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牺牲系列——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岳飞为什么会被牺牲
今天的文章可能有点毁三观,讲得是岳飞为什么必须死。 嗯,这篇文章跟华为真没什么直接关系了,只是从更高的一个维度,来审视人性的抉择。 无论是史学家还是历史爱好者,对于岳飞之死,都喜欢将其脸谱化。 譬如把秦桧、张俊甚至赵构,写成了一肚子坏水的坏人,而岳飞也刻画成了了一个迂腐的忠臣。 甚至岳飞之死,大家也都往往都归结于所谓的“迎回二圣”等问题。 不得不说,历史评论家们普遍既没有政治经验,也不懂经济关系,这使得他们都把古人想的太傻了,而为了自圆其说,又不得不把她们脸谱化。 而这种文章看多了,读者也会出现思维僵化。 实际上,岳飞根本就不是一个愚忠的人,他是南宋极少数能够跟其他将领,尤其是跟文官们处好关系的人,甚至赵构也把他视为心腹。 而且岳飞几年的时间,就从基层小军官一路成为节度使,30出头就拥有建节成为一方诸侯的权力,并成为了南宋执宰级别的大佬,这种晋升速度,翻遍中国历史都很难找到。 史书上记载了太多的岳飞对上对下以及对友军的套路,可想而知,这种人又怎么可能迂腐呢? 那么,为什么南宋朝廷要杀岳飞呢? 正如《左传》所云“君以此兴,必以此亡”,岳飞之死,与他成为南宋朝廷宠儿的原因是完全一样的。 而这,又要从经济基础说起。 自秦汉以来,全球气温持续下降,中国南方变得适宜于人类居住,尤其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开发,使得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步从北向南转移。 尤其是大运河建成后,将包邮区的粮食和经济作物运往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