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笔记发布链接:https://www.zhihu.com/people/anny-37-77/posts
一、认识拖延症
No1 坏习惯还是报应(1)
(1)怎么知道我是在拖延呢
——将事情延后,不一定就是拖延。
辨识真正的拖延,看它是不是让你后悔烦恼,从而影响你的生活。
(2)拖延的后果
1. 内在后果: 他们必须承受某些内在情绪的折磨,从恼怒、后悔到强烈的自我谴责和绝望。
2. 外在后果: 人际关系上的重大挫折,他们会失去很多对他们相当重要的东西。等。
No2坏习惯还是报应(2)
(1)拖延怪圈
1.拖延怪圈: 许多拖延都呈现出共性,称为“拖延怪圈”;
2.“拖延怪圈”的几个阶段:
-
a. 在一开始,拖延者往往信心满满。乐观情绪。——“这次我想早点开始。”
-
b. 时间过去了,还没有开始,有一种不详的预感。后悔浪费的时间,除了任务,什么事情都想做,平时开心的事情都
不在那么开心了——“我可以做任何事,除了这件……” -
c. 随着时间的流逝,事情无进展,开始感到惭愧。你不想任何人知道你的窘境,避开相关的人和事物。你开始自
责,心情落入谷底。——“我希望没人发现。” -
d. “最后的抉择:做还是不做。到了这个时候,你不得不在背水一战还是弃船逃跑之间做出一个选择。
道路之一:不做——偶尔甩手掌柜。
道路之二:做——背水一战。你的焦点已经不再是如何把事情做好,而是你究竟是否能够将它完成。
- e. 无论放弃还是坚持,你都在精疲力尽和如释重负中近乎瘫痪。发誓“我永远不会再拖延!”
随着一个放弃拖延行为的坚定誓言,这个拖延怪圈就画上了句号。
(2)拖延的根源
1.来源于我们对生活一些顽固的信念,“拖延者信条”。
2.“拖延者信条”:
a.我必须做到完美;
b.我作死就应该轻而易举,不费力气;
c.什么都不做比冒失败的风险更安全;
d.没什么是我做不到的;
e.事情如果做不好,那就不值得去做;
f.我必须避开挑战;
g.我成功,有人就会受到伤害;
h.这一次做的很好,那我每一次都应该要做的很好;
i.按照别人的规矩作死意味着屈服和失去掌控;
j.我不能失去任何人、任何事物;
k.如果我展现真实的自己,别人就不再喜欢我;
l.凡事都有正确的答案,我会一直等待直到发现它。
克服拖延的第一步——认识这种思维(“拖延者信条”)不可取 。
No3失败恐惧(1)
——有时候拖延是害怕尽了最大努力,获取的结果却达不到预期。拖延是应付这种恐惧的一种策略。
(1)恐惧失败:追求完美
1.害怕失败的人有一套假设:自我价值感=能力=表现
a. 事情的结果反映了我的能力;
b.我的能力决定我的价值所在。
当出现拖延时候,自我价值感=能力=/(拖延)表现
(2)很多拖延者是完美主义者
1.适应型:对自己要求很高,并且相信自己的表现与之相符;良性循环。
2.适应不良型:对自己要求很高,却对自己不抱希望,自我要求与表现期待存在矛盾,更容易自责、消沉。
高标准要辩证看待。又是能激发人们的动力,但是预期的表现与高标准之间落差太大,对自己又过度苛刻时候,高标准会成为成功的绊脚石。
No4失败恐惧(2)
(1)喜欢拖延的完美主义者的信念:(不能帮助你进步)
1.平庸招致轻蔑;
2.优秀不用努力;
3.一切自己来;
4.总有一个正确的解决办法;
5.我不好胜吗?
6.要么全部要么没有。
(2)心态
1.固定心态:
智力和才能是与生俱来、固定不变的。
2.成长心态:
能力是可以发展的,通过后天努力,你会变得更优秀、更强。认为表现不能反映能力和价值,甚至表现不 是重点,学了什么,提升了什么能力才重要。
完美主义者在思考事情时候容易夸大、绝对化。只要不完美的事情出现,他们就想象灾难性的后果。
No5 成功恐惧(1)
1.“及时追随目标”:每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不同,成为及时追随的目标。
2. 你恐惧成功吗?
a, 文化因素是影响人们恐惧成功的重要原因;如女生害怕被贴上女强人标签,避免与男人竞争。
b.对跨文化的移民来说,同化于当地文化还是保留原文化忠诚,也会对追求成功有影响。
No6 成功恐惧(2)
(1)逃避成功的一般心理原因如下:——共同倾向:成功会使我孤立。
1.成功需要太多付出;
2.成功是危险的,总有人受伤;
3.成功是禁区,我觉得自己不对劲。
(2)自信的两个极端
1.缺乏自信: 面对任何事情都不能胜任,都任何可能的成功都不抱希望;
2.另一个极端: 完美的自我执念相伴着优越感,而优越感的背后,是内心深层次的自卑。“我是卓越完美的,但是我得有 缺陷,免得被人妒忌”。表面上他们故意拖延、不努力,好让自己不那么鹤立鸡群,实际上他们依赖这种 拖延来维护自己的能力感:假如不拖延,我仍然是完美的。
总结:
在“及时追随目标”的路上,工作和生活上 的变故不可避免,变故会有风险,未知的自己,未知的关系,未知的世界让你惶恐,但是进入新的阶段的你,远比你想象的更智慧、更强大。
来源:CSDN
作者:Anny_Song
链接:https://blog.csdn.net/Anny_Song/article/details/103497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