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21世纪计算机网络特征——数字化 信息化 网络化
三大类网络——电信网络 有线电视网络 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系统由负责信息传递的通信子网和负责信息处理的资源子网组成。
ISP是掌握Internet接口的机构。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计算机网络
开放式标准化网络
互联网(连通性,共享) ARPANET 1983(TCP/IP)-1990
基础结构发展三个阶段——
从单个网络ARPANET向互联网发展
三级结构的互联网(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企业网】)
多层次ISP(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结构的互联网
20世纪90年代 万维网
RFC标准(互联网草案-建议标准(开始成为RFC文档)-互联网标准)端系统
互联网工作方式划分:边缘部分(连接在互联网上的主机及构成),
核心部分(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构成)(连通性和交换)
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主机之间程序的通信
端系统通信方式——
C/S(客户-服务器方式)
客户和服务器都是指通信所涉及的两个应用程序
描述的是进程之间服务和被服务的关系
P2P方式(对等方式)
不区分服务请求方和提供方,只要都运行对等连接软件就可以进行平等、对等连接通信,共享文档
客户软件:被用户调用后运行,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地址,不需要特殊的硬件和复杂的操作系统
服务器软件:专门提供某种服务,同时处理多个客户请求,被动等待,需要强大硬件和高级操作系统支持
网络核心部分向边缘中大量主机提供连通性 路由器——实习分组交换构件,转发收到的分组
电路交换(面向连接的)阶段:
建立连接(专用的物理通道,保证通行时不被占用)
通信 释放连接
缺点:计算力数据具有突发性,通信线路利用率低
分组交换(存储转发技术):在发送端先将保温划分为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
每个数据段前面叫上首部构成分组,分组交换网以“分组”作为数据传输单元
依次将分组发送到接收端
分组首部的重要性:含有地址等控制信息;分组交换网中的结点交换机根据收到的分组收中的地址信息,把分组转发到下一个结点 交换机
每个分组独立选择传输路径
存储转发方式,分组达到目的地
分组交换优点:
高效(动态分配传输带宽,对通信链路逐段占用)、
灵活(每个分组独立选择合适转发路由)、
迅速(分组作为传输单位,可以不先建立连接就发送)、
可靠(可靠的网络协议,分布式多路由分组交换网使网络很好生存性)
分组交换带来的问题:
在各结点存储转发时需要排队,造成时延;
分组必须携带首部(携带一些不可控的信息)造成一定开销
接收端收到分组剥去首部还原报文
路由器(输入输出端口间没有直接连接线)
处理分组的过程:把收到的分组放到缓存(暂时)
查找转发表,找出到某个目的地址从哪个端口转发
把分组送到适当的端口转发
比较:
若要连续传送大量的数据,且其传送时间远大于连接建立时间,则电路交换的传输速率较快。
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不需要预先分配传输带宽,在传送突发数据时可提高整个网络的信道利用率。
由于一个分组的长度往往远小于整个报文的长度,因此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时延小,同时也具有更好的灵活性。
20世纪40年代 电报通信采用基于存储转发原理的报文原理(报文交换时延较长)
电信chinanaet
联通uninet
移动cmnet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中国科学技术网cstnet
计算机网络:主要由一些通用的、可编程的硬件互连而成的,这些硬件并非专门用来实现某一特定目的(如传送数据或视频信号),能够用来传送多种类型的数据,并支持广泛和日益增长的应用
网络类别:
作用范围划分:广域网WAN 城域网MAN 局域网LAN 个人局域网PAN
使用者划分:公用网,专用网
用来把用户接入到互联网的网络:接入网AN(本地~,居民~)
接入网本身不属于胡来了王的核心部分和边缘部分
从某个用户端系统到互联网中的第一个路由器之间的网络。
覆盖范围来看属于局域网
从作用来看,只是让用户能与互联网连接的桥梁
计算机网络性能指标:
速率(额定)(bit/s,Kbit/s,Mbit/s,Gbit/s)
带宽(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千,兆,吉)赫,用来表示网络中某通道传送数据的能力 bit/s) (在时间轴上信号的宽度随带 宽的增大而变窄)
吞吐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网络(信道,接口)的数据量)(受带宽、速率限制)
时延(数据(报文,分组)从网络的一端到另一端的时间)(发送,传播,处理,排队)
发送时延——发送数据时,数据帧从结点到传输媒体所需的时间=数据帧长度 (bit)/发送速率(bit/s)
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需要传播一定的距离而花费的时间=信道长度/信号在 信道上的传播速率
处理时延——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为处理分组(例如分析首部、提取数 据、差错检验或查找路由)所花费的时间。
排队时延——分组在路由器输入输出队列中排队等待处理所经历的时延。
速网络链路(减小了数据的发送时延),提高的仅仅是数据的发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链路上的传播速率。
时延带宽积(以比特为单位的链路长度)=传播时延*带宽
往返时间RTT ——从发送数据开始,到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
利用率(网络利用率、网络利用率)
当某信道的利用率增大时,该信道引起的时延也就迅速增加。
若令 D0 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D 表示网络当前的时延,则在适当的假定条件下,可以用下面的简单公式表示 D 和 D0之间的关系: (其中:U 是网络的利用率,数值在 0 到 1 之间。)D=D0/(1-U)
计算机网络非特性特征:
费用,质量,标准化,可靠性,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易于管理和维护
1974 IBM-系统网络标准结构SNA
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 OSI/RM
网络协议: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语义(需要完成何种控制信息、动作、响应),同步(事件顺序的详细说明)形式:文字描述、程序代码
分层好处:各层独立;灵活;结构可割开;易于维护和实现;促进标准化工作
缺点:降低效率,功能在不同层次重复出现,额外开支
各层功能:差错控制;流量控制;分段和重装;复用和分用;连接建立和释放
协议体系结构:
OSI: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TCP/IP:应用层、运输层、网际层、网络接口层
五层协议:应用层、运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传输层是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间的桥梁,作用是在网络层的基础 上完成端对端的差错控制和浏览控制,实现两个终端系统间传送的分组无差错、无丢失、无重复、分组顺序无误;
网络层是通信子网的最高层,在数据链路层提供服务的基础上向资源子网提供服务(网络地址、网络连接及服务)。(功能包括路由选择和中继功能,对数据传输过程实施流量控制、差错控制、顺序控制、多路复用以及对非正常的恢复处理)
数据链路层功能——链路的连接和释放、以帧为单位传送接受数据、差错控制、流量控制
主机发送数据:
PDU(协议数据单元)——应用进程数据先将数据送到应用层,加上应用层首部
(OSI 参考模型把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称为该层的协议数据单元 PDU)
PDU再传输到到运输层,加上运输层首部,成为运输层报文
运输层报文传送到网络层,加上首部,成为IP数据报(分组)
IP数据报传送到数据链路层,加上链路层首部和尾部,成为数据链路层帧
再传送到物理层,把比特流传到物理媒体
电信号在物理媒体中传播从发送端物理层传送到接收端物理层
物理端接收比特流,上交给数据链路层................................................
实体——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号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协议——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层所提供的服务。
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本层的服务用户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即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协议是“水平的”,即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
服务是“垂直的”,即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
上层使用服务原语获得下层所提供的服务。
OSI参考模型把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称为改层的协议数据单元(PDU)
对等层之间的通信——任何两个同样的层次把数据(数据单元加上控制信息)通过水平虚线直接传递给对方。
服务访问点SAP(抽象的,实际上是一个逻辑接口)——同一系统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
服务数据单元SDU——OSI 把层与层之间交换的数据的单位
SDU——PDU
物理层
基本概念(怎样才能在连接各种计算机的传输媒体上传输数据比特流;尽可能屏蔽不同传输媒体和通信手段的差异用于物理层的协议也称为物理层规程)
主要任务(确定与传输媒体的接口的一些特性
机械特性——指明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尺寸、引线数目、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
电气特性——指明在接口电缆的各条线上出现的电压范围;
功能特性——指明某条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意义
过程特性——指明对于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
数据通信
数据通信系统三部分:源系统(发送端、发送方)、传输系统(传输网络)、目的系统(接受端、接收方)
数据——运送消息的实体
信号——数据的电气的或电磁的表现
模拟信号——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是连续的
数字信号——消息的参数的取值是离散的
码元——在使用时间域的波形表示数字信号时,代表不同离散数值的基本波形
信道——一般用来表示向某一方向传送信息的媒体
单向(单工)通信——只能有一个方向的通信而没有反方向的通信
双向交替(半双工)通信——通信的双方在不同时都可以发送信息
双向同时(全双工)通信——通信的双方可以同时发送或接收信息
基带信息(基本频带信息)——来自信源的信号(比如计算机输出的代表各种文字或图像文件的数据信号)(往往包括许多低频和直流成分,因此必须对其进行调制)
调制:
基带调制:仅对基带信号的波形进行变换,使它能够与信道特性相适应。变换后的信号仍然是基带信号。把这种过程称为编码 (coding)。
带通调制:使用载波 (carrier)进行调制,把基带信号的频率范围搬移到较高的频段,并转换为模拟信号,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在模拟信道中传输(即仅在一段频率范围内能够通过信道) 。
带通信号 :经过载波调制后的信号。
常用编码方式:
不归零制:正电平代表 1,负电平代表 0。
归零制:正脉冲代表 1,负脉冲代表 0。
曼彻斯特编码(能从数据信号波形中提取同步信号):位周期中心的向上跳变代表 0,位周期中心的向下跳变代表 1。但也可反过来定义。
差分曼彻斯特编码:在每一位的中心处始终都有跳变。位开始边界有跳变代表 0,而位开始边界没有跳变代表 1。
从信号波形中可以看出,曼彻斯特 (Manchester) 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产生的信号频率比不归零制高。
从自同步能力来看,不归零制不能从信号波形本身中提取信号时钟频率(这叫作没有自同步能力),而曼彻斯特编码和差分曼彻斯特编码具有自同步能力。
二元制调制方法:
调幅(AM):载波的振幅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调频(FM):载波的频率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调相(PM) :载波的初始相位随基带数字信号而变化
正交振幅调制 QAM:不是码元越多越好。若每一个码元可表示的比特数越多,则在接收端进行解调时要正确识别每一种状态就越困难,出错率增加。
信道的极限容量:
任何实际的信道都不是理想的,在传输信号时会产生各种失真以及带来多种干扰。
码元传输的速率越高,或信号传输的距离越远,或传输媒体质量越差,在信道的输出端的波形的失真就越严重。
限制码元在信道上的传输速率的因素:信道能够通过的频率范围;
信噪比——信噪比就是信号的平均功率和噪声的平均功率之比。常记为 S/N,并用分贝 (dB) 作为度量单位。即:信噪比(dB) = 10 log10(S/N) (dB)
(香农公式)——信道的极限信息传输速率 C 可表达为:C = W log2(1+S/N) (bit/s)
W 为信道的带宽(以 Hz 为单位);
S 为信道内所传信号的平均功率;
N 为信道内部的高斯噪声功率。
在任何信道中,码元传输的速率是有上限的,否则就会出现码间串扰的问题,使接收端对码元的判决(即识别)成为不可能。
如果信道的频带越宽,也就是能够通过的信号高频分量越多,那么就可以用更高的速率传送码元而不出现码间串扰。
提高信息的传输速率:用编码的方法让每个码元携带更多比特的信息量
传输媒体(物理通路):引导型传输媒体(电磁波被导引压不住个固体媒体传播)
非导引型型传输媒体(自由空间)
屏蔽双绞线(带金属屏蔽层)STP
无屏蔽双绞线UTP
(常用Category 5 或 CAT5)
绞合度
同轴电缆(导引型)(带宽取决于电缆质量)(很好抗干扰性,官方用于传输较高速率数据)
50 同轴电缆 —— LAN / 数字传输常用
75 同轴电缆 —— 有线电视 / 模拟传输常用
光缆(光纤是光纤通信的传输媒体)
工作原理:只要从纤芯中射到纤芯表面的光线的入射角大于某个临界角度,就可产生全反射。
多模光纤——可以存在多条不同入射角度的光线在一条光纤中传输。
单模光纤——光纤的直径减少到只有一个光的波长,则光纤就像一根波导,可以使光纤一直向前传播,而不会产生多次反射。
光纤通信中使用的光波波段:850nm、1300nm、1550nm(都具有15000~30000带宽(通信容量大))
光纤优点:
通信容量大
传输损耗小,中继距离长
抗雷电和电磁干扰性能好
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好
体积小,重量轻
非导体型传输媒体(自由空间)
无线传输频段广
短波通信(高频通信)(依靠电离层反射)——短波信道的通信质量较差,传输速率低
微波(直线传输)(传统微波通信:地面微波接力通信、地面通信)
信道复用(允许用户使用一个共享信道进行通信、降低成本、提高利用率)技术
(频分复用、时分复用、统计时复用、波分复用、码分复用)
频分复用(FDM)——将整个带宽分为多份,用户在分配到一定的频带后,通信过程中都占用这个频道(所有用户在同样的时间占用不同的带宽(频率带宽)资源)
时分复用(TDM)——将时间划分为等长的时分复用帧,每个用户在每个帧中占用固定序号的时隙(周期(TDM帧的长度)性出现)(TDM信号也称为等时信号)(用户在不同的时间占用同样的频带宽度)(由于计算机数据的突发性质,对分配到的信道利用率不高,造成线路资源浪费)
统计时分复用(STD)——按需动态分配时隙
波分复用(WDM)——光的频带复用。使用一根光纤同时传输多个光载波信号
码分复用(CDM)(码分多址CDMA)——用户经过特殊挑选的不同码型,彼此不会造成干扰(抗干扰强,不易被人发现)
码片——每个比特时间划分为m个间隔
码片序列(各不相同、相互正交)实现扩频,
扩频通信:直接额序列扩频DSSS(码片序列)、跳频扩频FHSS
令向量 S 表示站 S 的码片向量,令 T 表示其他任何站的码片向量。
两个不同站的码片序列正交,就是向量 S 和T 的规格化内积 (inner product) 等于 0:
任何一个码片向量和该码片向量自己的规格化内积都是 1 。
一个码片向量和该码片反码的向量的规格化内积值是 –1。
数字传输系统
脉码调制PCM(标准:T1、E1(我国))
旧数字系统(速率标准不统一、不是同步传输)
同步数字序列SDH(SONET)标准意义:
使不同的数字传输体质在STM-1等级上获得统一
真正实现数字传输体制上的世界性标准
成为公认新一代立项的传输网体质
也适用于微波和卫星传输的技术体质
宽带接入技术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用数字技术对现有的模型电话进行改造,使能承载宽带业务)(传输距离取决于数据率和用户线的线径)(采用自适应调制技术使用户能传送更高的数据率(不能保证固定))、
光纤同轴混合网(HFC网(对CATA网进行改造,主干线路采用光纤)(双向传输功能,扩展了传输频带))(有线电视网CATA(树形拓扑结构的同轴电缆网络,采用模拟技术的频分复用对电视节目进行单向传输)的基础上开发的一种居民宽带接入网,还提供电话、数据和其他宽带服务)、
FTTx技术(实现宽带居民接入网的方案,代表多种带宽光纤接入方式)
用户连接到互联网,必须先连接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
局域网中,MAC指介质访问控制子层
数据通行时,差错控制方法——FEC
协议——不同节点对等实体
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功能——链路的连接和释放、以帧为单位传送接受数据、差错控制、流量控制)使用的信道——点对点信道(一对一)、广播信道(一对多)
数据链路层(使用网卡(网络适配器))三个基本问题——
封装成帧(在一段数据的前后添加首部和尾部(进行帧定界(SOH、EOH))(规定了最大传送单元)、
透明传输(字节填充(在字符前面插入转义字符“ESC”))、
差错检测(循环冗余检验CRC)(为了进行检错而添加的冗余检测吗称为帧检验序列FCS)(凡接收端接受的帧均无差错) (帧丢失、重复、失序)(帧编号、确认、重传)
链路——从一个结点到另一个结点的一段物理线路,中间没有其他交换结点。
把实现通信协议(控制数据传输)的硬件和软件加到链路上构成数据链路。
数据链路层协议数据单元——帧;
网络层是IP数据报(分组/包);
IETF协议需求——简单、封装成帧、透明性、多种网络层协议、多种类型链路(能在多种链路上运行)、差错检测、检测连接状态、最大传送单元(促进各种实现之间的互操作性)、网络地址协商(能使网络层彼此协商或配置彼此的网络层地址)、数据压缩机协商。
点对点(PPP)协议组成——
一个将IP数据报封装到串行接口的方法;
一个用来建立、配置或测试数据链路连接的链路控制协议LCP;
一套网络控制协议。
局域网优点——
具有广播功能,能从一个站点访问全网;
便于系统的扩展和逐渐演变,各设备的位置可灵活调整和改变;
提高系统可靠性、可用性和生存性;
共享信道——静态划分信道、动态媒体接入控制(随机接入、控制接入)
局域网数据链路层:逻辑链路控制子层(LLC)、媒体接入控制子层(MAC)
通信适配器(网卡)和局域网之间的通信采用双绞线或 光纤以串行传输方式进行(功能——进行数据串行和并行传输的转换;对数据进行缓存;把管理该适配器的设备驱动程序安装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中;实现以太网协议)
(以太网——广播通信方式)——
采用无连接的工作方式,设备对发送的数据不进行编号,不要求对方发回确认,不可靠交互(提供最大努力的交互)(是否重传由高层决定);发送的数据都使用曼彻斯特编码的信号。
以太网使用截断二进制指数退避算法确定碰撞后重传的时机。
CSMA/CD协议 (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不能进行半双工通信)要点——
多点接入(总线型网络);载波监听(利用电子技术不停检测信道);碰撞检测(边发送、 边监听)(总线发生碰撞,适配器立即停止发送)。
争用期(碰撞窗口)没有检测到碰撞才能确定发送没有发生碰撞
强化碰撞(除了停止发送数据,继续发送32/48比特人为干扰信息)
长度小于64字节的帧都是由于冲突而异常终止的无效帧
使用集线器的星型拓扑
集线器特点——使用集线器的局域网在物理上是一个星型网,在逻辑上仍是一个总线网,还是使用CSMA/CD协议,同一时刻只能一个站发送数据;一个集线器有许多接口;工作在物理层;采用专门芯片进行自适应串音回波抵消
以太网V2 的MAC帧组成——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类型字段、数据字段
光纤调制解调器进行电信号和光信号的转换
以太网交换机(道接口网桥),并行性(多主机同时通信(通信主机独占传输媒体,无碰撞传输数据))
虚拟局域网VLAN由局域网网段构成的与物理位置无关的逻辑组,网段具有共同的需求,每个VLAN帧都有明确的标识符,指明发送这个帧的主机属于哪一个VLAN。(只提供一种服务,不是新型局域网)
网际协议IP
地址解析协议ARP(为了从网络层使用的IP地址解析出在数据链路层使用的硬件地址)(主机硬件改变-》在主机ARP高速缓存中存放一个IP地址到硬件地址的映射表,并动态更新);
网际控制协议ICMP;
网际组管理协议IGMP
转发器(物理层使用的中间设备);
网桥/桥接器(数据链路层);
路由器(网络层);
网关(网络层以上使用的中间设备)
IP网(使用IP协议的虚拟互连网络)(IP网上的主机进行通行时,看不出各网络的具体细节)(互联网可以使用多种异构网络互连组成)
互联网(单一的、抽象的网络)
IP地址的编制方式——
分类的IP地址(最基本的 编制方式);
子网的划分(标准RFC 950 1985);
构成超网(无分类的编制方式)
IP地址(网络层和以上各层使用的地址,是一种逻辑地址)特点——
每一个IP 地址由网络号和主机号两部分组成(分等级的地址结构)(方便IP地址的管理;使路由表项目数大幅减少,从而减少 路由表所占的存储空间以及查找路由表的时间);
实际上IP地址标志一台主机(或路由器)和一台链路的接口(一台主机同时连接到两个网络上是有响应的IP地址,网络号不 同,多归属主机);
一个网络是相同网络号net-id的主机的集合,用转发器或网桥连接起来的若干局域网仍为一个网络;
IP地址中,所有分配到网络号的网络都是平等的。
MAC帧在传送时使用的源地址和目的地址都是硬件地址。网络层和网络层以上使用的是IP地址,
数据链路层以下使用的是硬件地址
互联网中的分组转发都是基于目的主机所在的网络。对特定目的主机指明一个路由(特定主机路由(可使网络管理人员方便控制网络和测试网络))路由器还采用默认路由减小路由表所占用的控件个搜索路由表所用的时间。
从两级IP地址到三级IP地址——
两级IP地址——空间利用率低;每一个物理网络分配一个网络号都会使路由表变太大而使网络性能变坏;不够灵活。
划分子网(增加灵活性,但却较少能在网络上的主机数)(子网寻址/子网路由选择)基本思路——
一个拥有许多物理网络的单位可将所属的物理网络忽逢为若干子网,对外表现为一个网络;
方法是从网络的主机号借用若干位作为子网号(网络号+子网号+主机号);凡是从其他网络发送 给本单位某主机的IP数据报,认识根据IP数据报的目的网络号找到本单位网络上的路由器。
无分类编址CIDR(构造超网)——消除传统ABC类地址以及划分子网的概念;把网络前缀都相同的连续IP地址组成一个CIDR地址块(32位地址掩码)
路由聚合(构成超网)(减少路由器之间的路由选择信息的交换,提高整个互联网的性能)——路由表利用CIDR地址快来查找目的网络
理想的路由算法——
正确和完整的;计算上简单;能够适用通信量和网络拓扑的变化;稳定性(不应使路由表不断变化);公平的;最佳的;
路由选择协议——内部网关协议IGP(自治系统内适用的选择协议;比如:路由信息协议RIP(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简单,限制了网络规模,好消息传播快,换消息传播慢,随网络规模增大,开销越大)(固定时间间隔交换路由信息;仅和相邻路由交换路由信息;路由器交换的信息是当前本路由器所知道的全部信息);OSPF(开放最短路径更新));外部网关协议(将路由选择协议信息传递到另一个自治系统)(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选择(域间路由选择))
路由器(具有多个输入和输出端口的专用计算机,任务是转发分组)——路由选择部分(控制部分,路由选择处理机)、分组转发(交换结构,一组输入端口,一组输出端口)
IP多播(需要再互联网上增加更多智能才能提供的一种服务)(一对多)(多播组的标识符就是IP地址中的D类地址)(多播地址只能用于目的地址,不能用于源地址;多播数据报不产生ICMP差错报文)(在本局域网上进行硬件多播;在互联网范围进行多播)(网际组协议IGMP;多播路由选择协议(技术:红泛与剪除(转发多播数据报);隧道技术(适用于多播组的位置在地理上很分散的情况;单一目的站发送的单播数据报;基于核心的发现技术)))
运输层(为应用程序提供端到端的逻辑通信)(差错检测)(网络层为主机之间提供逻辑通信))(复用(发送方不同的应用程序都可以使用同一个传输层协议传送数据)和分用(接受方的传输层在剥去报文的首部后能把这些数据正确交付目的应用进程))
用户数据报协议UDP(用户数据报)——特点:无连接;最大努力交互;面向报文;没有拥塞控制;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交互通信;首部开销小;
传输控制协议TCP(报文段)(不提供广播和多播服务)——面向连接的传输层协议;每一条TCP连接只能有两个端点、提供可靠交互服务(数据无差错、不丢失。不重复、按时序到达)、提供全双工通信;面向字节流;
TCP的连接是一条虚连接;TCP报文首先传送到IP层,加上IP首部后,再传送到数据链路层。再加上数据链路层的首部和尾部后 ,才离开主机发送到物理链路。
理想的传输条件——
传输信道不产生差错;
不管发送方发送数据速度多块,接收方都能及时处理数据。
ARQ——自动选择重传
HDLC——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 (主站 从站 组合站)(信息帧 管理帧 无编号帧)
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
CRC——循环冗余校验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
DTE——数据终端设备
数据链路向高层提供的服务——无应答无连接服务、有应答无连接服务、面向连接的服务
来源:oschina
链接:https://my.oschina.net/u/4356045/blog/4057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