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AI青年科学家:当天才遇上烟火气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南方人物周刊(ID:Peopleweekly)文 | 吴绵 “这是一件正确的事,但不是一个故事,大部分人不理解。”姚颂认识到,要学会寻找“正确的非共识”,尤其是在 AI 这样快速变化的领域。 新闻和资本捧起了 AI 风口,学术界的人在喧嚣中架起安静的书桌,工业界的人在泡沫中摸石头过河。MSRA 走出来的三人,都找到了自己在 AI 界的坐标。 5 月,上海商场四处是“五五购物节”的促销海报。全民消费浪潮下,朱明杰不忘和海外的朋友分享薅羊毛心得。十分钟后,他把朋友拉进了“MJ 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拼多多”微信群。 作为深度网购用户,朱明杰和今天的中国消费者们在手机上看到什么、买到什么,会如何在技术的指引下走向未来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他自己,以及和他一样的科学家们对算法的突破所决定的。 6 月 16 日,朱明杰和他的前同事卢策吾等 15 位中国 AI 科学家、创业者,在《Nature》机器智能子刊联名发表了一篇论文,讨论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应用和前景。这篇文章在国际科技界引发了诸多讨论,被称为“中国青年科学家的集体亮相”。 三年前,《麻省理工科技评论》首次针对中国评选了 35 岁以下的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物,这大概是西方世界最早开始好奇中国的这群“天才科学家”。 在西方媒体看来,中国正在成长中的这群青年人与上一辈有诸多不同。而这些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