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利略

最速降线问题公式推导

牧云@^-^@ 提交于 2020-04-30 11:28:48
  以前对物理特别感兴趣的时候就看一段时间的变分法,记得当时阅读了一本十分不错的书籍,其作者名挺有趣的—老大中先生的《变分法基础》(真的很不错的一本讲变分法的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但许久没接触物理了,公式的推导过程也给忘记了,最近想复习一点数学、物理了,所以今天来推导一下并写篇博客做个记录。其实当时我的数学基础不足以支持我看完这本书...许多泛函的概念看的蒙蔽。。。但实际上直接去看最速降线问题的推导是没有太大影响的,基础只需要一点微积分+高中物理就能看明白原理,都不需要场论...说起来当时仅仅是兴趣驱使我去深入了解什么是变分法...当时知道结论时非常激动。。。但如何解最后得到的公式才是真正的变分法基础。   首先来考虑一个问题:一个 质点 在重力作用下,从一个给定点到不在它垂直下方的另一点,如果不计摩擦力,问沿着什么曲线滑下所需时间最短?   把问题稍微更现代一点的描述:设A、B是铅直平面上不在同一铅直线上的两点,在所有连接A和B的平面曲线中,求出一条曲线,使仅受重力作用且初速度为零的质点从A点到B点沿该曲线运动时所需时间最短。   问题描述如图所示(图来自百科):      下面是书上的证明:   如下图中所示,取A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x轴置于水平位置,y轴正向朝下。显然,最速降线应该在这个平面内。于是A点的坐标就是(0,0)。设B点的坐标为(x 1 ,y 1 )

前端如何搞定数据结构与算法(先导篇)

╄→гoц情女王★ 提交于 2020-04-21 04:07:49
「 观感度:🌟🌟🌟🌟🌟 」 「 口味:锅包肉 」 「 烹饪时间:20min 」 本文已收录在 Github github.com/Geekhyt ,感谢Star。 为什么要学习数据结构与算法? 在0202年的今天,由于每天被无数的信息轰炸,大多数人已经变得越来越浮躁了,并且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你可能会经常听到这样的感慨: 技术人究竟能走多远?我遇到了天花板 35岁的程序员要如何面对中年危机? 技术更新太快,好累,学不动了 然后,你也变得焦虑起来。那你有没有静下心来想过,如何才能抵御年龄增长并且使自己增值呢? 无非是终身学习,持续修炼自己的内功。内功也就是基础知识和核心概念, 这些轰轰烈烈发展的技术本质,其实都是基础知识 ,也就是我们在大学里学过的基础课程。 操作系统 计算机组成原理 计算机网络 编译原理 设计模式 数据结构与算法 这也就是为什么越靠谱的面试官越注重你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什么越牛的的企业越重视你的算法能力。因为当你拥有了这些,你已经比大多数人优秀了。你的天花板由你自己来决定,大家口中的中年危机可能并不会成为你的危机。新技术来临时,你对它的本质会看得更加透彻,学起来会一通百通。这样的人才,公司培养你也会花费更少的成本。 (不过,一辈子做个开开心心的 CRUD Boy 也是一种选择。) 数据结构与算法之间的关系 Rob Pike's 5 Rules of

currentVersion

北战南征 提交于 2020-04-12 12:06:59
这是无线通信 发展中的一些精选 事件(摘自《无线历史》,Tapan Sarkar等,Wiley,2006年)。 1807 年–法国数学家让·巴蒂斯特·约瑟夫·傅立叶(JourBaptiste Joseph Fourier)发现了傅立叶定理。 1820 年–丹麦物理学家汉斯·克里斯汀·奥尔斯特(HansChristian Orsted)发现了电流引起的电磁场。法国物理学家多米尼克·弗朗索瓦·让·阿拉格(DominiqueFrancois Jean Arago)指出,当电流流过时,电线变成了磁铁。法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安德烈·玛丽·安培(Andre-Marie Ampere)发现了电动力学,并提出了电磁电报。 1831 年–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Faraday)发现了电磁感应并预测了电磁波的存在。 1834 年-美国发明家塞缪尔·芬利·布雷斯·莫尔斯(Samuel Finley Breese Morse)发明了以他命名的电报代码。 1847 年–德国生理学家和物理学家赫尔曼·路德维希·费迪南德·冯·亥姆霍兹建议进行电振荡。 1853 年–威廉·汤姆森(Lord Kelvin)计算了振荡电路的容量,自感和电阻的周期,阻尼和强度。 1857 年– Feddersen通过实验验证了1847年Helmholtz建议的调谐电路的谐振频率。 186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