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在平板玻璃面DCF上放一个曲率半径很大的平凸透镜ACB,C点为接触点,这样在ACB和DCF之间,形成一层厚度不均匀的空气薄膜,单色光从上方垂直入射到透镜上,透过透镜,近似垂直地入射于空气膜。分别从膜的上下表面反射的两条光线来自同一条入射光线,它们满足相干条件并在膜的上表面相遇而产生干涉,干涉后的强度由相遇的两条光线的光程差决定,由图可见,二者的光程差△’ 等于膜厚度e的两倍,即△’ =2e
此外,当光在空气膜的上表面反射时,是从光密媒质射向光疏媒质,反射光不发生相位突变,而在下表面反射时,则会发生相位突变,即在反射点处,反射光的相位与入射光的相位之间相差 p ,与之对应的光程差为 l /2 ,所以相干的两条光线还具有 l /2的附加光程差,总的光程差为 (1)
当△满足条件 (2) 时,发生相长干涉,出现第K级亮纹,而当 (3)时,发生相消干涉,出现第k级暗纹。因为同一级条纹对应着相同的膜厚,所以干涉条纹是一组等厚度线。可以想见,干涉条纹是一组以C点为中心的同心圆,这就是所谓的牛顿环。
如图所示,设第k级条纹的半径为rk,对应的膜厚度为ek ,则(4)
在实验中,R的大小为几厘米到几米,而 ek 的数量级为几微米到毫米,所以R >> ek ,ek2相对于是一个小量,可以忽略,所以上式可以简化为 (5)
如果rk是第k级暗条纹的半径,由式(1)和(3)可 (6)
代入式(5)得透镜曲率半径的计算公式(7)
对给定的装置,R为常数,暗纹半径
(8)
和级数k的平方根成正比,即随着k的增大,条纹越来越细。
同理,如果rk是第k级明纹,则由式(1)和(2)得 (8)
代入式(5),可以算出 (9)
(10)
由式(8)和(10)可见,只要测出暗纹半径(或明纹半径),数出对应的级数k,即可算出R。
在实验中,暗纹位置更容易确定,所以我们选用式(8)来进行计算。
在实际问题中,由于玻璃的弹性形变及接触处不干净等因素,透镜和玻璃板之间不可能是一个理想的点接触。这样一来,干涉环的圆心就很难确定,rk就很难测准,而且在接触处,到底包含了几级条纹也难以知道,这样级数k也无法确定,所以公式(8)不能直接用于实验测量。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两个离中心较远的暗环,假定他们的级数为m和n,测出它们的直径dm = 2rm,dn = 2rn 由此得出 (11)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只要我们准确地测出某两条暗纹的直径,准确地数出级数m和n之差(m-n)(不必确定圆心也不必确定具体级数m和n),即可求得曲率半径R。
尖劈测细丝直径实验原理:
图2
如图2所示,两片叠在一起的玻璃片,在它们的一端夹一直径待测的细丝,于是两玻璃片之间形成一层厚度不均匀的空气劈尖。单色光从上方垂直入射到透镜上,透过透镜,近似垂直地入射于空气劈尖时,会产生干涉现象。因为光程差相等的地方是平行于两玻璃片交线的直线,所以等厚干涉条纹是一组明暗相间、平行于交线的直线。
由于从劈尖的上下表面反射的两条光线来自同一条入射光线,它们满足相干条件并在劈尖的上表面相遇而产生干涉,干涉后的强度由相遇的两条光线的光程差决定,由图可见,二者的光程差等于劈尖厚度的两倍,即
此外,当光在空气劈尖的上表面反射时,是从光密媒质射向光疏媒质,反射光不发生相位突变,而在下表面反射时,则会发生相位突变,即在反射点处,反射光的相位与入射光的相位之间相差p ,与之对应的光程差为l/2 ,所以相干的两条光线还具有l/2的附加光程差,总的光程差为
(1)
当光程差D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为暗纹,若第n级暗纹处空气劈尖的厚度为,则有
(2)
由(2)式可知,n = 0时,,即在两玻璃片交线处为零级暗条纹。如果在细丝处呈现n = N级条纹,则待测细丝直径为
(3)
但是,由于玻璃接触处所到的压力引起了局部的弹性形变,同时因玻璃表面的不洁净所引入的附加程差,使实验中看到的干涉级数并不代表真正的干涉级数n 。为此,我们将(3)式作一些变化,由于干涉条纹是均匀分布的,测量m个条纹的长度为Dl,k=m/Dl为单位长度的干涉条纹数,L为劈尖两玻璃片交线处到夹细丝处的总长度,则总条纹数N=kL,有
(4)
可见我们测得单位长度的干涉条纹数k和总长度L,就可用(4)式计算细丝的直径。
在实验中,我们在劈尖玻璃面上选择三个不同的部分,测出m=20条暗纹的总长度、、,求其平均值及单位长度的干涉条纹数。
测三次两玻璃片交线处到夹细丝处的总长度、、,并求其平均值L 。
由(4)式,求得细丝的直径
(5)
来源:https://www.cnblogs.com/nonames/p/12397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