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C是今年区块链领域中最值得关注的概念板块,
没有之一。
预测在一年内,PoC板块会全面爆发,
其中至少2-3个代表性项目集中爆发,冲击市值Top20;
而在两年内,大概率会有PoC龙头项目进入市值Top10。
小白可能会问,PoC到底是什么这么牛逼,
我怎么没听说过啊?
很多牛逼的项目或者概念板块出世的时候,
都并不是那么惹人注目。
只有被市场验证、形成赚钱效应的时候,
很多人才会明白过来,原来这个项目/概念那么厉害,
我当时怎么没有发现呢!所以想要通过投资获得超额收益,
必须有先人一步的觉悟。
如果现在就有一个在初期投资都下一个比特币、以太坊、IOTA的机会,
你要不要关注?今天我们就用简单易懂的方式,
让币圈小白也能看懂PoC。
PoC(Proof of Capacity),
中文称为容量证明、空间证明。
其实这个概念并不是最近才有的,
几年前就有些项目提出了PoS的概念,
但是此PoS不是彼PoS:大家熟知的PoS是指Proof of Stake,
也就是权益证明,而这里说的PoS是Proof of Space,
即空间证明。正是因为PoS这个缩写会产生歧义和误导,
所以空间证明Proof of Space采用了另一种说法,
就是PoC(Proof of Capacity),
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容量证明。
Capacity有容量、体积的含义,
十分贴切空间证明利用存储空间容量挖矿的概念,
因此被市场所接受。
我们只要搞明白,
Proof of Capacity、Proof of Space是同源的东西,
这里的Capacity与Space也是类似的含义,就可以了。
PoC的本质,用一个普通人也可以理解的话说,就是用硬盘挖矿。没错,PoW是用CPU(或者显卡、ASIC矿机,他们的本质都是更强的计算芯片,与CPU本质上是一样的)挖矿、PoS是凭借持币比例挖矿,DPoS是根据投票决定超级节点,而PoC就是凭借硬盘挖矿。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
->在PoW里是谁的芯片计算快、谁就容易挖到矿;
->在PoS里是谁持币多,谁就容易挖到矿;
->在DPoS里是谁获得的投票多,谁就能成为超级节点进行挖矿;
->在PoC里就是谁的硬盘容量大,谁就容易挖到矿。
是不是足够简单易懂了吧!
要理解PoC的具体原理,我们还是得从比特币PoW入手(研究区块链,PoW就是你永远也绕不过去的技术概念)。PoW的全称是Proof of Work,即工作量证明。这儿所谓的工作量,就是矿工的CPU(或者显卡、ASIC芯片,我们前面已经说过,这些硬件只是计算速度更快,本质和CPU并无区别)执行一种叫做哈希算法的计算工作。简而言之,谁能够在单位时间内执行更多次的哈希计算,谁就有更大几率产生一个符合要求的哈希结果、进而拿到写入区块链的权利。
可以这么说,比特币PoW的本质就是算力竞争挖矿。每一个新区块的产生,就是给矿工出一道“难题”,矿工通过算力竞争,比拼谁能够先找到符合要求的“答案”。矿工通过购买牛逼的计算芯片,以及持续地消耗电能进行高频率高强度的哈希计算,去获得更强的算力占比,进而获得更大的找到 “答案”的概率。如果一个比特币矿工拥有全网20%的算力,理论上他就可以挖出20%的新区块、进而获得20%的区块奖励(最早每个块有50个比特币奖励,现在已经减少到12.5个,明年还会继续减半)。
PoW挖矿规则简单粗暴、算力可以自由进出,因此能建立足够的安全性,来保证区块链不被篡改的特性。这就是为什么比特币虽然技术看似简单,但是能够成为币王之王,占据一半左右的市值。此外,比特币的分叉币(例如BCH和BSV)、莱特币LTC、以太坊ETH、门罗币Monero、达世币Dash也都是全部或部分采用了PoW机制挖矿的币种,只不过这些币种可能在一些技术参数上与比特币有区别,但总体思想是类似的。
我们今天的主角PoC,和比特币PoW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又有一些实质性的区别。我们知道,比特币PoW要求矿工持续地、反复地执行哈希计算,矿工需要高强度地运行他们的计算芯片,并消耗极为可观的电力资源。我们的PoC则是另行开辟了一条极为巧妙的道路:它要求矿工预先计算好数量巨大的哈希结果,并将这些数据存储在硬盘里;挖矿的时候,矿工也是争相破解“难题”,不同的是“难题”的答案要在硬盘数据中找,而不是实时地计算。自然而然,谁的硬盘容量更大,谁就有能预先存储更多的“备选答案”,谁就有更高的概率找到能够匹配“难题”的那个“正确答案”。
有人可能要问了,在PoC这个机制中,矿工有没有可能通过芯片去计算答案作弊呢?不可能。PoC的算法设计决定了它在找“答案”的时候,对存储空间这一要素非常敏感,而对芯片的计算能力不那么敏感。强大的算力对矿工挖矿成功率加成并不是很大,而拥有更多的存储空间倒是能成倍地提高挖矿成功率。PoC的这种特性也被形象地称为“空间换时间”。
来源:CSDN
作者:Lava_Community
链接:https://blog.csdn.net/weixin_43465777/article/details/103474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