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传》的阅读读后感作文3100字:
本书的作者悉达多·穆克吉(SiddharthaMukherjee)为印度裔美国医生、肿瘤专家、知名科普作家,曾经于2010年出版了《众病之王——癌症传》并获得了次年的普利策奖。
悉达多·穆克吉(SiddharthaMukherjee)
《基因传》从19世纪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和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开始,以传记体的形式讲述了“基因”——这个一切生物信息的基础——从其前身”遗传因子“概念的发现,到如今”后基因组时代“的发展历程。
在整个20世纪中,”原子“”字节“以及“基因”这三项极具颠覆性的科学概念得到迅猛发展,并且成功引领人类进入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遗传物质重见天日(1865-1935)
《基因传》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了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基因”概念的发现过程。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正式出版。在当时神学主导的社会下,尽管达尔文在书中已经尽量回避了”人类从猿猴进化而来”的思想,但进化论的提出,仍然在神创论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下极具颠覆性。同期,来自奥地利的一位神父,格雷戈尔·孟德尔,在自家修道院的空地上开始了自己的豌豆实验并最终发现了“独立的遗传单位”。
孟德尔的发现起初并没有引起巨大的反响。直到20世纪初,许多科学家的实验共同指向了一个结果——孟德尔在40年前发现的遗传定律。这时,孟德尔定律才被人们“重新发现”。同时,植物学家威廉·约翰森提出了“基因”一词。
1914年,某位植物学家写道:“遗传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很难判断它的边界在哪里。与所有探索性工作一样,如果我们在科研工作中发现了开启某个全新领域大门的钥匙,那么这意味着激动人心的时代已经到来。
在这一时期,另一种遗传学的衍生物”优生学“概念于1865年由高尔顿在《遗传的天才》中提出。
历史学家丹尼尔·凯夫利斯(DanielKevles)写道:“工业革命技术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手段,而(高尔顿)正身处这个变革的时代。”
高尔顿的”优生学“后来分化为”消极优生学“(对劣质人口开展选择性绝育)和”积极优生学“(增加优质人口选择性繁殖)。呼啸山庄读书笔记(http://www.simayi.net/dushubiji/2468.html)而前者,在后来由于被纳粹党的利用,而引发了近代史上最惨烈的战争。正如作者在序言中说道:”基因这个科学史上最具挑战和危险的概念“。
揭秘遗传机制(1930-1970)
在”基因“的概念被发现后,遗传学在20世纪中得到了迅猛发展。在这段时间,许多科学家致力于发现更为具体和普遍的遗传规律,以及尝试对达尔文进化论中的”变异“作出遗传学上合理的解释。
最终,俄裔美国遗传学家多布然斯基提出了描述表型和基因关系的公式:
表型=基因型+环境+触发器+概率
优生运动
与此同时,在欧洲和美国,基于高尔顿的”优生学“理论的优生运动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尽管高尔顿的本意是为了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可以向更优质的方向发展,但加入了政治因素的参与,遗传学衍生出许多为政治站台的伪科学,充当了各种极端运动的”科学依据“。
卡丽·巴克(左一)和她的母亲
1927年,卡丽·巴克(CarrieBuck)被法院判定为”弱智“并接受了绝育手术,尽管精神科医生认为卡丽”没有精神病诊断的证据,生活完全自理“。而她8个月大的女儿薇薇安·巴克仅因为某个社工看了她一眼并觉得“有些不正常”就同样被认定为”弱智“。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薇薇安表现与常人无异,甚至被学校评为”优秀“。
这宗著名的”巴克诉贝尔“案,在当时美国移民浪潮导致人民不断增加的”保持优质人种“焦虑的背景下,宣召了美国大规模优生运动的开启。
从孟德尔开始进行豌豆实验,再到卡丽·巴克被法院强制执行绝育手术,这中间只经历了短短62年。就在这稍纵即逝的60多年间,基因已经从一种植物学实验中的抽象概念演变成操纵社会发展的强大工具。
而在世界另一端的欧洲大陆,德国纳粹领导着一场更为极端的优生运动。这场运动以”种族卫生“为基础,意在消除遗传物质的残余,创造出更健康和更纯净的种族。截至1934年,每个月有近5000名成年人被绝育,200个遗传法庭超负荷运转。
后来,绝育计划演变成了”T4行动“(对被认为有遗传缺陷的人进行安乐死),而且不仅成年人,3岁的儿童也无法幸免。截至1941年,T4行动已经屠杀了将近25万的成年人和儿童,而1933年到1943年间,大约有40万人接受了强制绝育。尽管”T4行动“已经异常残忍,但它却并不是终结,反而成为了一场更为残酷的大屠杀的开端。
大屠杀期间,有600万犹太人、20万吉普赛人、几百万苏联和波兰公民还有不计其数的同性恋者、知识分子、作家、艺术家以及持不同政见者在集中营与毒气室中惨遭杀害。
基因与DNA
尽管 ”基因“ 的概念提出了几十年,但人们一直困惑于,基因到底是什么?它以何种形式存在于生物中?虽然基因已经被发现是以染色体的形式出现,但一开始,科学家们认为基因是以蛋白质的形式储存在细胞中。因为基因的复杂性和强大功能,让科学家们认为只有蛋白质才能完成这一任务。而染色体的另一种组成物质——核酸,则由于过于简单的构成而被忽略。
1943年,美国医生、生物学家埃弗里通过埃弗里-麦克劳德-麦卡蒂实验证明了脱氧核糖核酸——也就是DNA——就是遗传物质携带者。
在所有生物分子中,DNA曾经只是个无足轻重的角色,然而现在终于轮到它闪亮登场。
尽管埃弗里提出了”基因由DNA组成“的观点后,仍有不少人对此表示反对,但埃弗里精妙的实验还是让人无法反驳。后来,许多支持埃弗里观点的科学家开始致力于破解和构建DNA的结构。
沃森和克里克
1953年,詹姆斯·杜威·沃森、佛朗西斯·克里克和罗莎琳·富兰克林共同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并构建了完美的DNA物理模型。相信很多人都在生物书中看过这张沃森和克里克在讨论DNA模型的照片。
至此,从孟德尔的豌豆开始,到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基因的发现之旅基本告一段落。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破译遗传密码了。
当你漫步在文森特广场的时候,可以看到不远处的英国皇家园艺协会办公室。1900年,威廉·贝特森正是在此将孟德尔理论引入科学界,并由此拉开了现代遗传学的序幕。如果你迈着轻盈的步伐从广场向西北侧行进,那么将会途经白金汉宫南侧的花园,从这里可以看到拉兰特郡别具风格的城镇住宅。弗朗西斯·高尔顿于20世纪早期在这里提出了优生学理论,他希望通过操纵遗传技术让人类走向完美。
英国卫生部病理实验室的旧址位于泰晤士河对岸以东3英里处。20世纪20年代,弗雷德里克·格里菲斯在此发现了转化反应,他注意到遗传物质可以在不同生物体之间进行传递,并且通过实验证明DNA就是“基因分子”。而伦敦国王学院的实验室就在泰晤士河的北岸。20世纪50年代,罗莎琳德·富兰克林与莫里斯·威尔金斯在此对DNA的晶体结构进行了研究。
如果现在就此转向西南方向,那么本次旅程将带你莅临位于展览会路上的科学博物馆,参观者可以在这里目睹“基因分子”诞生的历史。沃森与克里克搭建的原始DNA双螺旋模型被放置在一个玻璃箱内,那些左右摇摆的拉杆与经过锻压的金属片铰接在一起,而支撑这个模型的只是一个钢制的实验台。DNA双螺旋模型看上去就像是某个疯子发明的开瓶器,当然也可以将其比作一段精雕细刻的旋转楼梯,然而只有它才可以衔接人类的过去和未来。时至今日,我们还可以在纸板上看到当年克里克亲手写下的四种碱基符号。
来源:oschina
链接:https://my.oschina.net/u/3836229/blog/3022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