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诗书藏于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董卿姐姐可谓是国名女神,一举一动尽显优雅之气。
中国式的优雅,就是美到没有岁月感。
1983年初春,淮安火车站内人头攒动。
这一天成千上万人聚集在这里,行色匆匆、长途跋涉,只为能在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亲口与家人互道祝福。
月台之上人山人海,车厢里面亦是摩肩接踵。过道之上众人被挤到脚不沾地,但一位小姑娘却在座位之下与行李一起睡得格外安逸。
凌晨时分,在经过12个小时艰难旅行后,还在睡梦中的女孩恍惚间听见父亲在唤自己的名字——董卿。
睡眼惺忪间,回想着刚才看见的各种型号的脚丫子,女孩心想:“过年”,一定是这世上最恼人的事情,没有之一!
彼时小小的人儿一定不知道,如今让自己无比烦恼的春节,在20年后将成为她生命中最成功的注脚之一。
看着站牌上写着的“上海”二字,董卿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感——这里是她从小便渴望留下,但却始终回不去的家乡。
1979年,年仅6岁的董卿随着父母来到安徽淮北,并在这里开始了自己此后为期6年的学习生活。
由于父母皆毕业于复旦大学,高知家庭的成长环境让她从小便知道读书的重要性。
作为新中国第一批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知识分子,董父对于“勤勉”的崇拜,远远超过了其对于任何一种信仰的敬重程度。
而父亲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也成为了董卿童年时最大的“噩梦”。
董卿一家
很多年后,董卿用“轮子上的仓鼠”来形容自己的学生时代。
那时的她虽然每天都奔跑在满足父亲要求的路上,却始终没有得到过一句像样的夸奖。
不同于其他父母对于孩子的呵护,董爸爸对于女儿的教育,更像是一场严苛的、魔鬼般的特种兵训练。
由于一直期盼着女儿能同自己一样出人头地,从小到大父亲对于董卿的唯一要求,就是希望她好好读书。
为了保障学习时间,父亲甚至不让董卿照镜子、留长发。在他的眼中,女孩子将精力过多花在穿衣打扮之上是俗媚且完全没有必要的。
因为马铃薯再怎么打扮也只能是土豆,有照镜子的力气还不如多去看几本书。
青年董卿
不喜打扮,天生瘦小,和如今舞台之上光芒四射的央视一姐比起来,彼时的董卿成了人群里最不起眼的存在。
极低的存在感让其很少受到朋友的邀约,如此省下的玩乐时间,便全都被父亲利用起来。
背古文、读诗词、学英语,实在不知道干什么了,就拿着本子抄课文。
“我那时候很小,甚至不知道成语是什么。爸爸说四个字的都叫成语,于是有一次我就把‘回威尼斯’抄在了本子上,结果还挨了骂。”
“我那时候很小,甚至不知道成语是什么。爸爸说四个字的都叫成语,于是有一次我就把‘回威尼斯’抄在了本子上,结果还挨了骂。”
图片来源:卿卿正在我家喝大果粒
除了文化成绩必须优秀以外,父亲还要求女儿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那时她每天晨跑的任务是一千米,如果不能在学生出早操之前跑完,她便要接受全校师生的“检阅”。
“我一个人在400米的跑道上跑步,感觉特傻,整个学校的同学、老师好像都看着你,像阿甘一样。”
在父亲苛责的教育之下,董卿成为了同龄人之中的异类。没有朋友、不能娱乐,孤独如同野兽一般吞噬了她所有的快乐。
那时,她经常会坐在自家阳台上一遍遍地写下“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一半问父母,一半也在问自己。
1985年前后,董卿再次随父母辗转来到了浙江,并在当地最好的嘉兴一中开始了自己的高中生活。
彼时的董卿已出落成一名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任谁见了都要夸上两句。可周遭旁人的赞美并没有换来董父些许的满意,反而使他对女儿的“折磨”开始变本加厉。
每次到寒暑假时,父亲便开始催着董卿开始勤工俭学。从高一到高三,她所有假期的开场白都是爸爸的那句:
“我女儿放假了,去你那儿打工吧,不要钱。”
为了能满足父亲对自己的要求,董卿干遍了市面上所有的零活。
商场售货员、广播站广播员、饭店服务生……为了能得到父亲的夸奖,她近乎无所不用其极。
高一那年董卿第一次去到快捷酒店打工,便接上了最苦最累的清洁工作。10个房间,20张床,她一个人不仅要保证屋内的整洁,还要负责把床单被罩都换好。
因为抬不起厚重的席梦思,董卿经常是还未来得及铺床单,就已经把自己累个半死。因为手脚太慢,她常常会错过午饭时间,别人都去吃饭了,只有她还在那儿傻乎乎地干着。
后来面对前来视察工作的父亲,董卿嚎啕大哭,她说:“爸爸,我真的太累了,我不想干了!”
然而面对女儿几乎是乞求的眼神,父亲只是沉默,待对方稍稍冷静之后,他摸着孩子的头说道:
“再坚持一下吧。”
在父亲毫不心软的狼式教育之下,董卿终于日益趋近于他心中的“完美女儿”,可与此同时,父女之间的隔阂也开始越变越大。
18岁那年,董卿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执意报考了浙江艺术学院(现浙江艺术职业技术学院)。那年夏天,拿着千辛万苦才得来的录取通知书,董卿喜极而泣。
这一次,她终于可以彻底向父亲那些琐碎而又严厉的要求说再见了。
去大学报到的那天父亲选择独自一人送女儿去学校。当把一切收拾妥当之后,父女俩在校门口进行了一场简单的告别。
即将到来的新世界完全冲淡了董卿离家的悲情,她一边兴奋地向父亲摆手,一边催促着他赶紧回家。
有些出乎意料,那一天董卿第一次在父亲的眼中看见了不舍,那是她之前从未想过的,会在这位暴君爸爸眼中出现的柔情。
董卿谈父亲
那一年寒假,许久未见面的父女俩终于得空同桌吃了一顿饭。席间,那个向来不懂低头的男人忽然举起酒杯对女儿说:
“对不起,这些年对你太严格了,原谅爸爸吧。”
时至今日,董卿都无法形容自己那时的心情。
尽管这些年父亲强加给她的“努力”早已让其暴跳如雷,可当那三个字真的从父亲嘴中说出时,她还是倍感羞愧。
“现在回想,父亲让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对……我认同我父亲的教育方式,虽然我当时受了很多委屈,但我现在回想起来,没什么不好,他让我成为一个内心很强大的孩子。”
“现在回想,父亲让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对……我认同我父亲的教育方式,虽然我当时受了很多委屈,但我现在回想起来,没什么不好,他让我成为一个内心很强大的孩子。”
与父亲和解之后,卸下了一身抑郁轻装上阵的董卿开始走得飞快。
而曾经那些她极其厌恶的,父亲所给予的严苛,也成为了她日后走向成功最重要的必备条件。
1994年,原本是陪朋友去考试的董卿意外被浙江电视台录用,就此开始了自己的主持生涯。
因为当时台里人手不够,从来不愿意求人的她一人就扮演了主持、编导、剪辑等多个角色。
凭着过人的本事和永远不服输的性格,董卿在台里深受重视。
某日在父母的建议下,她将自己的录像带递给了上海电视台,原本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竟真的被录取了。
董卿以往主持片段
一边是早已如鱼得水的安稳生活,一边完全未知的新鲜挑战,董卿在两者之前思量了半天,最终还是决定告别安逸。
在浙江电视台工作2年之后,董卿放弃了眼前大好的前途只身来到了上海。
时隔多年,当再次踏上这片故乡的土地时,她的心中五味杂陈。
作为从小便梦想留下的故土,她喜爱这片土地;但城市的飞速发展,也使得她迅速成为了这里的局外人。
初来乍到之时,董卿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失落。
作为万千新人中的一名,她同所有实习生一样不起眼。无人问津,没有节目,她就只能这样愣生生地挨着,期间由于实在是闲的发慌,她还“顺手”去上戏念了个大学。
“等待”是最煎熬的成长,这是董卿在上海学到的第一件事。
但即使日子再难过,董卿也从未想过放弃。因为想想父亲曾经对自己施加的“暴行”,她便觉得眼前倒也不算太苦。
童年里父亲独特的教育方式给了她压力,但同时也给了她勇敢面对困难的底气。
结果的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半途而废。
念叨着父亲给的至理名言,董卿终于等来了自己生命中最大的转折——《相约星期六》。
虽然这是一档全新推出的节目,但凭着讨巧的内容设计,其一推出便受到了广泛好评。
随着节目收视率的一路飙升,作为主持人的董卿也渐渐成为了当地的红人。
默默无闻多年后,她终于尝到了出名的滋味,本以为生活会就此无风无浪的走下去,但人生处处是惊喜——
中央电视台竟在此时,向她抛出了橄榄枝。
那一年董卿29岁,她问自己:如果从此生命中再没有CCTV,你能接受吗?答案是:“我必定会懊悔。”
没有太多的犹豫,她即刻便踏上了“北漂”的征程。
即使在这之前已经设想过无数次在北京的生活,但现实的种种还是给了她当头一棒。
广电大楼里人才济济,任你之前是再了不得的人物,到了这里都要重头开始。根据领导的安排,董卿被调入了节目内容极具地方特色的西部频道。
身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南方妹子,董卿对于“西部”近乎是一无所知。为了能将手中的话筒拿稳,她开始疯狂恶补该地的风土人情与历史知识。因为节目嘉宾时常是来自五湖四海,她又开始强迫自己熟识全国各地的民俗及民情。
查资料、抄资料、背资料,在西部频道的那几年,董卿觉得自己和小时候被迫抄书时没什么两样。
唯一不同的是,那时是父亲逼的,如今是自愿的。
勇气有时候是一瞬间的闪念,有时候是一辈子的执念;勇气是在你看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那时董卿虽名义上是CCTV的主持人,但因为录制节目在大兴,她甚至连央视大门都进不去。当时的西部频道还没有在全国“落地”,身在外地的父母连女儿到底在做哪档节目都不晓得,直到那个午后她们接到了一通电话,电话中女儿用兴奋的语气说道:
“爸,妈,你们等着吧,过几天就能在央视3套看见我了!”
勇敢的人,不是不落泪的人,而是含着泪水继续奔跑的人。
皇天不负有心人,在西部频道整整摸爬滚打了2年之后,董卿终于得到了调入综艺频道的机会。
面对这来之不易的机遇董卿倍感珍惜。那段时间,为了能够达到自己定下的目标,她每天要么是在工作,要么就是在准备工作的路上。
一年365天,超过130台文娱节目,至少500个小时在飞机、汽车上度过……如果将CCTV比作一座高峰,那董卿一定是这其中最用力的攀登者。
因为从小养成的习惯,董卿已习惯奔跑。
自学上戏MFA并成功毕业、去南加大做访问学者、到华东师范大学专修古典文学……尽管日常的工作已经让她焦头烂额,可她还是会挤出时间为自己充电。
对于自己,她从不手软。
2005年,董卿首次站上春晚的舞台,并在此后整整13年中从未缺席。
端庄持重、优雅得体,凭着极好的观众缘与超强的主持功底,她顺利折取“央视一姐”的名号。
《中国诗词大会》之上,一直以“串场人”示人的董卿,第一次向大家展露了自己的“才女”身份。
节目中,她不仅能将那些生僻的诗词脱口而出,而且只是随便拿出一本古典文学,她都能分析的头头是道。
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那一刻,人们终于在她的身上,看见了对于“美人在骨而不在皮”的最好诠释。
手握金话筒,面向一群人,身为央视人的16年中,董卿将自己的全部热情都奉献给了舞台。
站在聚光灯下,感受着观众的灼灼目光,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我想是电视点亮了我的生命,那我愿意燃烧我的生命,来温暖人心,即使是一小部分人心,我也很满足了。”
因为热爱,她已忘我。
出于对舞台的敬畏之心,董卿只允许自己用真情打动观众。所以当发掘自己在主持中开始流于套路之时,她做了一个另所有人都震惊的决定——告别春晚舞台,暂离央视,去国外留学进修。
“我一直在问自己,到底敢不敢和过去的自己做个了断。”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永恒的选择题,以至于到最后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可能不在于我们的能力,而在于我们的选择。
那天,当主持完最后一场节目时,董卿坐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开始了一场无期限的休整。
和自己之前设想的差不多,在这场“急刹车”里,她在一开始便撞得鼻青脸肿。
因为语言不通,董卿丧失了自己最有力、也最优秀的表达工具。和周遭的同学相比,董卿已是“超大龄”学徒,极少的共同语言与始终无法跨越的文化障碍,是她再一次感受到了久违的落寞。
在那段始终无人问津的日子里,阅读成了陪伴在董卿左右的唯一伴侣。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亦有颜如玉。在这个浮躁而又喧闹的世界里,读书成了她对抗浮华最有利的武器。
“我现在还能回想起我自己在学生时代……那种安静、知识对你的浸润,后来就再也没有办法遇到了。所以可能始终对校园、对书本有一种渴望。”
“我现在还能回想起我自己在学生时代……那种安静、知识对你的浸润,后来就再也没有办法遇到了。所以可能始终对校园、对书本有一种渴望。”
赴美留学时难得的沉静,让董卿第一次这样清楚地明白了父亲口中一直所说的“读书是一种力量”。
年幼时这种能量助她长大,如今作为一名电视人,她认为自己有责任将其继续传递下去。
一篇好文,一个好故事,一次真诚地分享。朗读也是一种陪伴。不喧哗,自有声。
于是,2017年初春,暌违大众近800个日夜的董卿带着《朗读者》回归。
一方舞台、几本好书、百则故事、无悔人生。
凭借着精美而又深度的制作,《朗读者》在众多娱乐综艺中披荆斩棘、脱颖而出,一播出便引起了现象级的讨论。
在日趋浮躁、行色匆匆的生活中,人们终于借此知道了,看似平实无奇的文字,竟可唤醒沉睡已久的灵魂。
节目火了,身为制作人与主持人的董卿也迎来了事业的“第二春”。那时网友对其最多的评价便是:
“董卿到底读过多少书,这张口就来的功力也太可怕了!”
图片来源:微博用户 韩不留
超强的文化底蕴、再加上从那句“我跪下,是因为裙子不好蹲”中体现出的极高修养,董卿在一夜之间便成为了“国民女神”。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以教养为魂,奉真诚为本,用智慧做才,择气质为雅。
相比于在其他舞台上流于表面的美丽,《朗读者》舞台之上的董卿更多了份清冷的高雅,一颦一笑皆将“中国式优雅”展现的淋漓尽致。
就连金星都忍不住赞叹:“真正的美人,有闻过书香的鼻,吟过唐诗的嘴,看过字画的眼,董卿的再度走红,让我们看到了不显山不露水的古典美。”
把欲望与修养、勇气写在骨子里,这才是女人最高级的性感。
如今,脱去了“春晚主持一姐”的外衣,董卿再次以“朗读者”的身份成为全民偶像。面对如潮水般的夸赞,董卿表现的很淡然。
“不要将我太过神化,我只是个普通人。”沧海桑田过后,她早已学会了宠辱不惊。
扫眉才子于今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从儿时被父亲逼迫面对坎坷,到长大后屡次自我选择坎坷,在追求自我极致的路上,“勇敢”与“坚持”始终是董卿最重要的助力者。
也许这条路上,她也曾头破血流,但是人的一生,总是在寻找平衡。
忠贞的人,永远会得到忠贞;
勇敢的人,最后也是用勇敢来结束。
“我永远都没有长大,因为我永远都没有停止生长。”
人生张皇,青春短暂,该勇敢时请记得:
永远不要放自己一马!
文章来自最人物,二北所写。
来源:CSDN
作者:内外皆秀
链接:https://blog.csdn.net/qq_43824618/article/details/104615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