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时无趣,总会去翻翻自己感兴趣的书,总好过看微信朋友圈。下面说说我对看《汉朝那些事儿》的一些感想吧!
萧何
萧何,只能用俩字来形容,慧眼。他的一生似乎就是为了双赢来的,实现了刘邦帝王梦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高官和美誉。 当初自己不想做高官(因为他早看出秦王朝有迅速衰败的迹象),也要帮忙推荐刘邦去当个小亭长,目的是为了让刘邦结交更多的有头脸的人,也正是这个小小的亭长改变了刘邦的命运。
萧何虽说没有行军打仗冲锋陷阵的军事才能,但却有很好的组织策划才能,管理内政和后勤,为刘邦在前线的部队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刘邦
一个人的经历最终决定了他以后的路,刘邦在那个时代应该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1)以自己讲义气的行事风格和狡猾流氓的风范获得了萧何的辅佐和忠心跟随
2)骗了个富婆当老婆,为自己积累了起事的资本(不但骗了个富婆当老婆,还能马她驯服的服服帖帖任劳任怨)
3)秦皇因修建万里长城、修阿房宫、焚书坑儒等彻底失去了民心且激怒了群众,再加之后来出现的胡亥夺位、赵高指鹿为马等事件导致了秦朝迅速灭亡,这是刘邦起事多好的机会呀
4)俗话说枪打出头鸟,陈胜吴广的起义虽说失败了,可也为后来居上者积累了经验。
“彼可取而代也”,这是刘邦当时看到秦皇东巡时的说的一句话,也正是这句话说明了人最终是需要有志向的,否则即使再好的时机在你面前也终究会白白流失。
说说刘邦的优点吧,用司马迁老先生的一个词来形容刘邦,那就是流氓,(中国古代三大顶级流氓:吕不韦、刘邦、曹操)事实上流氓这个词也正是现在的一句话“脸皮够厚,心够黑”。用《厚黑学》里面的原理来说,刘邦就是厚与黑的典范呀!假的掉油,可正是因为这样的假,才让他受到百姓的爱戴。(刘邦最初的名字叫刘季)
1、善于和人打交道,和他一起起义的兄弟们没有一个背叛他的,这也是他能打下江山的重要原因
2、骗个富婆当老婆,(可以说吕后的父亲吕公是个有独特眼光和非凡魄力的人,他把大女儿嫁给刘邦,把小女儿嫁给樊哙),吕家为刘邦日后的起义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3、得民心者得天下,伪装好自己以得到百姓爱戴
4、贪生怕死:如果单枪匹马跟项羽战,他可根本就跟项羽不是一个级别的将领,逃跑的时候连儿女都可以不顾,足见刘邦的心黑
5、知人善用,用刘邦自己的一句话就是:在帷帐中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粮,畅通粮道,我不如萧何;运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
6、诡计多端,工于心计(就拿项羽要煮他父亲的事情来看,他以退为进既保全了他父亲,也没有损伤分毫)
7、能屈能伸,即使兵败如山倒的时候,他也会保全自身以求后进。连连打了败仗却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可见有些事情未到最后是不能放弃的
就拿当时跟项羽结交兄弟这事来说吧,当时的刘邦39岁,而项羽只有25岁,两人相差了整整14岁。在我们现在来看,年龄相差这么大可能在沟通和交流上有隔阂。但当时的刘邦和项羽却不是这样的,两人一见面后,侃侃而谈,国事、家事无所不谈。两人越谈心越近,就拜把子结成了兄弟。 令人讥刺的是,两人成了拜把兄弟后,项羽只活了6年,到了31岁时就在乌江被拜把兄长刘邦逼得自杀身亡。而比项羽大14岁的刘邦那可是又活了好几十年才老去。由此可见,当时刘邦和项羽结拜兄弟,纯粹是战略上的需要。他那时势单力薄,而项梁项羽兵强马壮,先借项羽这棵大树乘下凉,伺机再一展抱负。结拜的好处有这么多,难怪后来很多人都学刘邦动不动就搞个什么结拜主义。
知晓熟悉这段历史的人大体都知道,刘邦和项羽还在同一派的时候,刘邦每每都会耍聪明,项羽跟章邯拼命地在前线征战,刘邦却乘机大捞战利品。后面入咸阳也是一样,项羽在前线拉住了秦朝的主要势力而刘帮却轻而易举的先入咸阳。
刘邦在西征之时,听取张良的建议,采取“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策略,想想当年那个整天无所事事放荡不羁的不良少年;当年那个三更半夜总是往寡妇房里钻的偷情者;当年那个守在泗水亭为人民服务的小小亭长;当年那个没花一分钱却娶了一个富得流油的老婆的大骗子;当年那个忍气吞声委身于项梁手下的蛰伏者……如今却能成为第一个入咸阳的将帅,可谓人的变化之快。
张良
被称为“关中三杰”之一的张良也是一个有过沧桑家庭背景的人,也正是因为在这样国破家亡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张良才过早的成熟长大起来。对于张良,最熟悉的历史故事莫过于与老人在桥上相遇得赠《太公兵法》。张良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以及与项伯交好,在项羽分配边界时为刘邦争得蜀中三郡。。。。
人还是需要磨炼的,也许张良的卓绝与他少时的经历有关,更或许与太公兵法有着深远的牵扯,但张良的谋略确实不是虚传。
楚怀王
虽说有些政治谋略,也有些许才能,但可惜他对项羽这样的贵族子弟本质和刘邦这样的流氓本性认识还不足,且他当时乃一文弱少年,又不能亲自带兵打仗,以致根据掌握不了夺回的兵权。
项羽
项羽事实上从小也志向不浅,在看到秦皇东巡时的宏大气势时也会感慨“大丈夫当如是也”。"巨鹿大战"也充分展示了项羽的军事才干,历史学家都作猛字来形容项羽事实上是有原因的。从最开始“先斩后奏”杀死宋义夺到兵权(可以说项羽行事还是挺果断和坚决的),到采用破釜沉舟在巨鹿大战王离、再到能屈能伸接受章邯投降(因为章邯是杀害项羽叔父项梁的凶手),可以说羽遇到大事大非的时候还是挺果断和坚忍的,可以说他却是战无不胜。
项羽有时候很有抉择,可有时候却难免幼稚的可怜,对于忠心耿耿待他的范增,他都会受人反间。自从范增死后,他的身边都没有人再为他出主意了。在最后议和的时候,却放走了刘邦的父亲,即使是小孩也知道刘邦是耍诡计要议和,可他却信了,还真的放了刘邦的老父。
被刘邦追赶的火烧眉毛之迹,却还放不下心爱的女人虞姬,这才导致了兵败垓下。
用韩信的话来归纳项羽的缺点:
1、有勇无谋
2、不听忠言,舍弃关中而建都彭城
3、妇人之仁(平常对下属很关心,一旦下属得了病他都会伤感流泪,但一旦下属立一功却舍不得封赏)
4、重用亲信
5、忘恩负义(把楚怀王杀害)
6、残暴不仁:每攻下一个地方就对百姓进行活埋坑杀
7、不会用人:陈平、韩信等都是之前跟随项羽的,却后来都成为刘邦后下一等一谋臣,只因在项羽手下得不到......
8、养个伯伯是内奸,也是项羽最终兵败刘邦的原因之一
章邯
说起章邯这个人,应该说他生错了时代,他为了秦朝可说是南征北战,用乱世枭雄来形容他也不为过,虽然在他出征以来,一直所向披靡,但强中自有强中手,遇到项羽之后章邯的信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摧残,可是就因为打了一场败仗却要遭受赵高陷害,朝廷在他吃败仗的时候除了一封陈述他剿匪不利督促他火速歼敌的诏书外,什么都没有。赵高早已把秦二世玩弄于掌心。那么他呢?国已不国,胜了又如何,败了又如何?他不过是一枚被赵高任意摆布的棋子罢了。
胜了得不到应有的荫封(极有可能因功高盖主而被砍头),败了就是替罪羔羊死无葬身之地。无论胜负,他的命运都是一样的。 哀莫大于心死。有时候真的时代的制度和机制不对定会埋没不少英雄。在知道自己的双手沾满正义者的鲜血的时候,他想做的就是帮助义军推翻腐败的朝廷
郦食其
具有一流的嘴上工夫,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陈留县令直接在城头竖起白旗。因为郦食其的嘴上工夫了的,所以常被刘帮派去各国当外交官司,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终因被韩信嫉妒,被齐王以“欺骗罪”处以锅煮之刑。
郦食其是刘邦紧巴巴为优秀的外交官,可是说是刘邦手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刘邦手下谋士如云中排名第5(前四位:萧何、张良、韩信、陈平),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大器晚成,但是最终却没有落得好下场,真是天妒英才。
赵高
原本一介布衣,家境贫寒,从小受尽人间冷暖,后来成为宫人,长得眉清目秀,凭着不懈的努力,再加上秦始皇也对他格外赏识,他青云直上,坐上了中车府令。用老谋深算来形容赵高一点也不为过,也正是他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李斯来扶持胡亥,只用了五问就轻松搞定李斯(丞相的才能与蒙恬相比?功绩与蒙恬相比如何?谋略与蒙恬相比如何?人心所向与蒙恬相比如何?与诸位公子的感情与蒙恬相比如何?)(有时候说服一个人并非要话多,只需要说到人心坎上即可),也正是他指鹿为马、专权独断、把持朝政才加速了秦朝的灭亡。虽说赵高深算,但却最终湮没在被他精心挑选来当“傀儡之王”的子婴手上,所以说人终归会有马失前蹄的时候。
子婴
虽说生在帝王家,但生不逢时,虽说有一腔抱负和满腔老化,但已是腐朽的秦王朝启是他一个人能改变得了,谁人能懂他的苦楚和无奈......
秦始皇
的确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军事家、战略家、革命家,但因为修建万里长城(万里长城现在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秦始皇可谓在无形中创造了一个奇迹)、修建阿房宫、焚书坑儒。
秦始皇的一生放荡不羁,最开始修改万里长城是为了防御匈奴,但后来修改阿房宫却纯属享乐。不过在临死之前还是做了一个正确的决择,那就是把皇位传给扶苏,但是赵高却把这一切改变了
李斯
有时候一个人的某一个选择足可以改变他一生的命运,李斯就是典型的范例,李斯死的那天,我想他必定是后悔的,当年他居于宰相之职,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何等辉煌,但是可谓眼光不够长远,被赵高哄骗以致留下身首异处并留下千古骂名。
陈胜
一个人还是要有远大的理想,用陈胜来说明这句话吧,若非当初陈胜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即使之后的起义失败了,但好歹也让后人知道了秦朝有陈胜这么个人,难道不是吗?
但是陈胜也有很多缺点,也正是这些缺点导致了“枪打出头鸟”革命失败的结局,他听不见张耳的劝告(不要那么早就称王),也并未对有抱负的有将之才加已重用,由于吴广没有及时去搭救周文,导致革命开始走向溃败。
陈胜的死可以说让他的坏脾气脱不了干系,面对革命的失败,自己的性格也变得暴躁,这才惹的赶车的马夫结束了他的生命。
范增
从最开始默默无闻到逐渐出人头地,也正是因为他劝告项羽不要称王(1、如果称王恐怕会落得跟陈胜一样的下场2、如果革命成功还怕众人不会拥护你为王)、也正是因为他说服项羽接受章邯投降(1、瘦死的骆驼比马大2、狗逼急了也会跳墙),范增确实是个有才华的人才,他当时可是参加革命最大年纪的人,用老骥伏枥、鞠躬尽瘁来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
范增的人生事实上也是一个悲剧,从最开始的项羽不听他的劝告在鸿门宴是放走刘邦到后来的疑心他不忠,到最后壮志未筹身心死。他是带着怎样一种绝望、悲愤、痛苦、无助和无限遗憾离开这人世的。
人生如折驹过隙,忽然而已。追了一辈子,求了一辈子,那又如何,还不如快快乐乐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
宋义
宋义当时提醒项梁让他大雨偷袭章邯,但项梁未听才导致兵败,后来被楚怀王视为心腹,最初楚怀王的军事行动也是宋义谋划的,可以说宋义确实有些敏锐眼光,但后来他的纸上谈兵(认为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延误了战机,也因为跟项羽不合)招致项羽杀害
韩信
相信大家都听过韩信的“胯下之辱”在故事,也知道韩信小时候食不果腹的事情,最初韩信的求职生涯也是挺坎坷的,在项羽手下只是一个比士兵高一点儿的卫士,后来听说刘邦很会知人用人,投靠了刘邦,却也未能得到重用。“萧何月夜追韩信”之后才让刘帮对韩信另眼相看(所以有时候即使再优秀也要遇到识才的人)。连一向所向披靡的章邯也用“用兵如神”来形容韩信。
但是韩信真的不够聪明,明明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投降了,可他还要听信蒯彻的劝告,进军齐国,导致郦食其被煮刑,明明在最应该抓住时机的时候来个三国鼎力,却不听从蒯彻的进言,自力为王,儿女情长,用蒯彻的一句话来形容韩信:“凡做大事必不拘小节,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而韩信那会却认为刘邦是真心对自己好这才导致最后被吕后所杀。
陈平
陈平也是刘邦手下的超级谋臣,观察力和洞察力也是惊人,有过与大嫂不干不净的过去,但人总归会有一些过往,只要有一技之长,谁说不能施展抱负。我相信是谁都会对有谋略有才学的人刮目,刘邦就是这样。
来源:https://www.cnblogs.com/liyunhua/p/4495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