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 操作系统的发展史

▼魔方 西西 提交于 2020-01-10 17:56:24

一、第一代计算机(1946年)

  • 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诞生--20世纪50年代中期,计算机工作还在采用手工操作方式。此时还没有操作系统的概念。
  • 利用真空管和插线板
    • 真空管在我们运行操作计算机的时候容易烧掉,就是破损掉
  • 采用手工操做——穿孔卡片

1568165455318

1568165481307

程序员将对应于程序和数据的已穿孔的纸带(或卡片)装入输入机,然后启动输入机把程序和数据输入计算机内存,接着通过控制台开关启动程序针对数据运行;计算完毕,打印机输出计算结果;用户取走结果并卸下纸带(或卡片)后,才让下一个用户上机。

手工操作方式两个特点:

  1. 用户独占全机。不会出现因资源已被其他用户占用而等待的现象,但资源的利用率低。
  2. CPU 等待手工操作。CPU的利用不充分。

工作过程:

程序员在墙上的机时表预约一段时间,然后程序员拿着他的插件版到机房里,将自己的插件板街道计算机里,这几个小时内他独享整个计算机资源,后面的一批人都得等着(两万多个真空管经常会有被烧坏的情况出现)。

后来出现了穿孔卡片,可以将程序写在卡片上,然后读入机而不用插件板

优点:程序员在申请的时间段内独享整个资源,可以即时地调试自己的程序(有bug可以立刻处理)

缺点:浪费计算机资源,一个时间段内只有一个人用。
注意: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程序在内存中,被cpu调用执行,比方说10个程序的执行,是串行的

注意: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人机矛盾。:手工操作的慢速度和计算机的高速度之间形成了尖锐矛盾,手工操作方式已严重损害了系统资源的利用率(使资源利用率降为百分之几,甚至更低),不能容忍。唯一的解决办法:只有摆脱人的手工操作,实现作业的自动过渡。这样就出现了成批处理

串行概念:一个完完整整的执行完了再执行下一个.

二、第二代计算机(1940~1955

  • 采用晶体管和批处理
    • 晶体管就是比第一代的计算机用的真空管更加的安全,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不容易破损
  • 批处理系统:加载在计算机上的一个系统软件,在它的控制下,计算机能够自动地、成批地处理一个或多个用户的作业(这作业包括程序、数据和命令)。

2.1联机批处理系统

1568166094974

1568166104544

主机与输入机之间增加一个存储设备——磁带,在运行于主机上的监督程序的自动控制下,计算机可自动完成:成批地把输入机上的用户作业读入磁带,依次把磁带上的用户作业读入主机内存并执行并把计算结果向输出机输出。完成了上一批作业后,监督程序又从输入机上输入另一批作业,保存在磁带上,并按上述步骤重复处理。

监督程序不停地处理各个作业,从而实现了作业到作业的自动转接,减少了作业建立时间和手工操作时间,有效克服了人机矛盾,提高了计算机的利用率。

但是,在作业输入和结果输出时,主机的高速CPU仍处于空闲状态,等待慢速的输入/输出设备完成工作: 主机处于“忙等”状态。

2.2脱机批处理系统

为克服与缓解:高速主机与慢速外设的矛盾,提高CPU的利用率,又引入了脱机批处理系统,即输入/输出脱离主机控制。

1568166174741

1568166184474

卫星机:一台不与主机直接相连而专门用于与输入/输出设备打交道的。

其功能是:

  1. 从输入机上读取用户作业并放到输入磁带上。
  2. 从输出磁带上读取执行结果并传给输出机。

如何解决第一代计算机的问题/缺点:

  1. 把一堆人的输入攒成一大波输入,
  2. 然后顺序计算(这是有问题的,但是第二代计算也没有解决)
  3. 把一堆人的输出攒成一大波输出

这样,主机不是直接与慢速的输入/输出设备打交道,而是与速度相对较快的磁带机发生关系,有效缓解了主机与设备的矛盾。主机与卫星机可并行工作,二者分工明确,可以充分发挥主机的高速计算能力。

脱机批处理系统:20世纪60年代应用十分广泛,它极大缓解了人机矛盾及主机与外设的矛盾。

优点:

批处理,节省了机时

缺点:每次主机内存中仅存放一道作业,每当它运行期间发出输入/输出(I/O)请求后,高速的CPU便处于等待低速的I/O完成状态,致使CPU空闲。
为改善CPU的利用率,又引入了多道程序系统。

  1. 整个流程需要人参与控制,将磁带搬来搬去(中间俩小人)

  2. 计算的过程仍然是顺序计算-》串行

  3. 程序员原来独享一段时间的计算机,现在必须被统一规划到一批作业中,等待结果和重新调试的过程都需要等同批次的其他程序都运作完才可以(这极大的影响了程序的开发效率,无法及时调试程序)

并行概念:真正做到了同时运行

并发概念: 看起来是同时运行的,并发的时候,当cpu切换到另一个进程的时候,cpu会对当前的进程进行一个状态保存,以便下次再回来从当前的状态再次操作

三、第三代计算机(1965-1980)

  • 采用集成电路芯片和多道程序设计

多道程序设计

所谓多道程序设计技术,就是指允许多个程序同时进入内存并运行。即同时把多个程序放入内存,并允许它们交替在CPU中运行,它们共享系统中的各种硬、软件资源。当一道程序因I/O请求而暂停运行时,CPU便立即转去运行另一道程序。

1568185090061

1568185104484

在A程序计算时,I/O空闲, A程序I/O操作时,CPU空闲(B程序也是同样);必须A工作完成后,B才能进入内存中开始工作,两者是串行的,全部完成共需时间=T1+T2。

1568185125814

1568185132981

将A、B两道程序同时存放在内存中,它们在系统的控制下,可相互穿插、交替地在CPU上运行:当A程序因请求I/O操作而放弃CPU时,B程序就可占用CPU运行,这样 CPU不再空闲,而正进行A I/O操作的I/O设备也不空闲,显然,CPU和I/O设备都处于“忙”状态,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从而也提高了系统的效率,A、B全部完成所需时间<<T1+T2。

多道程序设计技术不仅使CPU得到充分利用,同时改善I/O设备和内存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了整个系统的资源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单位时间内处理作业(程序)的个数),最终提高了整个系统的效率。

空间复用:共用一个内存条,每一个进程都有自己独立的内存空间,互不干扰,物理级别的隔离.

时间复用: 共用了一个cpu

cpu的切换:io请求的时候,一个进程占用时间过长的时候

###ps
现代计算机或者网络都是多用户的,多个用户不仅共享硬件,而且共享文件,数据库等信息,共享意味着冲突和无序。

操作系统主要使用来

1.记录哪个程序使用什么资源

2.对资源请求进行分配

3.为不同的程序和用户调解互相冲突的资源请求。

我们可将上述操作系统的功能总结为:处理来自多个程序发起的多个(多个即多路)共享(共享即复用)资源的请求,简称多路复用

多路复用有两种实现方式

1.时间上的复用

当一个资源在时间上复用时,不同的程序或用户轮流使用它,第一个程序获取该资源使用结束后,在轮到第二个。。。第三个。。。

例如:只有一个cpu,多个程序需要在该cpu上运行,操作系统先把cpu分给第一个程序,在这个程序运行的足够长的时间(时间长短由操作系统的算法说了算)或者遇到了I/O阻塞,操作系统则把cpu分配给下一个程序,以此类推,直到第一个程序重新被分配到了cpu然后再次运行,由于cpu的切换速度很快,给用户的感觉就是这些程序是同时运行的,或者说是并发的,或者说是伪并行的。至于资源如何实现时间复用,或者说谁应该是下一个要运行的程序,以及一个任务需要运行多长时间,这些都是操作系统的工作。

2.空间上的复用

每个客户都获取了一个大的资源中的一小部分资源,从而减少了排队等待资源的时间。

例如:多个运行的程序同时进入内存,硬件层面提供保护机制来确保各自的内存是分割开的,且由操作系统控制,这比一个程序独占内存一个一个排队进入内存效率要高的多。

有关空间复用的其他资源还有磁盘,在许多系统中,一个磁盘同时为许多用户保存文件。分配磁盘空间并且记录谁正在使用哪个磁盘块是操作系统资源管理的典型任务。

这两种方式合起来便是多道技术

空间上的复用最大的问题是:程序之间的内存必须分割,这种分割需要在硬件层面实现,由操作系统控制。如果内存彼此不分割,则一个程序可以访问另外一个程序的内存,

首先丧失的是安全性,比如你的qq程序可以访问操作系统的内存,这意味着你的qq可以拿到操作系统的所有权限。

其次丧失的是稳定性,某个程序崩溃时有可能把别的程序的内存也给回收了,比方说把操作系统的内存给回收了,则操作系统崩溃。

易学教程内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或用户发布的内容,如有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欢迎反馈
该文章没有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点击提问,说说你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一起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