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发展全域旅游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
北京是全域旅游思想形成和理论创新的重要发源地之一,2008年延庆的千家店镇就提出“镇景合一”,2011年延庆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县景合一’国际旅游休闲名区”的发展目标,将全县11个镇和4个乡打造成一个超大景区,2012年北京提出用全域旅游思维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2016年2月1日,北京市的昌平区、平谷区、延庆区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2016年11月3日,北京市的门头沟区、怀柔区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全域旅游之于北京,是薪火相传,更是厚积薄发。这一发展历程遵循了全域旅游发展规律,符合旅游发展趋势。
北京市委市政府对上述五个区的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高度重视,列为市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督查内容。按照理念为先、规划当先、政策优先、资金率先、工作争先的“五先”原则,统筹全域资源,以旅游带动促进区域民生、生态发展,并逐步形成了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导向型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对全国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
二、“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导向型”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基本内涵
全域旅游本质上是利用旅游推动或促进区域包容性增长新理念、新动力和新模式,它既包含了全域旅游对一个地方发展的综合贡献,也反映了地方发展对全域旅游发展的要求或诉求。
北京的一切工作必须坚持“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履行“四个服务”的基本职能。北京发展全域旅游与“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高度契合:发展全域旅游是政治中心建设的重要体现,是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重要窗口,是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阵地。
为此,北京市深刻把握全域旅游的内涵,探索形成了“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导向型”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该模式的总体内涵是以“四个中心”为导向发展全域旅游,实现了全域旅游服务于“四个中心”,
反过来,“四个中心”建设也对全域旅游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带动了全域旅游升级发展,旅游产能进一步扩容,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发展格局。从具体发展方式来说,北京市以“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为导向发展全域旅游,对标首都标准和时代要求,致力于创建世界一流全域旅游目的地,实现了全域旅游与“政治中心”建设协调发展,与“文化中心”建设融合发展,与“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互补发展,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互促发展,迸发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
三、“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导向型”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具体实践
全域旅游助力“政治中心”建设。北京发展全域旅游是赋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为北京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赞誉,极大地提高了首都的国际声望和美誉度,树立了“中国第一门户”和“大国首都”的光辉形象,为“政治中心”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一是改善空气质量环境。自觉扛起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政治责任。北京市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生态涵养区与城市旅游功能区高度重叠与契合,客观上科学地反映了旅游、生态和城市生活的高度兼容性、互促性和内在一致性。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形成了旅游主导型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生活和产业的和谐发展,对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是提升公共服务环境。北京按照国际化标准,努力打造国际一流的旅游公共服务环境。全市开通了两条旅游公交专线,建设市级旅游步道1400余公里,改造旅游厕所282座,全部5A级景区厕所开始建设第三卫生间改造,全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得到优化。
三是优化一流营商环境。全域旅游在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四个服务”建设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市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旅游营商环境,坚持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深化“放管服”改革,所有旅游行政许可事项实现“一网通办”。主要涉旅场所配套全域旅游服务区和便民惠民旅游服务区,积极推广文明旅游理念,极大地提高了首都市民的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营造了好客的社会环境。
全域旅游助力“文化中心”建设。北京市兼具首都文化、北京文化和国际文化三种文化的优势,发展全域旅游就是以“文化中心”建设为导向,弘扬北京文化,荟萃首都文化和培育国际文化,以旅游推动北京成为多元文化和多种文明包容性发展的开放之都。
一是全域旅游助力“三个文化带”建设。“三个文化带”已经成为北京国家级乃至国际级文旅IP,也成为北京市全域旅游的风景廊道、旅游产业集聚带和旅游经济带,成为全域旅游发展文旅驱动发展的典型。
二是提高旅游消费链中的文化含量。北京积极推动“旅游+文创”融合发展,打造“北京礼物”系列旅游商品,扩大“吃在北京”旅游美食文化的品牌影响力,培育“秀北京”旅游演出剧目,既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也使得旅游成为传播和弘扬北京文化的重要载体。
全域旅游助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旅游交往是重要的民间国际交往方式,是官方交往的重要补充。我国旅游业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政治接待任务,进入到新的时期,旅游业依然肩负着“旅游外交的功能”。北京发展全域旅游是“国际交往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发挥增光添彩的作用。
一是不断提高大型国际活动的组织接待能力,形成了“北京服务”品牌,为国际交往提供了重要的服务保障。北京把服务保障大型活动作为首都旅游组织接待能力和服务品牌塑造的重要平台,北京探索总结并制定了《大型活动接待服务规范第1部分:通则》。“北京服务”早已走出京城,闪耀杭州G20、厦门金砖会晤、青岛上合峰会等重大活动,正在走向全球。
二是促进通关便利化和强化国际营销,不断提高国际交往的规模和水平。北京不断完善优化促进入境游,争取过境免签配套政策和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协同国家相关部委支持,率先获得并实施了72小时过境免签、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京津冀144小时过境免签等政策。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旅游主题年和友城交往,不断提升“魅力北京”品牌海外影响力。
三是落实服务业扩大开放政策,积极培育出境旅游企业主体。北京制定了全国首个针对合资社出境游业务规范管理的《北京市中外合资旅行社开展出境游业务试点工作管理办法》,2017年,在京设立并符合条件的8家中外合资旅行社获得从事除台湾地区以外的出境旅游业务。
全域旅游助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域旅游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和试验地,科技创新反过来既可以成为科技旅游产品,也可以为作为科技工具增强旅游产品功能和体验效果。
一是建立旅游大数据与旅游综合监测中心,5个创建单位先后启动了旅游综合监测平台建设(延庆投资2000万元,怀柔投资1800万元),监测游客进入景区的人数和实时流量,对各种突发安全情况进行监控和安全处理,并进行游客结构与旅游数据的统计分析。
二是构建旅游产权交易平台,包括北京旅游资源交易平台和全国性的全域神州旅游资源资产交易中心。三是开发梦幻长城球幕影院、八达岭低空旅游基地、科技馆、体验馆、未来世界等科技旅游产品。
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构建了“财政资金、旅游基金、旅游资源交易平台、担保、保险”五位一体的旅游金融保障模式。北京市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北京市旅游委会同北京市财政局于2016年10月,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向昌平区、平谷区、延庆区3个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下拨专项支持资金8500万元,联合印发了《北京市全域旅游发展资金管理试点办法》,加强资金的使用管理;
全域旅游涉及方方面面,大融合、全协调、同发展是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融合是手段和方法,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关键所在。
一、地方发展战略与机构设计的顶层融合
要从决心上、思想上形成共识,融入党委政府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要有真正统筹相关人、财、物资源的机制体制,实现由旅游部门单一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形成携手共建的局面。
二、旅游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
旅游是一个无边界的产业,要充分发挥“旅游+”的作用,深度融合农林牧渔、建筑、交通运输、信息技术、金融、房地产、教育等行业,相融相盛,形成新业态,构筑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提升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促进旅游产业链条全域辐射。
三、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统一
要用旅游产业引导旅游新型城镇化和旅游新农村建设,选择一些条件好、特色突出的城镇、乡村作为重点,以特色小镇、特色乡村、文化街区、文化古村落、生态示范村等为主要抓手,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推进精准扶贫,建设美丽城乡。
四、旅游区、度假区、居住区的交错相融
区域内许多集镇、社区、村庄将成为旅游者游览观光、休闲度假的场所,既是旅游区、度假区,又是当地居民的居住区,三者三位一体,无缝融合。要充分做到功能融合,生产互补,生活互利。
五、旅游度假产品的点、线、面有机融合
区域点、线、面的景观品质、数量内涵、空间分布将直接影响旅游吸引力。要做好做精景区景点,把点融在线中,构建合理、科学的旅游环线,加强线上观景点、驿站、公厕、停车服务点的完善。要加强沿线面上地方特色景观建筑、生态植被、村庄田园的建设保护,营造赏心悦目的旅游度假环境。
六、产业、文化、生态、景观的综合考虑
生态是发展的基础,文化是灵魂,产业是发展重点和目的。要重视产业文化底蕴,要让产品有文化,群众有文化,企业有文化,地方彰显文化特色。要重视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项目建设按景区化要求规划、设计和施工,真正起到造景、添景又融入自然的作用。
七、公共基础设施、文化商业设施与旅游配套统筹利用
区域内的城镇、村庄、田野、河流、森林等都是游客的游览观光资源,应该充分利用区域内原有的各种公共基础设施和文化商业服务,不断完善和提升,实现既满足当地群众日常生产生活需求,又满足游客游览服务需要的目的。
八、旅游者、旅游从业者、当地居民三位一体
全域旅游必须全民参与、共同行动、素养提升、文明和谐。让外来旅游者把这里当成旅游度假天堂,感受宾至如归,真正融入当地,成为临时居民。当地群众既是旅游从业者,共享全域旅游发展成果;又是自己家乡的度假者,足不出户享受旅游度假乐趣。
九、要有以满足游客需求为前提的全时空产品布局
全域旅游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全时空”业态布局,要有量,要有质;要有白天项目,也要夜晚游乐;要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打造,要今天、明天、后天天天有去处。空间上要重视线性带状的旅游线路建设,尽量形成旅游大环线、小环线,推出多日游线路,实现住这里游四方的目的。
十、要重视全域产业运营和旅游营销统筹
创新投资模式,推动文创孵化,加快引入旅游及相关产业发展资金。要从提高全域品牌知名度的角度,做好对外宣传营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做到产品线上线下联动发展,加快移动互联网与旅游营销结合。融合是趋势,统筹是根本,创新是关键。充分发挥“旅游+”的作用,创新旅游业态,有效推动供给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全域旅游加快发展。
来源:https://blog.csdn.net/Ayinyuejue/article/details/102732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