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 博客: http://www.cnblogs.com/jhzhu
- 邮箱: jhzhuustc@gmail.com
- 作者: 知明所以
- 时间: 2014-08-08
厌书
我亲爱的妈妈是小学教师, 我也像大多数老师的孩子一样有着不错的成绩、 傲娇的姿态、顽皮的性格.
可我一点都不爱看书.
虽然我学习很好, 但我几乎不看除了课本以外的书。 倒不是人教版的课本有多么优秀, 只是我太讨厌书。
我对书籍如此忽视的态度, 一直很难找到一个准确的解释.
如果实在要深究, 可能是因为, 那时资源很有限的小镇小学, 支撑不起小伙伴儿们丰富的兴趣. 我隐约记得几个爱看书的小伙伴, 有一个爱军事政治武器, 还有两个爱武侠. 还有一些我也不知道他们”爱”看啥, 因为他们总拿着《故事会》, 《知音》之类, 这可能是他们仅有的可以容易拿到的书籍资源.
对饥饿的人, 很难判断他对食物的喜好.
而这些“不正统”的书籍, 不会得到任何官方的支持, 甚至会被打上“无用、低俗”的标签. 而学习方面, 我一直是很“听(官方的)话”的.
作文书是唯一被官方认证的一类,而它,实在太乏味。
爱书
解释可能有些牵强,但事实是,一直到上大学,我读过的课外书两个手都可以数过来。
一般,20来岁的人便开始要思考“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要到哪儿去”之类的哲学问题了。我一边思考这些问题,顺便吃喝玩乐的荒度了两年最宝贵得时间。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身边的人都好像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有我在茫然踱步。于是,我问自己:是不是该起床了?
庆幸的是,我有这样两个朋友:
- 一个很会生活,带我学会欣赏交响乐和路边的风景。
- 一个很有思想,让我认识更有意义却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让我懂得:在迷茫的时候,看书是最快能让你平静下来的方式,也是从来都不会错的指路牌。
迟到的醒悟如老来得子,越发珍贵。但在尝试阅读的初期我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很难有毅力看完一整本书,总是半途而废;比如看完了却不知道作者在讲什么;也有时候看完了才发现这并不是我想看的;等等。。。
直到,我遇见了她。。。
如何阅读一本书
如何阅读一本书 |
简介: 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裹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读者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来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 |
这本书有两位作者:
莫提默·J.艾德勒(1902-2001)以学者、教育家、编辑人等多重面貌享有盛名。除了写作《如何阅读一本书》外,以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人》并担任197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相异而闻名于世。
查尔斯·范多伦(1926-)先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后因故离任,和艾德勒一起工作。一方面襄助艾德勒编辑《大英百科全书》,一方面将本书1940年初版内容大幅度增补改写。
莫提默·J.艾德勒(
Mortimer J. Adler) 出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家庭,14岁辍学为太阳报送报。但他不满足于此,立志要当一名记者。为了这个梦想,他上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夜校。在这里,他受到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托马斯·阿奎那等哲学家的影响,立志成为一名哲学家。在奖学金的帮助下,他非常轻松的完成了哲学学位的主要课程。但是,如中国80年代品学兼优的孩子一样,艾德勒也特别不擅长体育,以致挂掉了必修的游泳课,没有拿到学位证书。。。⊙﹏⊙b汗。他希望能在哥伦比亚大学注册一门课程,却遭到很多同事的白眼:我不承认你的学历。在他的不屑努力和美国好同事 John Erskine 的帮助下,最终还是做到了。
John Erskine,作为“Great Books of the Western World”的最早发起人,把Adler带入了西方经典书籍的世界,也用他先进的思想和出色的人格魅力把Adler纳入了伙。随后,他一直致力于把西方经典带给更多年轻人和与之相关的教育方面的改革。
为何写这本书
一个有责任感的教育家、学者,总是走在社会的前面,先天下之忧而忧。在书中,作者也对当前教育中对阅读能力的忽视和常人在阅读技巧方面的拙劣表示了忧虑。
Adler一生的努力都致力于改革教育和强调经典书籍在大学人文教育方面的重要地位。
Adler himself later said that he would like to see the studies of the classics, much of the undergraduate B.A. curriculum, brought down into the high school level. And that undergraduates would be then freed (and intellectually better prepared) to focus on their own area of specialization, their own career field.
–《Mortimer J. Adler - NNDB》
《如何阅读一本书》,便是他一生事业的自然产物。
阅读的四个层次
《如何阅读一本书》(以下简称《如》)把阅读分为清晰的四个层次,循序渐进。全书便以此为骨架展开。
第一层次:基础阅读
即你的语言水平能明白作者在说啥。
这方面更多是小学语文老师的事情,就不用多讲了。
第二层次: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即在很短时间内,了解作者表达的重点。从表面上观察这本书,能够回答下面几个问题:这本书在谈什么,他由哪几部分构成,构架如何。
这非常有别于普通人常用的阅读方式,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是你在追求什么,而不仅是它告诉你什么。所以,也需要不同的技巧。作者给了非常实用的建议:先从包装,作者简介,引言,目录等信息入手;然后决定要不要流畅快速的扫一下内容,偶尔停下来仔细读几段;书本的最后一节往往是主旨的提炼,切不可错过。
这是一个从模糊到精确的渐进方式,它的优势体现在:如何这本书显然不是你想要的,能立马停下,不至于浪费时间。
我个人经常购买电子书,因为基本可以在免费的“试读版”里完成“检视阅读”,以免浪费。
第三层次: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就是在无限的时间里,全盘、完整、优质的阅读。
作为前提,你最好能知道这是一本什么类别的书,因为不同类别的书结构和表达方式都千差万别。它需要达到的条件是:
能将书的重要章节归纳出来,理解他们如何按照顺序——可能是事情发展顺序也可能是逻辑推理顺序——串联起来,判断作者的主旨,并对这个主旨做自己的评价。
这一部分是全书篇幅最多的部分,描述了非常多实用的阅读技巧方法,引用了大量的经典书籍,涵盖了做笔记技巧,主动阅读的核心,快速为书籍分类、分优劣,定位关键词,归纳主旨,如何正确的评判一本书等很多方面。可以说是阅读指导方面的百科全书。
第四层次:主题阅读
主题阅读,是阅读的最高层次,
通常需要阅读与一本书同类的很多书,列举出其中的相关性,并从中构架出任何一单本书都没提炼的新主题。
对于一个特定的问题,绝不是一本书就足够的,但哪些书于这个主题相关呢?换个角度讲,茫茫书海,怎样才能找到对的信息?没错,在一大堆书单里,你需要快速选择出你需要的,又需要回到“检视阅读”。(作为一个程序员,我简直惊呆了!原来不只代码里有如此美妙的递归)
更多的技巧,在这里无法一一列数,仅摘抄一段大家体味:
能够熟练检视阅读的读者,不但能在心中将书籍分类,而且能对内容有一个粗浅的了解。他也会用非常短的时间就发现,这本书谈的内容对他研究的主题到底重不重要。这时他可能还不清楚哪些资料才是最重要的—这可能要等到读下本书的时候才能发现。但是有两件事至少他已经知道其中之一。那就是他不是发现这本书必须回头再读一次,以获得启发,便是知道不论这本书多有趣又多丰富,却毫无启发性,因此不值得重新再读。
这个忠告通常会被忽略是有原因的。我们说过,在分析阅读中,技巧熟练的阅读者可以同时用上许多技巧,而初学者却必须把步骤分开来。同样的,主题阅读的准备工作—先检视书目上所有的书,在开始做分析阅读之前先检视一遍—可以在做分析阅读时一并进行。但我们不相信任何读者能做到这一点,就算技巧再熟练也不行。这也是许多年轻研究生所犯的毛病。他们自以为两个步骤可以融合为一个,结果阅读任何书都用同样的速度,对某些特殊的作品来说不是太快就是太慢,但无论如何,对他们阅读的大部分书来说,这样的方法都是不对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
结语
作为百科全书的编者,作者在《如》中展现出惊人的阅读广度,在历史、经济、科学等各个行业的经典书籍都有深刻的理解。我想,如果有外星人想要了解人类近300年的成就,只需这本书和它的引用书籍奉上即可:第一本用来教会外星人怎么读,剩下的则把人类精华呈现给它。
最后:
所谓的艺术或技巧,只属于那些能养成习惯,并且能依照规则来运作的人。
–《如何阅读一本书》
与君共勉。
引用
- The Beginnings of the Great Books Movement at Columbia by John Van Doren
- Mortimer J. Adler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 Mortimer J. Adler - NNDB
Written with StackEdit.
来源:https://www.cnblogs.com/jhzhu/p/3903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