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实战”刻意练习——聚类问题:K均值聚类

天涯浪子 提交于 2019-12-24 04:13:54

一、概述

聚类是一种无监督的学习,它将相似的对象归到同一个簇中。

聚类方法几乎可以应用于所有对象,簇内的对象越相似,聚类的效果越好。

K均值(K-means)聚类算法可以发现k个不同的簇,且每个簇的中心采用簇中所含值的均值计算而成。

在介绍K-均值算法之前,先讨论一下簇识别(cluster identification)
簇识别给出聚类结果的含义
假定有一些数据,现在将相似数据归到一起,簇识别会告诉我们这些簇到底都是些什么。

聚类与分类的最大不同在于,分类的目标事先已知,而聚类则不一样。
因为其产生的结果与分类相同,而只是类别没有预先定义,聚类有时也被称为无监督分类(unsupervisedclassification)。

聚类分析试图将相似对象归入同一簇,将不相似对象归到不同簇。
相似这一概念取决于所选择的相似度计算方法。到底使用哪种相似度计算方法取决于具体应用。

  • 优缺点
    优点:容易实现。
    缺点:可能收敛到局部最小值,在大规模数据集上收敛较慢。

  • 适用数据类型
    数值型数据

  • K-均值聚类的一般流程
    (1) 收集数据:使用任意方法。
    (2) 准备数据:需要数值型数据来计算距离,也可以将标称型数据映射为二值型数据再用于距离计算。
    (3) 分析数据:使用任意方法。
    (4) 训练算法:不适用于无监督学习,即无监督学习没有训练过程
    (5) 测试算法:应用聚类算法、观察结果。可以使用量化的误差指标如误差平方和来评价算法的结果。
    (6) 使用算法:可以用于所希望的任何应用。通常情况下,簇质心可以代表整个簇的数据来做出决策。

二、基本概念

1.K-均值聚类算法

K-均值是发现给定数据集的k个簇的算法。簇个数k是用户给定的,每一个簇通过其质心(centroid),即簇中所有点的中心来描述。

K-均值算法的工作流程伪代码如下:

创建k个点作为起始质心(经常是随机选择)
当任意一个点的簇分配结果发生改变时
	对数据集中的每个数据点
		对每个质心
			计算质心与数据点之间的距离
	将数据点分配到距其最近的簇
对每一个簇,计算簇中所有点的均值并将均值作为质心

2.使用后处理来提高聚类性能

在 kMeans 的函数测试中,可能偶尔会陷入局部最小值(局部最优的结果,但不是全局最优的结果),如下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出现这个问题有很多原因,可能是k值取的不合适,可能是距离函数不合适,可能是最初随机选取的质心靠的太近,也可能是数据本身分布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对生成的簇进行后处理,一种方法是将具有最大SSE值的簇划分成两个簇。具体实现时可以将最大簇包含的点过滤出来并在这些点上运行K-均值算法,令k设为2。

  • SSE
    SSE(Sum of Squared Error,误差平方和)是一种用于度量聚类效果的指标,SSE值越小表示数据点越接近于它们的质心,聚类效果也越好。因为对误差取了平方,因此更加重视那些远离中心的点。一种肯定可以降低SSE值的方法是增加簇的个数,但这违背了聚类的目标。聚类的目标是在保持簇数目不变的情况下提高簇的质量。

为了保持簇总数不变,可以将某两个簇进行合并。从上图中很明显就可以看出,应该将上图下部两个出错的簇质心进行合并。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可以很容易对二维数据上的聚类进行可视化, 但是如果遇到40维的数据应该如何去做?

有两种可以量化的办法:

  1. 合并最近的质心,通过计算所有质心之间的距离, 然后合并距离最近的两个点来实现。
  2. 合并两个使得SSE增幅最小的质心,需要合并两个簇然后计算总SSE值。必须在所有可能的两个簇上重复上述处理过程,直到找到合并最佳的两个簇为止。

3.二分 K-Means 聚类算法

为克服K-均值算法收敛于局部最小值的问题,有人提出了另一个称为二分K-均值(bisecting K-means)的算法。该算法首先将所有点作为一个簇,然后将该簇一分为二。之后选择其中一个簇继续进行划分,选择哪一个簇进行划分取决于对其划分是否可以最大程度降低SSE的值。上述基于SSE的划分过程不断重复,直到得到用户指定的簇数目为止。

二分 K-Means 聚类算法伪代码如下:

将所有点看成一个簇
当簇数目小于 k 时
对于每一个簇
	计算总误差
	在给定的簇上面进行 KMeans 聚类(k=2)
	计算将该簇一分为二之后的总误差
选择使得误差最小的那个簇进行划分操作

另一种做法是选择 SSE 最大的簇进行划分,直到簇数目达到用户指定的数目位置。 接下来主要介绍该做法的python2代码实现

三、代码实现

1.K-均值聚类算法

先给出数据集分布: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def loadDataSet(fileName): 
    """   
    加载数据集
    - - - -
    fileName - 文件路径
    """
    dataMat = []
    fr = open(fileName)
    for line in fr.readlines():
        curLine = line.strip().split('\t')
        #映射所有的元素为 float(浮点数)类型
        fltLine = list(map(float,curLine))    
        dataMat.append(fltLine)
    return np.mat(dataMat)

def distEclud(vecA, vecB):
    """
    计算两个向量的欧式距离
    - - - -
    vecA - 向量A

    vecB - 向量B
    """
    return np.sqrt(np.sum(np.power(vecA - vecB, 2)))

def randCent(dataSet, k):
    """
    构建一个包含 k 个随机质心的集合
    - - - -
    dataSet - 数据集

    k - 簇的数目
    """
    # 列的数量,即数据的特征个数
    n = np.shape(dataSet)[1]
    # 创建k个质心矩阵
    centroids = np.mat(np.zeros((k,n))) 
    # 在每一维的边界内创建随机簇质心
    for j in range(n): 
        minJ = min(dataSet[:,j])
        # 范围 = 最大值 - 最小值
        rangeJ = float(max(dataSet[:,j]) - minJ)
        centroids[:,j] = np.mat(minJ + rangeJ * np.random.rand(k,1))
    return centroids

def kMeans(dataSet, k, distMeas=distEclud, createCent=randCent):
    """
    K-Means 聚类算法
    - - - -
    dataSet - 数据集

    k - 簇的数目

    distMeas - 计算距离函数

    createCent - 创建初始质心函数
    """
    m = np.shape(dataSet)[0]
    # 一列记录簇索引值,一列存储误差(误差是指当前点到簇质心的距离)
    clusterAssment = np.mat(np.zeros((m, 2))) 
    centroids = createCent(dataSet, k)
    # 记录簇改变
    clusterChanged = True
    while clusterChanged:
        clusterChanged = False
        # 循环每一个数据点并分配到最近的质心中去
        for i in range(m):    
            minDist = np.inf; minIndex = -1
            for j in range(k):
                distJI = distMeas(centroids[j,:],dataSet[i,:])
                if distJI < minDist:
                    minDist = distJI; minIndex = j
            # 簇分配结果改变
            if clusterAssment[i, 0] != minIndex:
                clusterChanged = True
                clusterAssment[i, :] = minIndex,minDist**2
        print (centroids)
        # 更新质心
        for cent in range(k): 
            # 获取该簇中的所有点
            ptsInClust = dataSet[np.nonzero(clusterAssment[:, 0].A==cent)[0]] 
            # 将质心修改为簇中所有点的平均值,mean 就是求平均值的
            centroids[cent,:] = np.mean(ptsInClust, axis=0) 
    return centroids, clusterAssment

def showData(dataMat,centroids,clust,k):
    """
    数据可视化
    - - - -
    dataMat - 数据矩阵

	centroids - 质心
	
	clust - 簇分配结果
	
	k - 簇的个数
    """
    data = np.array(dataMat)
    datanum=len(data)
    for i in range(k):
        cluster=[]
        for j in range(datanum):
            if clust[j,0]==i:
                cluster.append(data[j])
        plt.scatter(np.transpose(cluster)[0], np.transpose(cluster)[1])
    cen=np.array(centroids)   
    plt.scatter(np.transpose(cen)[0], np.transpose(cen)[1],marker='+')
    plt.show()

def testKMeans(k,filep):
    """
    测试k-means 聚类算法
    - - - -
    k - 簇的个数

    filep - 文件路径
    """
    dataMat = np.mat(loadDataSet(filep))
    myCentroids, clustAssing = kMeans(dataMat,k)
    showData(dataMat,myCentroids,clustAssing,k)

if __name__ == "__main__":
    filepath='10.KMeans/testSet.txt'
    testKMeans(4,filepath)

结果:

[[ 0.08495263 -3.1470703 ]
 [ 1.79128272 -3.49504779]
 [ 0.97056461  0.12167986]
 [ 2.8122667  -2.14469345]]
[[-3.19984738 -2.96423548]
 [ 2.58639411 -3.57601678]
 [ 0.09765693  2.86443007]
 [ 3.51402856 -2.07382678]]
[[-3.38237045 -2.9473363 ]
 [ 2.44798442 -3.43588358]
 [-0.02298687  2.99472915]
 [ 3.431003   -1.363668  ]]
[[-3.53973889 -2.89384326]
 [ 2.2728545  -3.41806164]
 [-0.09810934  3.03211629]
 [ 3.43046378 -0.893382  ]]
[[-3.53973889 -2.89384326]
 [ 2.28769    -3.23832819]
 [-0.29458614  3.07335139]
 [ 3.66311589  0.05552433]]
[[-3.53973889 -2.89384326]
 [ 2.42776071 -3.19858565]
 [-0.70059397  3.13642319]
 [ 3.34275475  1.111461  ]]
[[-3.53973889 -2.89384326]
 [ 2.54173689 -3.11892933]
 [-1.6334182   3.03655888]
 [ 3.00278739  2.19743744]]
[[-3.53973889 -2.89384326]
 [ 2.65077367 -2.79019029]
 [-2.46154315  2.78737555]
 [ 2.6265299   3.10868015]]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经过8次迭代之后K-均值算法收敛。

3.二分 K-Means 聚类算法

def biKMeans(dataSet, k, distMeas=distEclud):
    """
    二分 KMeans 聚类算法
    - - - -
    dataSet - 数据集

    k - 簇的数目

    distMeas - 计算距离函数
    """
    m = np.shape(dataSet)[0]
    # 保存每个数据点的簇分配结果和平方误差
    clusterAssment = np.mat(np.zeros((m,2))) 
    # 质心初始化为所有数据点的均值
    centroid0 = np.mean(dataSet, axis=0).tolist()[0] 
    # 存放质心
    centList =[centroid0] 
    # 计算所有数据点到初始质心的距离平方误差
    for j in range(m): 
        clusterAssment[j,1] = distMeas(np.mat(centroid0), dataSet[j,:])**2
    # 当质心数量小于 k 时,二分迭代
    while (len(centList) < k): 
        lowestSSE = np.inf
        for i in range(len(centList)): 
            # 获取当前簇 i 下的所有数据点,进行二分 kMeans 处理
            ptsInCurrCluster = dataSet[np.nonzero(clusterAssment[:,0].A==i)[0],:] 
            centroidMat, splitClustAss = kMeans(ptsInCurrCluster, 2, distMeas)
            # 将二分 kMeans 结果中的平方和的距离进行求和
            sseSplit = np.sum(splitClustAss[:,1]) 
            # 将未参与二分 kMeans 分配结果中的平方和的距离进行求和
            sseNotSplit = np.sum(clusterAssment[np.nonzero(clusterAssment[:,0].A!=i)[0],1]) 
            print ("sseSplit, and notSplit: ",sseSplit,sseNotSplit)
            #若总误差和小于最小误差和,记录
            if (sseSplit + sseNotSplit) < lowestSSE: 
                bestCentToSplit = i
                bestNewCents = centroidMat
                bestClustAss = splitClustAss.copy()
                lowestSSE = sseSplit + sseNotSplit
        # 找出最好的簇分配结果    
        bestClustAss[np.nonzero(bestClustAss[:,0].A == 1)[0],0] = len(centList) 
        bestClustAss[np.nonzero(bestClustAss[:,0].A == 0)[0],0] = bestCentToSplit 
        print ('the bestCentToSplit is: ',bestCentToSplit)
        print ('the len of bestClustAss is: ', len(bestClustAss))
        # 更新质心列表
        centList[bestCentToSplit] = bestNewCents[0,:].tolist()[0] 
        centList.append(bestNewCents[1,:].tolist()[0]) 
        # 重新分配最好簇下的数据(质心)以及SSE
        clusterAssment[np.nonzero(clusterAssment[:,0].A == bestCentToSplit)[0],:]= bestClustAss 
    return np.mat(centList), clusterAssment

def testbiKMeans(k,filep):
    """
    测试二分 KMeans 聚类算法
    - - - -
    k - 簇的个数

    filep - 文件路径
    """
    dataMat = np.mat(loadDataSet(filep))
    myCentroids, clustAssing = biKMeans(dataMat,k)
    showData(dataMat,myCentroids,clustAssing,k)

if __name__ == "__main__":
    #1.测试k-means 聚类算法
    """ filepath='10.KMeans/testSet.txt'
    testKMeans(4,filepath) """
    #2.测试二分 KMeans 聚类算法
    filepath='10.KMeans/testSet2.txt'
    testbiKMeans(3,filepath)

结果:

[[-3.14742611 -3.12648867]
 [-4.43243513  4.42896576]]
[[-0.32150057 -2.62473743]
 [-0.06953469  3.29844341]]
[[-0.45965615 -2.7782156 ]
 [-0.00675605  3.22710297]]
sseSplit, and notSplit:  1216.4437240993682 0.0
the bestCentToSplit is:  0
the len of bestClustAss is:  60
[[-1.50786484 -3.48728639]
 [-1.31476755 -2.92558692]]
[[-0.60498967 -3.775502  ]
 [-0.43400906 -2.60222388]]
[[ 0.124341   -3.594312  ]
 [-0.77411615 -2.33877908]]
[[ 0.34658275 -3.48379675]
 [-0.99714875 -2.30782817]]
[[ 0.35496167 -3.36033556]
 [-1.12616164 -2.30193564]]
sseSplit, and notSplit:  23.82180447123951 1216.4437240993682
[[-1.45823624  4.48218902]
 [-3.14911701  1.49929085]]
[[ 0.94818419  3.40211065]
 [-3.29599467  2.62429878]]
[[ 2.76275171  3.12704005]
 [-3.06779095  3.33769884]]
[[ 2.93386365  3.12782785]
 [-2.94737575  3.3263781 ]]
sseSplit, and notSplit:  60.59976828718332 0.0
the bestCentToSplit is:  1
the len of bestClustAss is:  40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四、小结

  1. 聚类是一种无监督的学习方法。所谓无监督学习是指事先并不知道要寻找的内容,即没有目标变量。
  2. 聚类将数据点归到多个簇中,其中相似数据点处于同一簇,而不相似数据点处于不同簇中。
  3. 聚类中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计算相似度。
    一种广泛使用的聚类算法是K-均值算法,其中k是用户指定的要创建的簇的数目。
  4. K-均值聚类算法以k个随机质心开始。算法会计算每个点到质心的距离。每个点会被分配到距其最近的簇质心,然后紧接着基于新分配到簇的点更新簇质心。以上过程重复数次,直到簇质心不再改变。这个简单的算法非常有效但是也容易受到初始簇质心的影响
  5. 为了获得更好的聚类效果,可以使用另一种称为二分K-均值的聚类算法。
    二分K-均值算法首先将所有点作为一个簇,然后使用K均值算法(k = 2)对其划分。下一次迭代时,选择有最大误差的簇进行划分。该过程重复直到k个簇创建成功为止。二分K-均值的聚类效果要好于K-均值算法。
易学教程内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或用户发布的内容,如有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欢迎反馈
该文章没有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点击提问,说说你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一起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