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中药072-豨莶草

北战南征 提交于 2019-12-03 09:02:47
名称由来 ——时珍曰:《韵书》:楚人呼猪为豨,呼草之气味辛毒为莶。此草气臭如猪而味莶螫,故谓之豨莶。 可作食用 ——《救荒本草》言:其嫩苗炸熟,浸去苦味,油盐调食,故俗谓之粘糊菜。 《中药学》凌一揆主编 豨莶草 (《新修本草》) 【性味归经】苦,寒。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湿,通经络,淸热解毒。 【应用】 1. 用于风湿痹证,骨节疼痛、四肢麻木、脚弱无力及中风手足不遂等。豨莶草能袪风湿,通经络。可单用,以酒拌蒸晒,炼蜜为丸;或与臭梧桐合用,即豨桐丸。 2. 用于痈肿疮毒、湿疹瘙痒。本品能淸解疮毒,并祛风湿而治湿疮。多生用,内服、外用均可。 此外,现代应用本品治髙血压病,有降低血压作用。 【用量用法】10〜15g。治风湿痹证宜制用,治痈肿、湿疹宜生用。 《验方新编》 1- 豨莶丸∶此药明目乌须,健脾胃,壮筋骨,能治中风,口眼歪斜,骨节疼痛,腰膝无力,手足瘫痪等症,屡试神验。五月五日采豨莶草,去根花并子,净用茎叶,加酒与蜜拌匀蒸三炷香久,则出晒一日,加酒蜜再拌再蒸,以九次为度,晒干磨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钱,米汤送下。或六月六、七月七、八月八、九月九日修合俱可。《本草》豨莶草有二种,南北不同,南方一种名曰花菜。 2- 豨桐丸∶治男女感受风湿,或嗜酒冒风,内湿外邪传于四肢,脉络壅塞不舒,以致两足软酸疼痛,不能步履,或两手牵绊不能仰举,凡辛劳之人常患此症,状似风瘫,服此丸立能全愈

中药069-升麻

Deadly 提交于 2019-12-03 06:06:39
性味 :味甘,性微温。 归经 :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 功效 : 1)《中药学》:主要功效为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主要应用—— 1. 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头痛,以及麻疹初期,疹发不畅诸证。升麻性能升散,并解热毒,可解表、透疹常与葛根同用,如升麻葛根汤;若麻疹热毒较盛之证,可配伍紫草、牛蒡子、大青等药。 2. 用于热毒所致的多种病证。升麻能清热解毒。如阳明热邪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证,可配伍黄连、生地、丹皮等品,如清胃散;对于风热上壅,咽喉肿痛之证,多与桔梗、玄参等同用,如牛蒡子汤;若配伍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则可用于热毒疮疡及皮肤瘙痒之证;温病发斑,可与石膏、大青、犀角等同用。 3. 用于中气虚弱或气虚下陷的短气、倦乏、久泻脱肛、子宮下垂,以及气虚不能摄血的崩漏不止等。升麻能升气举陷。常与柴胡同用,并须配伍人参、黄芪、白术等益气补脾之品,如补中益气汤、举元煎。 【用量用法】3〜10g。升举阳气多用炙升麻。 【使用注意】本品具升浮之性,凡阴虚阳浮,喘满气逆及麻疹已透,均当忌用。 2)《本草害利》:〔害〕性主升发,凡下元肝肾不足,若用此升之,则下元愈虚。若阴虚火动,咳嗽多痰,气逆呕吐,惊悸怔忡,癫狂等症,及小儿斑疹痘疮,见标之后,法咸忌之。误用多致殆。吐血鼻衄者误服血随气升,涌出不止。 3)《本草新编》:升麻,疗肺痈有效,但必须同气血药共用。可佐使,而亦不可以为君臣

中药065-蜀漆

久未见 提交于 2019-12-03 06:04:39
性味 :味辛,性微温 归经 :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 功效 : 1-《本草新编》:蜀漆,常山之苗也。常山不可用,而苗则可取。味苦,纯阴。散火邪错逆,破痈瘕症坚,除痞结积凝,辟蛊毒鬼疰,久疟兼治,咳逆且调。 或问蜀漆,即常山之苗,子删常山而取其苗,何谓也?盖常山性烈而功峻,虽取效甚速,而败坏元气亦最深。世人往往用常山治疟,一剂即愈,而身体狼狈,将息半载,尚未还元。设再不慎,疾一朝重犯,得免于死亡幸也。其不可轻用,亦明矣。蜀漆虽是常山之苗,不比根之猛烈。盖苗发于春,其性轻扬,且得春气之发生,散邪既速,而破气亦轻,可借之以攻坚,不必虑其损内。此所以舍常山而登蜀漆也。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mia1004/p/11780446.html

中药051-麻黄

久未见 提交于 2019-12-03 05:28:30
性味 :味苦,性微温。 归经 :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 功效 : 1-《本草新编》发汗解表,祛风散邪,理春间温病,消黑斑赤痛,祛荣寒,除心热头痛,治夏秋寒疫。虽可为君,然未可多用。盖麻黄易于发汗,多用恐致亡阳也。 或问麻黄气温,而吾子曰气寒,缪仲醇又曰味大辛,气大热,何者为是乎?曰:麻黄气寒,而曰微温犹可,曰热则非也。盖麻黄轻扬发散,虽是阳药,其实气寒。若是大热,与桂枝之性相同,用桂枝散太阳寒邪,不必又用麻黄散太阳热邪矣。惟其与桂枝寒热之不同,虽同入太阳之中,而善散热邪,与桂枝善散寒邪迥别。故桂枝祛卫中之寒,而麻黄解营中之热。不可因桂枝之热,以散太阳之邪,而亦信麻黄为大热也。 或疑麻黄性温,而吾子辨是性寒,得毋与仲景公伤寒之书异乎?夫仲景夫子何曾言麻黄是温也。观其用麻黄汤,俱是治太阳邪气入营之病。邪在卫为寒邪,入营中为热,此仲景夫子训也,铎敢背乎。此所以深信麻黄是寒,而断非热也。 或问麻黄发汗,而麻黄根节止汗,何也?此一种而分两治者,亦犹地骨皮泻肾中之火,而枸杞子补精而助阳也,原无足异。惟是麻黄性善行肌表,引诸药至卫分,入腠理,则彼此同之,故一用麻黄之梗,发汗甚速,一用麻黄之根节,而止汗亦神也。 或问麻黄世有用之数两以示奇者,宜乎?不宜乎?此杀人之医也。麻黄易于发汗,多用未有不亡阳者,安能去病而得生哉。然而世人敢于多用者,必郁结之症,有可解之状,多用麻黄,以泄其汗,则汗出而郁亦解

中药047-鸡子黄

点点圈 提交于 2019-12-03 05:27:38
性味 :味甘,微温 归经 :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 功效 : 1)《长沙药解》:补脾精而益胃液,止泄利而断呕吐。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mia1004/p/11780023.html

中药048-苦酒

最后都变了- 提交于 2019-12-03 05:27:32
性味 :味酸,性温。 归经 :足厥阴肝经 功效 : 1-《长沙药解》:理咽喉而消肿痛,泻风木而破凝郁。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mia1004/p/11780027.html

中药036-甘遂

旧时模样 提交于 2019-12-03 05:26:33
性味 :味苦,性大寒 归经 :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 功效 : 1-《中药学》:主要功效为泻水逐饮,消肿散结。主要应用: 1.用于身面浮肿、大腹水肿及胸胁积液等证。甘遂泻水之力颇峻,服后可致连续泻下,使潴留之水饮排出体外。可单味应用,一般与其他逐水药同用,如《圣济总录》 一气汤,治水肿腹满,即以本品与牵牛子同用;十枣汤治胸腹积水,以本品与大戟、芫花同用,并用补脾胃之大枣煎汤送服以减少反应。若治水饮与热邪结聚所致的水饮结胸,可与大黄、芒硝同用。如大陷胸汤。 现代治疗重型肠梗阻、肠腔积液较多者,以甘遂与大黄、厚朴、桃仁等同用,如甘遂通结 汤。 2.用于风痰癫痫。取其驱逐痰涎之功。如《济生方》遂心丹,用甘遂末入猪心内煨过,与辰砂末为丸服。 此外,亦可用于痈肿疮毒,以甘遂末水调外敷,有消肿散结作用。 【用量用法】本品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宜入丸敢,每次0.5〜lg。醋制可减低毒性。外用适量生用。 【使用注意】虚弱者及孕妇忌用。反甘草。 2-《本草新编》:破症坚积聚如神,退面目浮肿,祛胸中水结,尤能利水。此物逐水湿而功缓,牵牛逐水湿而功速,二味相配,则缓者不缓,而速者不速矣。然而甘遂亦不可轻用也。甘遂只能利真湿之病,不能利假湿之病,水自下而侵上者,湿之真者也;水自上而侵下者,湿之假者也。真湿可用甘遂,以开其水道:假湿不可用甘遂,以决其上泄。真湿为水邪之实,假湿乃元气之虚。虚症而用实治之法

中药038-厚朴

眉间皱痕 提交于 2019-12-03 05:26:16
性味 :味苦,性温。 归经 :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 功效 : 1-《中药学》:主要功效:行气,燥湿,消积,平喘。主要应用———— 1. 用于湿阻、食积、气滞而致脾胃不和,脘腹胀满,厚朴苦燥辛散,温能祛寒,长于行气、燥湿、消积。本品为消除胀满之要药,凡湿阻、食积、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均适用,以治实胀为主。《斗门方》治心腹胀满,单用姜汁制厚朴为末,陈米饮送服。复方应用,可随证配伍有关药物:若湿阻中焦,可配苍术、陈皮,如平胃散,若积滞便秘,可配大黄、枳实,如大黄、小承气汤;至于虚寒胀满,应在人参、甘草、生姜等益气、温中方药中,佐以厚朴,寓攻于补,方为妥善。 2. 用于咳嗽气喘痰多者。厚朴能下肺气、消痰涎而平咳喘。如(《伤寒论》)对桂枝汤证而现喘息者,于桂枝汤中加厚朴、杏仁。 【用量】3〜10g。 2-《本草害利》 〔害〕辛温大热,性专消导,散而不收,脱人元气,略无补益之功。故凡呕吐不因寒痰冷积,而由于胃虚火气炎上;腹痛因于血虚脾阴不足,而非停滞所致;泄泻因于火热暴注,而非积寒伤冷;腹满因于中气不足,气不归元,而非气实壅滞;中风由于阴虚火炎,猝致僵仆,而非西北真中风;寒邪伤寒发热头痛,而无痞寒胀满之候;小儿吐泻乳食,将成慢惊;大人气虚血槁,延为膈症;老人脾虚不能运化,偶有停积;娠妇恶阻,水谷不入,娠妇胎气升眩晕,娠妇伤食停冷,娠妇腹痛泻痢,娠妇伤寒伤风,产后血虚腹痛,产后中满作喘

中药029-茯苓

限于喜欢 提交于 2019-12-03 05:25:26
性味 :味甘,性平 归经 :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 功效 : 1)《中药学》: 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及停饮等水湿证。茯苓利水而不伤气,药性平和,为利水渗湿要药。凡水湿、停饮均适用。常与猪苓、泽泻同用以加强利水渗湿作用,并随湿热、寒湿等不同性质,配伍有关药物。如湿热配车前子、木通;寒湿配附子、干姜等。又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能健脾,故脾弱运迟、水湿停蓄者用之,有标本兼顾之效,停饮所致的头眩、心悸、咳嗽,亦持为要药。本品与白术同用,其健脾利湿之功益彰,如五苓散、苓桂术甘汤等均配伍有茯苓、白术。 2.用于脾虚证。茯苓能健脾。脾虚体倦、食少便溏者,每与党参、白术、甘草等补脾药同用,即四君子汤。 3.用于心悸、失眠。本品能宁心安神。常与朱砂、枣仁、远志等安神药同用。 【用量用法】10〜15g。 2)《本草新编》:茯苓,助阳,利窍通便,不走精气,利血仅在腰脐,除湿行水,养神益智,生津液,暖脾,去痰火,益肺,和魂练魄,开胃厚肠,却惊痫,安胎孕,久服耐老延年。 茯神,即茯苓之一种。但茯神抱松木之根而生者也,犹有顾本之义,故善补心气,止恍惚惊悸,尤治善忘,其余功用,与茯苓相同,此二种,利中有补,久暂俱可用也,可君可臣,而又可佐使。惟轻重之宜分,无损益之可论。或谓汗多而阴虚者宜忌,少用之何损哉。或言小便素利者勿服,恐助燥损阴,微用之何妨。初病与久病相殊,而健脾正宜于久病,何必尽去夫茯苓也。丹溪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