代码的效率
    print('欢迎访问博客园主页')

start_time = time.time()
index()
end_time = time.time()
print(f'此函数的执行效率为{end_time-start_time}')

版本1分析

import time
def index():
    time.sleep(2)  # 模拟一下网络延迟以及代码的效率
    print('欢迎访问博客园首页')

def home(name):
    time.sleep(3)  # 模拟一下网络延迟以及代码的效率
    print(f'欢迎访问{name}主页')

start_time = time.time()
index()
end_time = time.time()
print(f'此函数的执行效率为{end_time-start_time}')

start_time = time.time()
home('太白')
end_time = time.time()
print(f'此函数的执行效率为{end_time-start_time}')

函数就是以功能为导向,减少重复代码

版本2:

import time

def index():
    time.sleep(2)  # 模拟一下网络延迟以及代码的效率
    print('欢迎访问博客园主页')

def inner():
    start_time = time.time()
    index()
    end_time = time.time()
    print(f'此函数的执行效率为{end_time-start_time}')

inner()
import time
def index():
    time.sleep(2)  # 模拟一下网络延迟以及代码的效率
    print('欢迎访问博客园主页')

def home(name):
    time.sleep(3)  # 模拟一下网络延迟以及代码的效率
    print(f'欢迎访问{name}主页')

def inner():
    start_time = time.time()
    index()
    home('太白')
    end_time = time.time()
    print(f'此函数的执行效率为{end_time-start_time}')

timer()

版本3:

import time
def index():
    time.sleep(2)  # 模拟一下网络延迟以及代码的效率
    print('欢迎访问博客园主页')

def home(name):
    time.sleep(3)  # 模拟一下网络延迟以及代码的效率
    print(f'欢迎访问{name}主页')

def timmer(func):  # func == index 函数
    start_time = time.time()
    func()  # index()
    end_time = time.time()
    print(f'此函数的执行效率为{end_time-start_time}')

timmer(index)

这样我将index函数的函数名作为参数传递给timmer函数,然后在timmer函数里面执行index函数,这样就变成动态传参了。

对比着开放封闭原则说: 首先,index函数除了完成了自己之前的功能,还增加了一个测试执行效率的功能, 所以也符合开放原则。

其次,index函数源码 没有改变 没有,但是执行方式改变了,所以不符合封闭原则。

**版本4:**实现真正的开放封闭原则:装饰器。

这个也很简单,就是我们昨天讲过的闭包,只要你把那个闭包的执行过程整清楚,那么这个你想不会都难。

import time
def index():
    time.sleep(2)  # 模拟一下网络延迟以及代码的效率
    print('欢迎访问博客园主页')

def home(name):
    time.sleep(3)  # 模拟一下网络延迟以及代码的效率
    print(f'欢迎访问{name}主页')

你将上面的inner函数在套一层最外面的函数timer,然后将里面的inner函数名作为最外面的函数的返回值,这样简单的装饰器就写好了,一点新知识都没有加,这个如果不会就得多抄几遍,抄的时候要理解一下代码。

def timer(func):  # func = index
    def inner():
        start_time = time.time()
        func()
        end_time = time.time()
        print(f'此函数的执行效率为{end_time-start_time}')
    return inner
# f = timer(index)
# f()

我们分析一下,代码,代码执行到这一行:f = timer(index) 先执行谁?看见一个等号先要执行等号右边, timer(index) 执行timer函数将index函数名传给了func形参。内层函数inner执行么?不执行,inner函数返回 给f变量。所以我们执行f() 就相当于执行inner闭包函数。 f(),这样既测试效率又执行了原函数,有没有问题?当然有啦!!版本4你要解决原函数执行方式不改变的问题,怎么做? 所以你可以把 f 换成 index变量就完美了! index = timer(index) index()带着同学们将这个流程在执行一遍,特别要注意 函数外面的index实际是inner函数的内存地址而不是index函数。让学生们抄一遍,理解一下,这个timer就是最简单版本装饰器,在不改变原index函数的源码以及调用方式前提下,为其增加了额外的功能,测试执行效率。

3. 带返回值的装饰器

你现在这个代码,完成了最初版的装饰器,但是还是不够完善,因为你被装饰的函数index可能会有返回值,如果有返回值,你的装饰器也应该不影响,开放封闭原则嘛。但是你现在设置一下试试:

import time
def index():
    time.sleep(2)  # 模拟一下网络延迟以及代码的效率
    print('欢迎访问博客园主页')
    return '访问成功'

def timer(func):  # func = index
    def inner():
        start_time = time.time()
        func()
        end_time = time.time()
        print(f'此函数的执行效率为{end_time-start_time}')
    return inner

index = timer(index)
print(index())  # None

加上装饰器之后,他的返回值为None,为什么?因为你现在的index不是函数名index,这index实际是inner函数名。所以index() 等同于inner() 你的 '访问成功’返回值应该返回给谁?应该返回给index,这样才做到开放封闭,实际返回给了谁?实际返回给了func,所以你要更改一下你的装饰器代码,让其返回给外面的index函数名。 所以:你应该这么做:

def timer(func):  # func = index
    def inner():
        start_time = time.time()
        ret = func()
        end_time = time.time()
        print(f'此函数的执行效率为{end_time-start_time}')
        return ret
    return inner

index = timer(index)  # inner
print(index())  # print(inner())

借助于内层函数inner,你将func的返回值,返回给了inner函数的调用者也就是函数外面的index,这样就实现了开放封闭原则,index返回值,确实返回给了’index’。

让同学们;练习一下。

4. 被装饰函数带参数的装饰器

到目前为止,你的被装饰函数还是没有传参呢?按照我们的开放封闭原则,加不加装饰器都不能影响你被装饰函数的使用。所以我们看一下。

import time
def index():
    time.sleep(2)  # 模拟一下网络延迟以及代码的效率
    print('欢迎访问博客园主页')
    return '访问成功'

def home(name):
    time.sleep(3)  # 模拟一下网络延迟以及代码的效率
    print(f'欢迎访问{name}主页')

def timer(func):  # func = index
    def inner():
        start_time = time.time()
        func()
        end_time = time.time()
        print(f'此函数的执行效率为{end_time-start_time}')
    return inner

# 要想timer装饰home函数怎么做?
home = timer(home)
home('太白')

上面那么做,显然报错了,为什么? 你的home这个变量是谁?是inner,home(‘太白’)实际是inner(‘太白’)但是你的’太白’这个实参应该传给谁? 应该传给home函数,实际传给了谁?实际传给了inner,所以我们要通过更改装饰器的代码,让其将实参’太白’传给home.

import time
def index():
    time.sleep(2)  # 模拟一下网络延迟以及代码的效率
    print('欢迎访问博客园主页')
    return '访问成功'

def home(name):
    time.sleep(3)  # 模拟一下网络延迟以及代码的效率
    print(f'欢迎访问{name}主页')

def timer(func):  # func = home
    def inner(name):
        start_time = time.time()
        func(name)  # home(name) == home('太白')
        end_time = time.time()
        print(f'此函数的执行效率为{end_time-start_time}')
    return inner

# 要想timer装饰home函数怎么做?
home = timer(home)
home('太白')

这样你就实现了,还有一个小小的问题,现在被装饰函数的形参只是有一个形参,如果要是多个怎么办?有人说多少个我就写多少个不就行了,那不行呀,你这个装饰器可以装饰N多个不同的函数,这些函数的参数是不统一的。所以你要有一种可以接受不定数参数的形参接受他们。这样,你就要想到*args,**kwargs。

import time
def index():
    time.sleep(2)  # 模拟一下网络延迟以及代码的效率
    print('欢迎访问博客园主页')
    return '访问成功'

def home(name,age):
    time.sleep(3)  # 模拟一下网络延迟以及代码的效率
    print(name,age)
    print(f'欢迎访问{name}主页')

def timer(func):  # func = home
    def inner(*args,**kwargs):  # 函数定义时,*代表聚合:所以你的args = ('太白',18)
        start_time = time.time()
        func(*args,**kwargs)  # 函数的执行时,*代表打散:所以*args --> *('太白',18)--> func('太白',18)
        end_time = time.time()
        print(f'此函数的执行效率为{end_time-start_time}')
    return inner

home = timer(home)
home('太白',18)

这样利用*的打散与聚合的原理,将这些实参通过inner函数的中间完美的传递到给了相应的形参。

好将上面的代码在敲一遍。

5. 标准版装饰器

代码优化:语法糖

根据我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果想要各给一个函数加一个装饰器应该是这样:

def home(name,age):
    time.sleep(3)  # 模拟一下网络延迟以及代码的效率
    print(name,age)
    print(f'欢迎访问{name}主页')

def timer(func):  # func = home
    def inner(*args,**kwargs):
        start_time = time.time()
        func(*args,**kwargs)
        end_time = time.time()
        print(f'此函数的执行效率为{end_time-start_time}')
    return inner

home = timer(home)
home('太白',18)

如果你想给home加上装饰器,每次执行home之前你要写上一句:home = timer(home)这样你在执行home函数 home(‘太白’,18) 才是真生的添加了额外的功能。但是每次写这一句也是很麻烦。

​ 所以,Python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化机制,用一个很简单的符号去代替这一句话。

def timer(func):  # func = home
    def inner(*args,**kwargs):
        start_time = time.time()
        func(*args,**kwargs)
        end_time = time.time()
        print(f'此函数的执行效率为{end_time-start_time}')
    return inner

@timer  # home = timer(home)
def home(name,age):
    time.sleep(3)  # 模拟一下网络延迟以及代码的效率
    print(name,age)
    print(f'欢迎访问{name}主页')

home('太白',18)

你看此时我调整了一下位置,你要是不把装饰器放在上面,timer是找不到的。home函数如果想要加上装饰器那么你就在home函数上面加上@home,就等同于那句话 home = timer(home)。这么做没有什么特殊意义,就是让其更简单化,比如你在影视片中见过野战军的作战时由于不方便说话,用一些简单的手势代表一些话语,就是这个意思。

至此标准版的装饰器就是这个样子:

def wrapper(func):
    def inner(*args,**kwargs):
        '''执行被装饰函数之前的操作'''
        ret = func
        '''执行被装饰函数之后的操作'''
        return ret
    return inner

这个就是标准的装饰器,完全符合代码开放封闭原则。这几行代码一定要背过,会用。

此时我们要利用这个装饰器完成一个需求:简单版模拟博客园登录。 此时带着学生们看一下博客园,说一下需求: 博客园登陆之后有几个页面,diary,comment,home,如果我要访问这几个页面,必须验证我是否已登录。 如果已经成功登录,那么这几个页面我都可以无阻力访问。如果没有登录,任何一个页面都不可以访问,我必须先登录,登录成功之后,才可以访问这个页面。我们用成功执行函数模拟作为成功访问这个页面,现在写三个函数,写一个装饰器,实现上述功能。

login_status = {
    'username': None,
    'status': False,
}

def auth(func):
    def inner(*args,**kwargs):
        if login_status['status']:
            ret = func()
            return ret
        username = input('请输入用户名:').strip()
        password = input('请输入密码:').strip()
        if username == '太白' and password == '123':
            login_status['status'] = True
            ret = func()
            return ret
    return inner

@auth
def diary():
    print('欢迎访问日记页面')

@auth
def comment():
    print('欢迎访问评论页面')

@auth
def home():
    print('欢迎访问博客园主页')

diary()
comment()
home()

第十五章

一. 带参数的装饰器

我们看,装饰器其实就是一个闭包函数,再说简单点就是两层的函数。那么是函数,就应该具有函数传参功能。

login_status = {
    'username': None,
    'status': False,
}
 
def auth(func):
    def inner(*args,**kwargs):
        if login_status['status']:
            ret = func()
            return ret
        username = input('请输入用户名:').strip()
        password = input('请输入密码:').strip()
        if username == '太白' and password == '123':
            login_status['status'] = True
            ret = func()
            return ret
    return inner

你看我上面的装饰器,不要打开,他可以不可在套一层:

def auth(x):
    def auth2(func):
        def inner(*args,**kwargs):
            if login_status['status']:
                ret = func()
                return ret
            username = input('请输入用户名:').strip()
            password = input('请输入密码:').strip()
            if username == '太白' and password == '123':
                login_status['status'] = True
                ret = func()
                return ret
        return inner
    return auth

举例说明:抖音:绑定的是微信账号密码。 皮皮虾:绑定的是qq的账号密码。 你现在要完成的就是你的装饰器要分情况去判断账号和密码,不同的函数用的账号和密码来源不同。 但是你之前写的装饰器只能接受一个参数就是函数名,所以你写一个可以接受参数的装饰器。

def auth2(func):
    def inner(*args, **kwargs):
        if login_status['status']:
            ret = func()
            return ret
        if 微信:
            username = input('请输入用户名:').strip()
            password = input('请输入密码:').strip()
            if username == '太白' and password == '123':
                login_status['status'] = True
                ret = func()
                return ret
        elif 'qq':
            username = input('请输入用户名:').strip()
            password = input('请输入密码:').strip()
            if username == '太白' and password == '123':
                login_status['status'] = True
                ret = func()
                return ret
    return inner

@auth2
def jitter():
    print('记录美好生活')


@auth2
def pipefish():
    print('期待你的内涵神评论')

解决方式:

def auth(x):
    def auth2(func):
        def inner(*args, **kwargs):
            if login_status['status']:
                ret = func()
                return ret

            if x == 'wechat':
                username = input('请输入用户名:').strip()
                password = input('请输入密码:').strip()
                if username == '太白' and password == '123':
                    login_status['status'] = True
                    ret = func()
                    return ret
            elif x == 'qq':
                username = input('请输入用户名:').strip()
                password = input('请输入密码:').strip()
                if username == '太白' and password == '123':
                    login_status['status'] = True
                    ret = func()
                    return ret
        return inner
    return auth2

@auth('wechat')  
def jitter():
    print('记录美好生活')

@auth('qq')
def pipefish():
    print('期待你的内涵神评论')

@auth(‘wechat’) :分两步:

第一步先执行auth(‘wechat’)函数,得到返回值auth2

第二步@与auth2结合,形成装饰器@auth2 然后在依次执行。

这样就是带参数的装饰器,参数可以传入多个,一般带参数的装饰器在以后的工作中都是给你提供的, 你会用就行,但是自己也一定要会写,面试经常会遇到。

二.装饰器装饰多个函数

我们现在知道标准装饰器和带参数的装饰器,我们来看看多个装饰器装饰一个函数:

def wrapper1(func):
    def inner1(*args,**kwargs):
        print("这是装饰器一开始")
        func(*args,**kwargs)
        print("这是装饰器一结束")
    return inner1

def wrapper2(func):  
    def inner2(*args,**kwargs):
        print("这是装饰器二开始")
        func(*args,**kwargs)
        print("这是装饰器二结束")
    return inner2

def wrapper3(func):  
    def inner3(*args,**kwargs):
        print("这是装饰器三开始")
        func(*args,**kwargs)
        print("这是装饰器三结束")
    return inner3


@wrapper1  
@wrapper2  
@wrapper3 
def func():
    print("这是被装饰的函数")

func()

大家来推断一下,这个的打印结果

这是装饰器一开始
这是装饰器二开始
这是装饰器三开始
这是被装饰的函数
这是装饰器三结束
这是装饰器二结束
这是装饰器一结束

这个结果和我们想象的是不是不一样啊,这是为什么呢?

是因为@语法糖要检测下面的代码是不是函数,只有@语法糖检测到函数的时候才会进行执行,也就是被装饰的函数正上方的@语法糖先执行,然后在执行被装饰的函数上面的第二个装饰器,以此类推!

三.递归

什么是递归,我们通过名字先来分析一波,递类似于传递,我给你个东西你们一直向下传递,归就是将我给你们传递过去的东西,你们在传到我的手上.这是我们生活上递归

程序中的递归有点不太一样,程序中的递归就是不断调用自己本身

我们说到了调用,你们能想到什么??函数对吧,递归就是用函数实现的,我们来写一个递归

def func():
    print(1)
    func()
func()

这个就是递归,你们肯定有人在写函数的时候碰到过这个问题,现在和大家说一下它为什么会报错,是因为这样一直执行下去的话就是一个死循环了,Python这个语言当初设定递归的时候就不是让大家这么用的,

Python中使用递归要满足两个条件才是有意义的递归

  • 不断的调用自己本身
  • 有明确的终止条件

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一下递归,你们问我alex多大,我不告诉你alex多大,但是alex比wusir大2岁,你们问我wusir多大,我不告诉,但是wusir比我大两岁,你们我多大,我今年18岁.你们现在知道alex多大吗?我们就可以画个表来推算alex多大.

1 alex 18+2+2
2 wusir 18+2
3 baoyuan 18

Alex22岁是咱们人计算的,用程序怎么来计算呢?

def age(n):
    if n == 1:
        return 18
    else:
        return age(n-1)+2
print(age(3))

我们想知道alex多大,一共问了三次,age(3)就是咱们询问的次数,if n==1 这是一个结束条件,是因为最后一次我告诉你们我多大了,知道我多大了就需要计算wusir多大,知道wusir多大就需要计算alex多大.在问的时候就是递一共递了3次,知道我18岁的时候要就wusir和alex多大的时候就是归.

到现在为止你们还是不太明白这个是怎么实现的,我们来对递归进行一个拆解

def age1(n):
    if n == 1:
        return 18
    else:
        return age2(n-1)+2

def age2(n):
    if n == 1:
        return 18
    else:
        return age3(n - 1) + 2

def age3(n):
    if n == 1:
        return 18

print(age1(3))

看着还是很迷糊,莫慌看以上代码的执行流程图:

image-20190627140416004

图中红色箭头是递的过程,蓝色箭头是归的过程

这个你们大家自己敲一下,体会体会

递归什么时候使用呢?我们之前做了一道题,

li = [1, 3, 4, “alex”, [3, 7, 8, “TaiBai”], 5, “RiTiAn”]

这个还有印象吗,我们稍微改改需求

li = [1, 3, 4, "alex", [3, 7, 8, "TaiBai"], 5, "RiTiAn",[4,5,6,[7,[11,12,34,5],10,8,9]]]

将以上列表中的每个元素打印出来,我们之前比较少使用的for实现,使用for它有点不兼容,我们现在使用递归实现一下

def func(lst):
    for i in lst:
        if type(i) == list:
            func(i)
        else:
            print(i)
func(li)
li = [1, 3, 4, "alex", [3, 7, 8, "TaiBai"], 5, "RiTiAn",[4,5,6,[7,[11,12,34,["alex","wusir","baoyuan"],5],10,8,9]]]

我们将结构修改成这样的,用刚刚写的代码也能实现.

第十六章

一.自定义模块

1. 模块的定义与分类

模块是什么?

一个函数封装一个功能, 你使用的软件可能就是由n多个函数组成的(先不考虑面向对象)。

比如抖音这个软件,不可能将所有程序都写入一个文件,所以咱们应该将文件划分,这样其组织结构要好并且代码不冗余。假如分了10个文件,每个文件里面可能都有相同的功能(函数),怎么办?所以将这些相同的功能封装到一个文件中,那么这个存储着很

多常用的功能的py文件,

就是模块。 模块就是文件,存放一堆常用的函数,

我们说一个函数就是一个功能,那么把一些常用的函数放在一个py文件中,这个文件就称之为模块,模块,就是一些列常用功能的集合体。

为什么要使用模块?

  1. 从文件级别组织程序,更方便管理, 随着程序的发展,功能越来越多,为了方便管理, 我们通常将程序分成一个个的文件,这样做程序的结构更清晰,这时我们不仅仅可以把这些文件当做脚本去执行,还可以把他们当做模块来导入到其他的模块中,实现了功能的重复利用

  2. 拿来主义,提升开发效率 同样的原理, 我们也可以下载别人写好的模块然后导入到自己的项目中使用,这种拿来主义,可以极大地提升我们的开发效率,避免重复造轮子.

    人们常说的脚本是什么?

如果你在终端上编写的代码运行完后,退出python解释器然后重新进入,那么你之前定义的函数或者变量都将丢失,

​ 因此我们通常将程序写到文件中以便永久保存下来,需要时就通过 python test.py方式去执行,此时test.py被称为脚本script。

所以, 脚本就是一个python文件,比如你之前写的购物车, 模拟博客园登录系统的文件等等。

模块的分类

Python语言中,模块分为三类。

第一类:内置模块,也叫做标准库。 此类模块就是python解释器给你提供的,比如我们之前见过的time模块,os模块。标准库的模块非常多(200多个,每个模块又有很多功能),我们这几天就讲常用的十几种,后面课程中还会陆续的讲到。

第二类:第三方模块, 第三方库。一些python大神写的非常好用的模块,必须通过pip install 指令安装的模块,比如BeautfulSoup, Django,等等。大概有6000多个。

第三类:自定义模块。 我们自己在项目中定义的一些模块。

这几天,我们先学第一类和第三类模块,第二类模块会在我们并发编程开始逐渐的接触学习。

今天,我们先讲第三类,自定义模块。

我们先定义一个模块,定义一个模块其实很简单就是写一个文件,里面写一些代码(变量,函数)即可。 此文件的名字为meet.py,文件内容如下:

print('from the meet.py')
name = '郭宝元'

def read1():
    print('meet模块:',name)

def read2():
    print('meet模块')
    read1()

def change():
    global name
    name = "宝浪"

2. import

2.1 import 使用

import 翻译过来是一个导入的意思。

这里一定要给同学强调哪个文件执行文件,和哪个文件是被执行模块。

模块可以包含可执行的语句和函数的定义,这些语句的目的是初始化模块,它们只在模块名第一次遇到导入import语句时才执行(import语句是可以在程序中的任意位置使用的,且针对同一个模块import很多次,为了防止你重复导入,python的优化手段是:第一次导入后就将模块名加载到内存了,后续的import语句仅是对已经加载到内存中的模块对象增加了一次引用,不会重新执行模块内的语句),如下 import meet 只在第一次导入时才执行meet.py内代码,此处的显式效果是只打印一次’from the meet.py’,当然其他的顶级代码也都被执行了,只不过没有显示效果.

import meet
import meet
import meet
import meet
import meet

执行结果:只是打印一次:
from the meet.py

重复导入会直接引用内存中已经加载好的结果

2.2 第一次导入模块执行三件事

1.创建一个以模块名命名的名称空间。

2.执行这个名称空间(即导入的模块)里面的代码。

3.通过此模块名. 的方式引用该模块里面的内容(变量,函数名,类名等)。 这个名字和变量名没什么区别,都是‘第一类的’,且使用meet名字的方式可以访问meet.py文件中定义的名字,meet.名字与test.py中的名字来自两个完全不同的地方。

2.3 被导入模块 有独立的名称空间

每个模块都是一个独立的名称空间,定义在这个模块中的函数,把这个模块的名称空间当做全局名称空间,这样我们在编写自己的模块时,就不用担心我们定义在自己模块中全局变量会在被导入时,与使用者的全局变量冲突。

示例:

当前是test.py

import meet
name = 'alex'
print(name)
print(meet.name)

'''
运行结果:
from the meet.py
alex
郭宝元
'''

def read1():
    print(666)
meet.read1()

'''
运行结果:
from the meet.py
meet模块: 郭宝元
'''

name = '日天'
meet.change()
print(name)
print(meet.name)

'''
运行结果:
from the meet.py
日天
宝浪
'''

让同学们将上面的代码练习一下。

2.4 为模块起别名

别名其实就是一个外号,我们小的时候,都喜欢给学生们起外号对吧。

1. 好处可以将很长的模块名改成很短,方便使用.

import tbjx as t
t.read1()

2. 有利于代码的扩展和优化。

#mysql.py
def sqlparse():
    print('from mysql sqlparse')
#oracle.py
def sqlparse():
    print('from oracle sqlparse')
#test.py
db_type=input('>>: ')
if db_type == 'mysql':
    import mysql as db
elif db_type == 'oracle':
    import oracle as db

db.sqlparse()

2.5 导入多个模块

我们以后再开发过程中,免不了会在一个文件中,导入多个模块,推荐写法是一个一个导入。

import os,sys,json   # 这样写可以但是不推荐

推荐写法

import os
import sys
import json

多行导入:易于阅读 易于编辑 易于搜索 易于维护。

3 from … import …

3.1 from … import … 使用

from ... import ... 的使用示例。

from meet import name, read1
print(name)
read1()
'''
执行结果:
from the meet.py
太白金星
meet模块: 郭宝元
'''

3.2 from…import… 与import对比

唯一的区别就是:使用from…import…则是将spam中的名字直接导入到当前的名称空间中,所以在当前名称空间中,直接使用名字就可以了、无需加前缀:tbjx.

from…import…的方式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使用起来方便了

坏处:容易与当前执行文件中的名字冲突

示例演示:

  1. 执行文件有与模块同名的变量或者函数名,会有覆盖效果。
name = 'oldboy'
from meet import name, read1, read2
print(name)  
'''
执行结果:
郭宝元
'''
----------------------------------------
from meet import name, read1, read2
name = 'oldboy'
print(name)  

'''
执行结果:
oldboy
'''
----------------------------------------
def read1():
    print(666)
from meet import name, read1, read2
read1()

'''
执行结果:
meet模块: 郭宝元
'''
----------------------------------------

from meet import name, read1, read2
def read1():
    print(666)
read1()

'''
执行结果:
meet模块: 666
'''

2. 当前位置直接使用read1和read2就好了,执行时,仍然以meet.py文件全局名称空间

#测试一:导入的函数read1,执行时仍然回到meet.py中寻找全局变量 'alex'
#test.py
from meet import read1
name = 'alex'
read1()
'''
执行结果:
from the meet.py
meet->read1->name = '郭宝元'
'''

#测试二:导入的函数read2,执行时需要调用read1(),仍然回到meet.py中找
#read1()

#test.py
from meet import read2
def read1():
    print('==========')
read2()

'''
执行结果:
from the meet.py
meet模块
meet模块: 郭宝元
'''

from … import也支持as

通过这种方式引用模块也可以对模块进行改名。

from meet import read1 as read
read()

3.4 一行导入多个

from tbjx import read1,read2,name

3.5 from … import *

from meet import * 把meet中所有的不是以下划线(_)开头的名字都导入到当前位置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的python程序不应该使用这种导入方式,因为*你不知道你导入什么名字,很有可能会覆盖掉你之前已经定义的名字。而且可读性极其的差,在交互式环境中导入时没有问题。

可以使用all来控制*(用来发布新版本),在meet.py中新增一行

__all__=['name','read1'] #这样在另外一个文件中用from spam import *就这能导入列表中规定的两个名字

3.6 模块循环导入问题(了解)

模块循环/嵌套导入抛出异常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在python中模块被导入一次之后,就不会重新导入,只会在第一次导入时执行模块内代码

在我们的项目中应该尽量避免出现循环/嵌套导入,如果出现多个模块都需要共享的数据,可以将共享的数据集中存放到某一个地方在程序出现了循环/嵌套导入后的异常分析、解决方法如下(了解,以后尽量避免

示范文件内容如下

#创建一个m1.py
print('正在导入m1')
from m2 import y
x='m1

#创建一个m2.py
print('正在导入m2')
from m1 import x
y='m2'

#创建一个run.py
import m1

#测试一
执行run.py会抛出异常
正在导入m1
正在导入m2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File "/python项目/run.py", line 1, in <module>
    import m1
  File "/python项目/m1.py", line 2, in <module>
    from m2 import y
  File "/python项目/m2.py", line 2, in <module>
    from m1 import x
ImportError: cannot import name 'x'

#测试一结果分析
先执行run.py--->执行import m1,开始导入m1并运行其内部代码--->打印内容"正在导入m1"
--->执行from m2 import y 开始导入m2并运行其内部代码--->打印内容“正在导入m2”--->执行from m1 import x,由于m1已经被导入过了,所以不会重新导入,所以直接去m1中拿x,然而x此时并没有存在于m1中,所以报错

#测试二:执行文件不等于导入文件,比如执行m1.py不等于导入了m1
正在导入m1
正在导入m2
Traceback (most recent call last):
正在导入m1
  File "/python项目/m1.py", line 2, in <module>
    from m2 import y
  File "/python项目/m2.py", line 2, in <module>
    from m1 import x
  File "/python项目/m1.py", line 2, in <module>
    from m2 import y
ImportError: cannot import name 'y'


#测试二分析
执行m1.py,打印“正在导入m1”,执行from m2 import y ,导入m2进而执行m2.py内部代码--->打印"正在导入m2",执行from m1 import x,此时m1是第一次被导入,执行m1.py并不等于导入了m1,于是开始导入m1并执行其内部代码--->打印"正在导入m1",执行from m1 import y,由于m1已经被导入过了,所以无需继续导入而直接问m2要y,然而y此时并没有存在于m2中所以报错


# 解决方法:
方法一:导入语句放到最后
#m1.py
print('正在导入m1')

x='m1'

from m2 import y

#m2.py
print('正在导入m2')
y='m2'

from m1 import x

方法二:导入语句放到函数中
#m1.py
print('正在导入m1')

def f1():
    from m2 import y
    print(x,y)

x = 'm1'

# f1()
#m2.py
print('正在导入m2')

def f2():
    from m1 import x
    print(x,y)

y = 'm2'

#run.py
import m1

m1.f1()

4. py文件的两种功能

编写好的一个python文件可以有两种用途:

​ 一:脚本,一个文件就是整个程序,用来被执行(比如你之前写的模拟博客园登录那个作业等)

​ 二:模块,文件中存放着一堆功能,用来被导入使用 python为我们内置了全局变量__name__, 当文件被当做脚本执行时:name 等于’main’ 当文件被当做模块导入时:__name__等于模块名 作用:用来控制.py文件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执行不同的逻辑(或者是在模块文件中测试代码)

if __name__ == '__main__':
print('from the meet.py')

__all__ = ['name', 'read1',]

name = '郭宝元'

def read1():
   print('meet模块:',name)

def read2():
   print('meet模块')
   read1()

def change():
   global name
   name = '宝浪'

if __name__ == '__main__':  
   # 在模块文件中测试read1()函数
   # 此模块被导入时 __name__ == meet 所以不执行
   read1()

5. 模块的搜索路径

当你引用一个模块时,不见得每次都可以import到:

当咱们导入同一个目录下的模块的时候就能够使用import成功,不是同一个目录下的导入就会报错

1

上面的示例可以得知,引用模块也是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引用的。

Python中引用模块是按照一定的规则以及顺序去寻找的,这个查询顺序为:先从内存中已经加载的模块进行寻找找不到再从内置模块中寻找,内置模块如果也没有,最后去sys.path中路径包含的模块中寻找。它只会按照这个顺序从这些指定的地方去寻找,如果最终都没有找到,那么就会报错。

内存中已经加载的模块->内置模块->sys.path路径中包含的模块

模块的查找顺序

  1. 在第一次导入某个模块时(比如meet),会先检查该模块是否已经被加载到内存中(当前执行文件的名称空间对应的内存),如果有则直接引用(ps:python解释器在启动时会自动加载一些模块到内存中,可以使用sys.modules查看)
  2. 如果没有,解释器则会查找同名的内置模块
  3. 如果还没有找到就从sys.path给出的目录列表中依次寻找meet.py文件。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们自定义的模块名不应该与系统内置模块重名。虽然每次都说,但是仍然会有人不停的犯错

#在初始化后,python程序可以修改sys.path,路径放到前面的优先于标准库被加载。

> > > import sys
> > > sys.path.append('/a/b/c/d')
> > > sys.path.insert(0,'/x/y/z') #排在前的目录,优先被搜索
> > > 注意:搜索时按照sys.path中从左到右的顺序查找,位于前的优先被查找,sys.path中还可能包含.zip归档文件和.egg文件,python会把.zip归档文件当成一个目录去处理,

#首先制作归档文件:zip module.zip foo.py bar.py 
import sys
sys.path.append('module.zip')
import foo,bar

#也可以使用zip中目录结构的具体位置
sys.path.append('module.zip/lib/python')

#windows下的路径不加r开头,会语法错误
sys.path.insert(0,r'C:\Users\Administrator\PycharmProjects\a')

#至于.egg文件是由setuptools创建的包,这是按照第三方python库和扩展时使用的一种常见格式,.egg文件实际上只是添加了额外元数据(如版本号,依赖项等)的.zip文件。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只能从.zip文件中导入.py,.pyc等文件。使用C编写的共享库和扩展块无法直接从.zip文件中加载(此时setuptools等打包系统有时能提供一种规避方法),且从.zip中加载文件不会创建.pyc或者.pyo文件,因此一定要事先创建他们,来避免加载模块是性能下降。

第十七章

一. 模块一

1. 序列化模块

我们今天学习下序列化,什么是序列化呢? 序列化的本质就是将一种数据结构(如字典、列表)等转换成一个特殊的序列(字符串或者bytes)的过程就叫做序列化。那么有同学就会问了,为什么要转化成这个序列,我们不是学过么?

dic = {'name': '郭宝元'}
ret = str(dic)
print(ret,type(ret))

首先你要看清楚!我说的是一个特殊的序列,而不是我们常用的str这种字符串。

为什么要有序列化模块?

其次,将这个数据结构转化成这个特殊的序列有什么用呢? 这个才是序列化的关键所在,这个特殊的序列大有用处。举例说明:

比如,你的程序中需要一个字典类型的数据存放你的个人信息:

 dic = {'username':'宝元', 'password': 123,'login_status': True}

你的程序中有一些地方都需要使用这个dic数据,登录时会用到,注册时也会用到。那么我们之前就是将这个dic写在全局里,但是这样是不合理的,应该是将这数据写入一个地方存储(还没有学数据库)先存放在一个文件中,那么程序中哪里需要这个数据了,你就读取文件取出你需要的信息即可。那么有没有什么问题? 你将这个字典直接写入文件是不可以的,必须转化成字符串的形式,而且你读取出来也是字符串形式的字典(可以用代码展示)。

那么你拿到一个str(dic)有什么用?他是根本转化不成dic的(不能用eval很危险),所以很不方便。那么这时候序列化模块就起到作用了,如果你写入文件中的字符串是一个序列化后的特殊的字符串,那么当你从文件中读取出来,是可以转化回原数据结构的。这个就很牛逼了。

下面说的是json序列化,pickle序列化有所不同。

json序列化除了可以解决写入文件的问题,还可以解决网络传输的问题,比如你将一个list数据结构通过网络传给另个开发者,那么你不可以直接传输,之前我们说过,你要想传输出去必须用bytes类型。但是bytes类型只能与字符串类型互相转化,它不能与其他数据结构直接转化,所以,你只能将list —> 字符串 —> bytes 然后发送,对方收到之后,在decode() 解码成原字符串。此时这个字符串不能是我们之前学过的str那种字符串,因为它不能反解,必须要是这个特殊的字符串,他可以反解成list 这样开发者之间就可以借助网络互传数据了,不仅仅是开发者之间,你要借助网络爬取数据这些数据多半是这种特殊的字符串,你接受到之后,在反解成你需要的数据类型。

对于这个序列化模块我们做一个小小总结:

序列化模块就是将一个常见的数据结构转化成一个特殊的序列,并且这个特殊的序列还可以反解回去。它的主要用途:文件读写数据,网络传输数据。

Python中这种序列化模块有三种:

json 模块 :(重点

  1. 不同语言都遵循的一种数据转化格式,即不同语言都使用的特殊字符串。(比如Python的一个列表[1, 2, 3]利用json转化成特殊的字符串,然后在编码成bytes发送给php的开发者,php的开发者就可以解码成特殊的字符串,然后在反解成原数组(列表): [1, 2, 3])
  2. json序列化只支持部分Python数据结构:dict,list, tuple,str,int, float,True,False,None

pickle模块:

  1. 只能是Python语言遵循的一种数据转化格式,只能在python语言中使用。
  2. 支持Python所有的数据类型包括实例化对象。

shelve模块:类似于字典的操作方式去操作特殊的字符串(不讲,可以课下了解)。

当然序列化模块中使用最多的的就是json模块,那么接下来,我们讲一下json与pickle模块。

1.1 json模块

json模块是将满足条件的数据结构转化成特殊的字符串,并且也可以反序列化还原回去。

上面介绍我已经说过了,序列化模块总共只有两种用法,要不就是用于网络传输的中间环节,要不就是文件存储的中间环节,所以json模块总共就有两对四个方法:

用于网络传输:dumps、loads

用于文件写读:dump、load

dumps、loads

  1. 将字典类型转换成字符串类型
import json
dic = {'k1':'v1','k2':'v2','k3':'v3'}
str_dic = json.dumps(dic)  #序列化:将一个字典转换成一个字符串
print(type(str_dic),str_dic)  #<class 'str'> {"k3": "v3", "k1": "v1", "k2": "v2"}
#注意,json转换完的字符串类型的字典中的字符串是由""表示的
  1. 将字符串类型的字典转换成字典类型
import json
dic2 = json.loads(str_dic)  #反序列化:将一个字符串格式的字典转换成一个字典
#注意,要用json的loads功能处理的字符串类型的字典中的字符串必须由""表示
print(type(dic2),dic2)  #<class 'dict'> {'k1': 'v1', 'k2': 'v2', 'k3': 'v3'}
  1. 还支持列表类型
list_dic = [1,['a','b','c'],3,{'k1':'v1','k2':'v2'}]
str_dic = json.dumps(list_dic) #也可以处理嵌套的数据类型 
print(type(str_dic),str_dic) #<class 'str'> [1, ["a", "b", "c"], 3, {"k1": "v1", "k2": "v2"}]
list_dic2 = json.loads(str_dic)
print(type(list_dic2),list_dic2) #<class 'list'> [1, ['a', 'b', 'c'], 3, {'k1': 'v1', 'k2': 'v2'}]

dump、load

  1. 将对象转换成字符串写入到文件当中
import json
f = open('json_file.json','w')
dic = {'k1':'v1','k2':'v2','k3':'v3'}
json.dump(dic,f)  #dump方法接收一个文件句柄,直接将字典转换成json字符串写入文件
f.close()
# json文件也是文件,就是专门存储json字符串的文件。
  1. 将文件中的字符串类型的字典转换成字典
import json
f = open('json_file.json')
dic2 = json.load(f)  #load方法接收一个文件句柄,直接将文件中的json字符串转换成数据结构返回
f.close()
print(type(dic2),dic2)

其他参数说明

ensure_ascii:,当它为True的时候,所有非ASCII码字符显示为\uXXXX序列,只需在dump时将ensure_ascii设置为False即可,此时存入json的中文即可正常显示。

separators:分隔符,实际上是(item_separator, dict_separator)的一个元组,默认的就是(😅;这表示dictionary内keys之间用“,”隔开,而KEY和value之间用“:”隔开。

sort_keys:将数据根据keys的值进行排序。 剩下的自己看源码研究

json序列化存储多个数据到同一个文件中

对于json序列化,存储多个数据到一个文件中是有问题的,默认一个json文件只能存储一个json数据,但是也可以解决,举例说明:

对于json 存储多个数据到文件中
dic1 = {'name':'oldboy1'}
dic2 = {'name':'oldboy2'}
dic3 = {'name':'oldboy3'}
f = open('序列化',encoding='utf-8',mode='a')
json.dump(dic1,f)
json.dump(dic2,f)
json.dump(dic3,f)
f.close()

f = open('序列化',encoding='utf-8')
ret = json.load(f)
ret1 = json.load(f)
ret2 = json.load(f)
print(ret)

上边的代码会报错,解决方法:

dic1 = {'name':'oldboy1'}
dic2 = {'name':'oldboy2'}
dic3 = {'name':'oldboy3'}
f = open('序列化',encoding='utf-8',mode='a')
str1 = json.dumps(dic1)
f.write(str1+'\n')
str2 = json.dumps(dic2)
f.write(str2+'\n')
str3 = json.dumps(dic3)
f.write(str3+'\n')
f.close()

f = open('序列化',encoding='utf-8')
for line in f:
    print(json.loads(line))

1.2 pickle 模块

pickle模块是将Python所有的数据结构以及对象等转化成bytes类型,然后还可以反序列化还原回去。

刚才也跟大家提到了pickle模块,pickle模块是只能Python语言识别的序列化模块。如果把序列化模块比喻成全世界公认的一种交流语言,也就是标准的话,json就是像是英语,全世界(python,java,php,C,等等)都遵循这个标准。而pickle就是中文,只有中国人(python)作为第一交流语言。

既然只是Python语言使用,那么它支持Python所有的数据类型包括后面我们要讲的实例化对象等,它能将这些所有的数据结构序列化成特殊的bytes,然后还可以反序列化还原。使用上与json几乎差不多,也是两对四个方法。

用于网络传输:dumps、loads

用于文件写读:dump、load

dumps、loads

import pickle
dic = {'k1':'v1','k2':'v2','k3':'v3'}
str_dic = pickle.dumps(dic)
print(str_dic)  # bytes类型

dic2 = pickle.loads(str_dic)
print(dic2)    #字典
# 还可以序列化对象
import pickle
def func():
    print(666)

ret = pickle.dumps(func)
print(ret,type(ret))  # b'\x80\x03c__main__\nfunc\nq\x00.' <class 'bytes'>
f1 = pickle.loads(ret)  # f1得到 func函数的内存地址
f1()  # 执行func函数

dump、load

dic = {(1,2):'oldboy',1:True,'set':{1,2,3}}
f = open('pick序列化',mode='wb')
pickle.dump(dic,f)
f.close()
with open('pick序列化',mode='wb') as f1:
    pickle.dump(dic,f1)

pickle 序列化存储多个数据到一个文件中

dic1 = {'name':'oldboy1'}
dic2 = {'name':'oldboy2'}
dic3 = {'name':'oldboy3'}

f = open('pick多数据',mode='wb')
pickle.dump(dic1,f)
pickle.dump(dic2,f)
pickle.dump(dic3,f)
f.close()

f = open('pick多数据',mode='rb')
while True:
    try:
        print(pickle.load(f))
    except EOFError:
        break
f.close()

这时候机智的你又要说了,既然pickle如此强大,为什么还要学json呢?这里我们要说明一下,json是一种所有的语言都可以识别的数据结构。如果我们将一个字典或者序列化成了一个json存在文件里,那么java代码或者js代码也可以拿来用。但是如果我们用pickle进行序列化,其他语言就不能读懂这是什么了~所以,如果你序列化的内容是列表或者字典,我们非常推荐你使用json模块,但如果出于某种原因你不得不序列化其他的数据类型,而未来你还会用python对这个数据进行反序列化的话,那么就可以使用pickle。

2. os模块

​ os模块 是与操作系统交互的一个接口, 它提供的功能多与工作目录,路径,文件等相关。

接下来这些方法我会带着大家演示一遍,重点的一些方法最好记住,剩下的记好笔记,以后需要时随时查阅即可。

讲这些方法前先给大家普及一下专用名词:

目录指的是:文件夹 当前目录,工作目录,父级目录:指的都是一个,就是本文件所在的文件夹。

接下来带着学生讲解下面的这些方法:按照星的等级划分,三颗星是需要记住的

当前执行这个python文件的工作目录相关的工作路径

os.getcwd()          获取当前工作目录,即当前python脚本工作的目录路径  ** 
os.chdir("dirname")  改变当前脚本工作目录;相当于shell下cd  **
os.curdir  返回当前目录: ('.')  **
os.pardir  获取当前目录的父目录字符串名:('..') **

文件夹相关

os.makedirs('dirname1/dirname2')    可生成多层递归目录  ***
os.removedirs('dirname1') 若目录为空,则删除,并递归到上一级目录,如若也为空,则删除,依此类推 ***
os.mkdir('dirname')    生成单级目录;相当于shell中mkdir dirname ***
os.rmdir('dirname')    删除单级空目录,若目录不为空则无法删除,报错;相当于shell中rmdir dirname ***
os.listdir('dirname')    列出指定目录下的所有文件和子目录,包括隐藏文件,并以列表方式打印 **

文件相关

os.remove()  删除一个文件  ***
os.rename("oldname","newname")  重命名文件/目录  ***
os.stat('path/filename')  获取文件/目录信息 **

路径相关

os.path.abspath(path) 返回path规范化的绝对路径  ***
os.path.split(path) 将path分割成目录和文件名二元组返回 ***
os.path.dirname(path) 返回path的目录。其实就是os.path.split(path)的第一个元素  **
os.path.basename(path) 返回path最后的文件名。如何path以/或\结尾,那么就会返回空值,即os.path.split(path)的第二个元素。 **
os.path.exists(path)  如果path存在,返回True;如果path不存在,返回False  ***
os.path.isabs(path)  如果path是绝对路径,返回True  **
os.path.isfile(path)  如果path是一个存在的文件,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
os.path.isdir(path)  如果path是一个存在的目录,则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
os.path.join(path1[, path2[, ...]])  将多个路径组合后返回,第一个绝对路径之前的参数将被忽略 ***
os.path.getatime(path)  返回path所指向的文件或者目录的最后访问时间  **
os.path.getmtime(path)  返回path所指向的文件或者目录的最后修改时间  **
os.path.getsize(path) 返回path的大小 ***

操作系统相关(了解)

os.sep    输出操作系统特定的路径分隔符,win下为"\\",Linux下为"/" *
os.linesep    输出当前平台使用的行终止符,win下为"\t\n",Linux下为"\n" 
os.pathsep    输出用于分割文件路径的字符串 win下为;,Linux下为: *
os.name    输出字符串指示当前使用平台。win->'nt'; Linux->'posix' *
# 和执行系统命令相关
os.system("bash command")  运行shell命令,直接显示  **
os.popen("bash command).read()  运行shell命令,获取执行结果  **
os.environ  获取系统环境变量  **

os.stat(‘path/filename’) 获取文件/目录信息 的结构说明(了解)

stat 结构:
st_mode: inode 保护模式
st_ino: inode 节点号。
st_dev: inode 驻留的设备。
st_nlink: inode 的链接数。
st_uid: 所有者的用户ID。
st_gid: 所有者的组ID。
st_size: 普通文件以字节为单位的大小;包含等待某些特殊文件的数据。
st_atime: 上次访问的时间。
st_mtime: 最后一次修改的时间。
st_ctime: 由操作系统报告的"ctime"。在某些系统上(如Unix)是最新的元数据更改的时间,在其它系统上(如Windows)是创建时间(详细信息参见平台的文档)。

3. sys 模块

sys模块 是 与python解释器交互的一个接口

sys.argv           命令行参数List,第一个元素是程序本身路径
sys.exit(n)        退出程序,正常退出时exit(0),错误退出sys.exit(1)
sys.version        获取Python解释程序的版本信息
sys.path           返回模块的搜索路径,初始化时使用PYTHONPATH环境变量的值  ***
sys.platform       返回操作系统平台名称

4. hashlib模块

此模块有人称为摘要算法,也叫做加密算法,或者是哈希算法,散列算法等等,

​ 简单来说就是做加密和校验使用,它的工作原理 :它通过一个函数,把任意长度的数据按照一定规则转换为一个固定长度的数据串(通常用16进制的字符串表示)。

​ 比如:之前我们在一个文件中存储用户的用户名和密码是这样的形式:

宝元|123456

有什么问题?你的密码是明文的,如果有人可以窃取到这个文件,那么你的密码就会泄露了。所以,一般我们存储密码时都是以密文存储,比如:

宝元|4665ace0eb5d3d6a2822a7c455587e47

那么即使是他窃取到这个文件,他也不会轻易的破解出你的密码,这样就会保证了数据的安全。

hashlib模块就可以完成的就是这个功能。

hashlib的特征以及使用要点:

  1. bytes类型数据 —> 通过hashlib算法 —> 固定长度的字符串
  2. 不同的bytes类型数据转化成的结果一定不同。
  3. 相同的bytes类型数据转化成的结果一定相同。
  4. 此转化过程不可逆。

那么刚才我们也说了,hashlib的主要用途有两个:

密码的加密。

文件一致性校验。

hashlib模块就相当于一个算法的集合,这里面包含着很多的算法,算法越高,转化成的结果越复杂,安全程度越高,相应的效率就会越低。

普通加密:

我们以常见的摘要算法MD5为例,计算出一个字符串的MD5值:

import hashlib

md5 = hashlib.md5()
md5.update('123456'.encode('utf-8')) # 必须是bytes类型才能够进行加密
print(md5.hexdigest())

# 计算结果如下:
'e10adc3949ba59abbe56e057f20f883e'

# 验证:相同的bytes数据转化的结果一定相同

import hashlib
md5 = hashlib.md5()
md5.update('123456'.encode('utf-8'))
print(md5.hexdigest())

# 计算结果如下:
'e10adc3949ba59abbe56e057f20f883e'

# 验证:不相同的bytes数据转化的结果一定不相同
import hashlib

md5 = hashlib.md5()
md5.update('12345'.encode('utf-8'))
print(md5.hexdigest())

# 计算结果如下:
'827ccb0eea8a706c4c34a16891f84e7b'

上面就是普通的md5加密,非常简单,几行代码就可以了,但是这种加密级别是最低的,相对来说不很安全。虽然说hashlib加密是不可逆的加密方式,但也是可以破解的,那么他是如何做的呢?你看网上好多MD5解密软件,他们使用撞库的方式。他们会把常用的一些密码比如:123456,111111,以及他们的md5的值做成对应关系,类似于字典,

dic = {‘e10adc3949ba59abbe56e057f20f883e’: 123456}

循环他们那定义的字典中的键和咱们生成的密文进行比较,比较成功后通过你的密文获取对应的密码。

所以针对刚才说的情况,我们有更安全的加密方式:加盐。

加盐加密

固定的盐

什么叫加盐?加盐这个词儿来自于国外,外国人起名字我认为很随意,这个名字来源于烧烤,俗称BBQ。我们烧烤的时候,一般在快熟的时候,都会给肉串上面撒盐,增加味道,那么这个撒盐的工序,外国人认为比较复杂,所以就将比较复杂的加密方式称之为加盐。

其实代码非常简单:

ret = hashlib.md5('xx教育'.encode('utf-8'))  # xx教育就是固定的盐
ret.update('a'.encode('utf-8'))
print(ret.hexdigest())

上面的xx教育就是固定的盐,比如你在一家公司,公司会将你们所有的密码在md5之前增加一个固定的盐,这样提高了密码的安全性。但是如果黑客通过手段窃取到你这个固定的盐之后,也是可以破解出来的。所以,我们还可以加动态的盐。

动态的盐

username = '宝元666'
ret = hashlib.md5(username[::2].encode('utf-8'))  # 针对于每个账户,每个账户的盐都不一样
ret.update('a'.encode('utf-8'))
print(ret.hexdigest())

这样,安全性能就大大提高了。

那么我们之前说了hahslib模块是一个算法集合,他里面包含很多种加密算法,刚才我们说的MD5算法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加密算法,一般的企业用MD5就够用了。但是对安全要求比较高的企业,比如金融行业,MD5加密的方式就不够了,得需要加密方式更高的,比如sha系列,sha1,sha224,sha512等等,数字越大,加密的方法越复杂,安全性越高,但是效率就会越慢。

ret = hashlib.sha1()
ret.update('guobaoyuan'.encode('utf-8'))
print(ret.hexdigest())

#也可加盐
ret = hashlib.sha384(b'asfdsa')
ret.update('guobaoyuan'.encode('utf-8'))
print(ret.hexdigest())

# 也可以加动态的盐
ret = hashlib.sha384(b'asfdsa'[::2])
ret.update('guobaoyuan'.encode('utf-8'))
print(ret.hexdigest())

不过一般我们用到MD5加密就可以了。

4.42 文件的一致性校验

hashlib模块除了可以用于密码加密之外,还有一个常用的功能,那就是文件的一致性校验。

linux讲究:一切皆文件,我们普通的文件,是文件,视频,音频,图片,以及应用程序等都是文件。我们都从网上下载过资源,比如我们刚开学时让大家从网上下载Python解释器,当时你可能没有注意过,其实你下载的时候都是带一个MD5或者shax值的,为什么? 我们的网络世界是很不安全的,经常会遇到病毒,木马等,有些你是看不到的可能就植入了你的电脑中,那么他们是怎么来的? 都是通过网络传入来的,就是你在网上下载一些资源的时候,趁虚而入,当然大部分被我们的浏览器或者杀毒软件拦截了,但是还有一部分偷偷的进入你的磁盘中了。那么我们自己如何验证我们下载的资源是否有病毒呢?这就需要文件的一致性校验了。在我们下载一个软件时,往往都带有一个MD5或者shax值,当我们下载完成这个应用程序时你要是对比大小根本看不出什么问题,你应该对比他们的md5值,如果两个md5值相同,就证明这个应用程序是安全的,如果你下载的这个文件的MD5值与服务端给你提供的不同,那么就证明你这个应用程序肯定是植入病毒了(文件损坏的几率很低),那么你就应该赶紧删除,不应该安装此应用程序。

我们之前说过,md5计算的就是bytes类型的数据的转换值,同一个bytes数据用同样的加密方式转化成的结果一定相同,如果不同的bytes数据(即使一个数据只是删除了一个空格)那么用同样的加密方式转化成的结果一定是不同的。所以,hashlib也是验证文件一致性的重要工具。

image-20190714141603605

我们在安装python解释器的时候,在安装python解释器的时候计算本地的md5值是否一致,一致安装,不一致的删除.

我将文件校验写在一个函数中

low版文件校验:

def func(file):
    with open(file,mode='rb') as f1:
        ret = hashlib.md5()
        ret.update(f1.read())
        return ret.hexdigest()

print(func('hashlib_file1'))

这样就可以计算此文件的MD5值,从而进行文件校验。但是这样写有一个问题,有什么问题?如果文件过大,全部读取出来直接就会撑爆内存的,所以我们要分段读取,那么分段读取怎么做呢?

hashlib还可以这样玩:

import hashlib
# 直接 update
md5obj = hashlib.md5()
md5obj.update('宝元 is a old driver'.encode('utf-8'))
print(md5obj.hexdigest())  # da525c66739e6baa8729332f8bae8e0f

# 分段update
md5obj = hashlib.md5()
md5obj.update('宝元 '.encode('utf-8'))
md5obj.update('is '.encode('utf-8'))
md5obj.update('a '.encode('utf-8'))
md5obj.update('old '.encode('utf-8'))
md5obj.update('driver'.encode('utf-8'))
print(md5obj.hexdigest())  # da525c66739e6baa8729332f8bae8e0f
# 结果相同

我们现在知道可以进行分段update后,我们就可以迭代的获取文件中的内容,现在来做一个高大上版文件校验

高大上版文件校验

校验Pyhton解释器的Md5值是否相同

import hashlib

def file_check(file_path):
    with open(file_path,mode='rb') as f1:
        sha256 = hashlib.md5()
        while 1:
            content = f1.read(1024)
            if content:
                sha256.update(content)
            else:
                return sha256.hexdigest()
print(file_check('python-3.6.6-amd64.exe'))

2

5. collections 模块

在内置数据类型(dict、list、set、tuple)的基础上,collections模块还提供了几个额外的数据类型:Counter、deque、defaultdict、namedtuple和OrderedDict等。

1.namedtuple: 生成可以使用名字来访问元素内容的tuple

2.deque: 双端队列,可以快速的从另外一侧追加和推出对象

3.Counter: 计数器,主要用来计数

4.OrderedDict: 有序字典

5.defaultdict:

带有默认值的字典

namedtuple

我们知道tuple可以表示不变数据,例如,一个点的二维坐标就可以表示成:

p = (1, 2)

但是,看到(1, 2),很难看出这个tuple是用来表示一个坐标的。

这时,namedtuple就派上了用场: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namedtuple
Point = namedtuple('Point', ['x', 'y'])
p = Point(1, 2)
print(p)

结果:Point(x=1, y=2)

类似的,如果要用坐标和半径表示一个圆,也可以用namedtuple定义:

namedtuple('名称', [属性list]):
Circle = namedtuple('Circle', ['x', 'y', 'r'])

deque

使用list存储数据时,按索引访问元素很快,但是插入和删除元素就很慢了,因为list是线性存储,数据量大的时候,插入和删除效率很低。

deque是为了高效实现插入和删除操作的双向列表,适合用于队列和栈: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deque
q = deque(['a', 'b', 'c'])
q.append('x')
q.appendleft('y')
q
deque(['y', 'a', 'b', 'c', 'x'])

deque除了实现list的append()和pop()外,还支持appendleft()和popleft(),这样就可以非常高效地往头部添加或删除元素。

OrderedDict

使用dict时,Key是无序的。在对dict做迭代时,我们无法确定Key的顺序。

如果要保持Key的顺序,可以用OrderedDict: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OrderedDict
d = dict([('a', 1), ('b', 2), ('c', 3)]) # 另一种定义字典的方式
print(d)
# 结果:
{'a': 1, 'c': 3, 'b': 2}

od = OrderedDict([('a', 1), ('b', 2), ('c', 3)])
print(od)
# 结果:
OrderedDict([('a', 1), ('b', 2), ('c', 3)])

注意,OrderedDict的Key会按照插入的顺序排列,不是Key本身排序:

>>> od = OrderedDict()
>>> od['z'] = 1
>>> od['y'] = 2
>>> od['x'] = 3
>>> od.keys() # 按照插入的Key的顺序返回
['z', 'y', 'x']

defaultdict

有如下值集合 [11,22,33,44,55,66,77,88,99,90…],将所有大于 66 的值保存至字典的第一个key中,将小于 66 的值保存至第二个key的值中。

即: {‘k1’: 大于66 , ‘k2’: 小于66}

li = [11,22,33,44,55,77,88,99,90]
result = {}
for row in li:
    if row > 66:
        if 'key1' not in result:
            result['key1'] = []
        result['key1'].append(row)
    else:
        if 'key2' not in result:
            result['key2'] = []
        result['key2'].append(row)
print(result)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defaultdict
values = [11, 22, 33,44,55,66,77,88,99,90]
my_dict = defaultdict(list)

for value in  values:
    if value>66:
        my_dict['k1'].append(value)
    else:
        my_dict['k2'].append(value)

使用dict时,如果引用的Key不存在,就会抛出KeyError。如果希望key不存在时,返回一个默认值,就可以用defaultdict: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defaultdict
dd = defaultdict(lambda: 'N/A')
dd['key1'] = 'abc'
 # key1存在
print(dd['key1'])
dd['key2'] # key2不存在,返回默认值
print(dd['key2'])

Counter

Counter类的目的是用来跟踪值出现的次数。它是一个无序的容器类型,以字典的键值对形式存储,其中元素作为key,其计数作为value。计数值可以是任意的Interger(包括0和负数)。Counter类和其他语言的bags或multisets很相似。

c = Counter('abcdeabcdabcaba')
print c
输出:Counter({'a': 5, 'b': 4, 'c': 3, 'd': 2, 'e': 1})

来表示一个坐标的。

这时,namedtuple就派上了用场: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namedtuple
Point = namedtuple('Point', ['x', 'y'])
p = Point(1, 2)
print(p)

结果:Point(x=1, y=2)

类似的,如果要用坐标和半径表示一个圆,也可以用namedtuple定义:

namedtuple('名称', [属性list]):
Circle = namedtuple('Circle', ['x', 'y', 'r'])

deque

使用list存储数据时,按索引访问元素很快,但是插入和删除元素就很慢了,因为list是线性存储,数据量大的时候,插入和删除效率很低。

deque是为了高效实现插入和删除操作的双向列表,适合用于队列和栈: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deque
q = deque(['a', 'b', 'c'])
q.append('x')
q.appendleft('y')
q
deque(['y', 'a', 'b', 'c', 'x'])

deque除了实现list的append()和pop()外,还支持appendleft()和popleft(),这样就可以非常高效地往头部添加或删除元素。

OrderedDict

使用dict时,Key是无序的。在对dict做迭代时,我们无法确定Key的顺序。

如果要保持Key的顺序,可以用OrderedDict: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OrderedDict
d = dict([('a', 1), ('b', 2), ('c', 3)]) # 另一种定义字典的方式
print(d)
# 结果:
{'a': 1, 'c': 3, 'b': 2}

od = OrderedDict([('a', 1), ('b', 2), ('c', 3)])
print(od)
# 结果:
OrderedDict([('a', 1), ('b', 2), ('c', 3)])

注意,OrderedDict的Key会按照插入的顺序排列,不是Key本身排序:

>>> od = OrderedDict()
>>> od['z'] = 1
>>> od['y'] = 2
>>> od['x'] = 3
>>> od.keys() # 按照插入的Key的顺序返回
['z', 'y', 'x']

defaultdict

有如下值集合 [11,22,33,44,55,66,77,88,99,90…],将所有大于 66 的值保存至字典的第一个key中,将小于 66 的值保存至第二个key的值中。

即: {‘k1’: 大于66 , ‘k2’: 小于66}

li = [11,22,33,44,55,77,88,99,90]
result = {}
for row in li:
    if row > 66:
        if 'key1' not in result:
            result['key1'] = []
        result['key1'].append(row)
    else:
        if 'key2' not in result:
            result['key2'] = []
        result['key2'].append(row)
print(result)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defaultdict
values = [11, 22, 33,44,55,66,77,88,99,90]
my_dict = defaultdict(list)

for value in  values:
    if value>66:
        my_dict['k1'].append(value)
    else:
        my_dict['k2'].append(value)

使用dict时,如果引用的Key不存在,就会抛出KeyError。如果希望key不存在时,返回一个默认值,就可以用defaultdict: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defaultdict
dd = defaultdict(lambda: 'N/A')
dd['key1'] = 'abc'
 # key1存在
print(dd['key1'])
dd['key2'] # key2不存在,返回默认值
print(dd['key2'])

Counter

Counter类的目的是用来跟踪值出现的次数。它是一个无序的容器类型,以字典的键值对形式存储,其中元素作为key,其计数作为value。计数值可以是任意的Interger(包括0和负数)。Counter类和其他语言的bags或multisets很相似。

c = Counter('abcdeabcdabcaba')
print c
输出:Counter({'a': 5, 'b': 4, 'c': 3, 'd': 2, 'e': 1})
易学教程内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或用户发布的内容,如有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欢迎反馈
该文章没有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点击提问,说说你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一起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