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 HTTP
是基于 TCP
的,而 TCP
是面向连接的。当我们向服务器请求一个页面时,首先需要建立 TCP
连接,才能开始真正开始传输内容。
这个时间平时不容易被人察觉,因为开发场景下我们往往不需要重新建立连接。但是在有些场景(尤其是新用户场景、landing page 等)却会对页面的性能造成很大的影响。
图中 TCP 的部分为我们常说的建连时间(这里包含了 SSL 握手时间,下文的建连时间也指的是这段时间),前面的 DNS 时间往往和建连时间同时出现,后面会讲到这一点。
建连应该耗时多久
RTT
在介绍建连的耗时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 RTT(Round-Trip Time)
的概念。RTT,即往返时延。指的是从发送端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端收到来自接收端的确认(ACK)的时间。一般来说这个时间是由物理距离,网络传输路径等决定的。
RTT 一般是多久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 Ping 一下,我们在 Ping 的时候看到的 time=xxms
一般接近于一个 RTT
**
PING 115.239.211.112 (115.239.211.112): 56 data bytes
64 bytes from 115.239.211.112: icmp_seq=0 ttl=55 time=4.411 ms
复制代码
实际上就是一来一回(下面是 tcpdump
抓到的 ping
):
11:59:42.631275 IP 30.38.61.21 > 115.239.211.112: ICMP echo request, id 11482, seq 0, length 64
11:59:42.635593 IP 115.239.211.112 > 30.38.61.21: ICMP echo reply, id 11482, seq 0, length 64
复制代码
建连需要多少个 RTT
TCP 一种面向连接的通讯协议,在两个目标间发送 TCP 数据之前,TCP 需要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起连接。而这个连接的过程其实是在交换一些初始数据,其中最重要的是 Sequence Number。
很多地方尝试用各种看起来形象的比喻来形容三次握手,但是实际上握手的过程非常简单,为了避免造成错误的理解,我们就平铺直叙,后面会解释为什么一定要经过三次握手才能建立起连接。三次握手的过程如下:
- 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 SYN,传输 seq = X
- 服务端向客户端发送 ACK X+1,表示收到,客户端可以从 X+1 作为 seq 发送消息。同时发送 SYN,seq = Y,把自己设置成 established 状态(可接收数据)
- 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 ACK Y+1,表示收到,服务端可以从 Y+1 作为 seq 发送消息,,把自己设置成 established 状态(可接收数据)
到了第三步客户端发送完 ACK 后就认为连接已经建立完毕(毕竟不会有第四个 ACK 再告诉它已经收到了 ACK),然后开始把应用层的数据(HTTP 报文)开始传输。而服务器端则是收到这个 ACK 后才会开始把收到的数据交付给应用层(HTTP)。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客户端在建连上话费的时间是一个 RTT。**
这种情况说的是纯粹的 Connect
时间,不包括 SSL
,所以只是对 http
协议而言的,如果是 https
协议还需要再考虑 SSL 握手的时间,我们后续会在别的文章中介绍。
动手试试
我们可以使用 WireShark
来抓取一次 http
请求来看看建连的过程。
可以看到这里从发起 seq
到收到 ack
(经过 1 RTT
)后,客户端就没有再等待直接发起了 GET / HTTP/1.1
的请求。
如何优化建连时间
例子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页面看看建连对网页性能的影响:xcodebuild.github.io/why-so-slow…
这是一个测试页面,源代码托管在:github.com/xcodebuild/…
就像上面说的,我们在开发场景下往往不需要重新连接,包括 Disable Cache
是不会禁用 TCP
的连接复用的,所以我们使用 Webpage Test 来看一下这个页面的性能状况。
我们可以看到这这个页面的 JavaScript 文件以及后面的 fetch
请求都有个很长的 DNS + Connect + SSL
时间。因为他们的域名不同,所以需要重新解析域名。不是同一个 TCP 连接,所以需要重新建连(包括 SSL 握手)。
在图中这个 fetch
请求的 Connect + SSL
一共耗时 500ms
,意味着用户必须等待这个建连完成后才能真正发起这个请求。
pre-connect
为了解决上面这种问题,Chrome 引入了 Preconnect
(现在大部分浏览器都是支持的)。
我们可以在页面的 <head>
中加入
<link rel="preconnect" href="https://www.mocky.io" crossorigin>
复制代码
来告知浏览器提前建立连接。
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下,我们在 JS 加载后前(实际上 fetch
这个时候才能开始执行),就开始建立连接。同时 preconnect
也附带着让浏览器提前进行了 DNS 解析。
连接复用
当然如果直接使用同一个连接,即使不使用 pre-connect
就能天然减少额外的连接次数。
域名收拢
在 HTTP 1 时代,为了解决阻塞的问题,很多网站都做了分散域名的优化让多个请求可以并行加载。而在 HTTP 2 普及后,已经具备了连接复用的能力,使用多个分散的域名只会让我们消耗更高的连接成本。
所以尽可能把域名收拢到相同域名,可以尽可能的减少建连的耗时。
IP 收拢
我们都知道,一个 TCP 连接是由一个四元组组成的(源 IP、源端口、目标 IP、目标端口),和域名其实没有关系。所以看起来很反直觉的一点是,当两个请求域名不同,但来自同一个 IP 时,同样可以复用连接(虽然会额外解析一次 DNS)。
如果我们试用了类似于阿里云全站加速的技术,把页面和静态资源的 IP 指向同一个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重复的连接建立。
连接为什么不复用
如何确定一个连接
看起来无论是 pre-connect
还是链接复用都非常简单,但实际应用中并非如此。由于一些浏览器安全策略,不同的连接之间复用会受到一些限制。
在 fetch.spec.whatwg.org/#cors-proto… 我们可以看到
A user agent has an associated connection pool. A connection pool consists of zero or more connections. Each connection is identified by an origin (an origin) and credentials (a boolean).
即一个连接是由 origin
和 credentials
确定的,这里的 origin
并非单纯是指我们加载的连接的 origin
,而是对于页面上不同的资源来说,会遵循不同的策略(详细的策略见 html.spec.whatwg.org/multipage/o…)。
例如对于图像而言(其实对于 script/css
等来说也是一样的)
For images of
[img](https://html.spec.whatwg.org/multipage/embedded-content.html#the-img-element)
elements
If the image data is CORS-cross-origin
A unique opaque origin assigned when the image is created.
If the image data is CORS-same-origin
The[img](https://html.spec.whatwg.org/multipage/embedded-content.html#the-img-element)
element's node document's origin.
即在有 crossorigin
时(不是单纯的是另外一个域名时),则其 origin
是图片的 origin
。
如果没有(一般来说是没有的),则 origin
是页面相同的 origin
。
这意味着对于 cors
和 non-cors
的请求、credentials=true
和 credentials=false
的请求来说,他们的连接是不能复用的。
例如 xcodebuild.github.io/why-so-slow… 这个页面中,有四个来自同一个域名的 img
,但是后面两个是 crossorigin
的
<img src="https://i.picsum.photos/id/1061/200/200.jpg"/>
<img src="https://i.picsum.photos/id/1061/200/300.jpg"/>
<img src="https://i.picsum.photos/id/1061/100/300.jpg" crossorigin/>
<img src="https://i.picsum.photos/id/1061/300/300.jpg" crossorigin/>
复制代码
这样就会发现前面两个和后面两个分别能够复用连接,但是 cors
的和 non-cors
的不能复用连接。
其实这里如果有 crossorigin="use-credentials",其和 cors 也不能复用连接
具体这么做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安全考虑,在 github.com/whatwg/fetc… 中有提到,在这里不展开。
怎么避免不复用
知道了怎么确定一个连接后,我们就知道怎么避免连接没有复用的问题。无论是我们尝试让两个请求复用一个连接还是通过 preconnect
去提前建连,都应该保持其 cors
和 credentials
的一致性。
由于实际规则其实蛮复杂的,并不能保证我们总是能判断策略是否符合预期,还是建议通过 WebPageTest
等工具验证是否有多余的建连。
当然通过 Chrome Devtools 也能够验证这一点,我们可以在 Network 面板打开 Connection ID
,可以看到不同的连接使用的 Connection ID
是不同的。
为什么要握手
为什么一定要先握手才能发送 HTTP 报文呢?这是由 TCP 本身的设计决定的,TCP 是一种可靠的传输层通信协议。所谓可靠,就是能保证数据流的顺序和完整性。
ISN
TCP 本身在网络层(IP 协议)的上层,应用层的下层(HTTP 协议)。当应用层发起请求时,把包传给 TCP,TCP 将其分割成合适的大小,将其传递给网络层。
为了保证不丢包,TCP 会给每一个包一个序号,接收端接受到后返回响应的确认消息。如果在合理的时间内没有收到确认,发送端则会认为发生了丢包,会尝试重新发送。
而作为接收端,收到的包可能是乱序的(网络层不保证传输顺序)或者重复的(例如上面重新发送的时候就会重复),就会按照接收方的序号重新组建传输包的内容,然后将其交付给应用层。
理解了 TCP 保证顺序和完整性的原理,就理解了 TCP 包的序号(Sequence Number)的重要性,而 TCP 握手时就是为了相互交换初始序列号(ISN,Inital Sequence Number),从而保证互相收到的包都能够保持正确的顺序。
为什么不能用固定值
从 ISN 的使用场景很自然可以想到,只要我们统一用一个固定值(例如0)作为 ISN,不就可以直接避免握手的性能损耗了么?
避免相邻的 TCP 连接互相干扰
假设我们把 ISN 统一设置为 0,当我们的客户端和一个服务器建立起连接后传输了一部分数据包后,突然网络中断了,这个时候他们之间重新建立起连接,ISN 仍然为 0。
这个时候服务器端可能同时收到序号为 N 的包,但却无从判断这个包属于哪一个 TCP 连接。
结论
TCP 为了确保能够把数据按照正确顺序、完整的发送给目标,必须通过握手同步 ISN。而由于 TCP 是全双工的(即双向通信),握手至少需要三次才能完成。
其实对于客户端(浏览器)来说,从发送 ACK 到接受到 SYN-ACK 的过程就已经完成了 TCP 的建连,此时就可以开始给服务器端传输数据了。
能不能更快一点
TCP Fast Open
TCP 协议每次都要等待 SYN-ACK+SYN-ACK 后,服务端的 TCP 才会把接收到的数据包传输给应用层,这样当连接不稳定时总是需要重新建立连接。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在第一次传输 SYN 时直接发送数据呢?
事实上在 TCP 上有一个拓展标准是支持这么做的,称之为 TCP Fast Open,在 TFO 第一次建立连接时和正常的三次握手是相同的,但客户端会额外拿到一个 TFO Cookie。而当之后再重新建立连接(例如说断网后重连,或者移动设备切换网络登)时,则直接由 SYN 携带 TFO Cookie 和数据发送。服务端收到校验 Cookie 有效直接把数据交付给应用层。
然而 TFO 并没有在所有的客户端和服务端默认打开,目前绝大多数浏览器都是不支持的,而且由于 TCP 作为协议层由操作系统实现,无法由应用层的浏览器、客户端等自由控制。
QUIC/HTTP3
QUIC 和 HTTP3 也解决了建连耗时的问题,不在本文展开,后续会在其他文章介绍。
总结
由于 HTTP 是基于 TCP 的,而 TCP 为了可靠性是面向连接的,需要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
在 HTTP2 后我们有了多路复用可以让多个请求在一个连接中进行,但是连接的复用并不是单纯由域名决定的,同一个域名的连接可能不能复用一个连接,而不同的域名其实也可能复用一个连接。我们需要尽可能确定连接被正确的复用了。如果使用了 CDN 技术,我们可以尝试让页面和资源使用相同的 IP 从而复用链接。
除此之外,我们可以使用 preconnect
来提前建连,同样的,也需要确定这个提前建立的连接被正确复用了。这对于即将发起的请求、即将到来的 redirect
等非常有效。
拓展阅读
来源:oschina
链接:https://my.oschina.net/u/4369588/blog/3434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