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 模型有7 个功能层,从下向上第四层是(D)
A. 物理层B. 会话层C. 网络层 D. 传输层
OSI模型有7个功能层,从下到上依次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TCP/IP有5个功能层,从下到上依次是:物理层/主机接口层、网络接口层、互联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与( C )相结合的产物。
A. 电话B. 线路c. 各种协议D . 通信技术
OSI 参考模型中网络层的功能主要是由网络设备(D)来实现的。
A. 网关B . 网卡C. 网桥D. 路由器
网络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第三层, 它建立在数据链路层所提供的两个相邻端点之间的数据帧的传送功能之上,将数据从源端经过若干中间 节点传送到目的端,从而向运输层提供最基本的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服务。 网络层是处理端到端数据传输 的最低层,体现了网络应用环境中资源子网访问通信子网的方式。 概括起来分为以下四种方式:
路由选择 将分组从源端机器经选定的路由送到目的端机器。
拥塞控制 当到达通信子网中某一部分的分组数高于一定的水平,使得该部分网络来不及处理这些分组时,就会使这部分以至整个网络的性能下降。
流量控制 用来保证发送端不会以高于接收者能承受的速率传输数据,一般涉及到接收者向发送者发送反馈。
差错控制 要求每帧传送后接收方向发送方提供是否已正确接收的反馈信息,从而发送方可以据此决定是否要重发。
常见的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有:线形、星形、环形等。
常用的传输介质有两类:有线和无线。有线介质有同轴电缆、双绞线和光纤。
网络按覆盖的范围可分为广域网、局域网和城域网。
TCP/IP 协议参考模型共分了 7 层。
简述计算机网络的概念。
计算机网络所属现代词,指的是将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计算机系统。它极大扩大充了计算机系统的功能。
计算机网络的常用拓扑结构有哪些,各自有什么特点?
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主要有:总线型拓扑、星型拓扑、环型拓扑、树型拓扑和混合型拓扑。
总线型拓扑
总线型结构由一条高速公用主干电缆即总线连接若干个结点构成网络。网络中所有的结点通过总线进行信息的传输。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结构简单灵活,建网容易,使用方便,性能好。其缺点是主干总线对网络起决定性作用,总线故障将影响整个网络。 总线型拓扑是使用最普遍的一种网络。
星型拓扑
星型拓扑由中央结点集线器与各个结点连接组成。这种网络各结点必须通过中央结点才能实现通信。星型结构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建网容易,便于控制和管理。其缺点是中央结点负担较重,容易形成系统的“瓶颈”,线路的利用率也不高。
环型拓扑
环型拓扑由各结点首尾相连形成一个闭合环型线路。环型网络中的信息传送是单向的,即沿一个方向从一个结点传到另一个结点;每个结点需安装中继器,以接收、放大、发送信号。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建网容易,便于管理。其缺点是当结点过多时,将影响传输效率,不利于扩充。
树型拓扑
树型拓扑是一种分级结构。在树型结构的网络中,任意两个结点之间不产生回路,每条通路都支持双向传输。这种结构的特点是扩充方便、灵活,成本低,易推广,适合于分主次或分等级的层次型管理系统。
网型拓扑
主要用于广域网,由于结点之间有多条线路相连,所以网络的可靠性较搞高。由于结构比较复杂,建设成本较高。
混合型拓扑
混合型拓扑可以是不规则型的网络,也可以是点-点相连结构的网络。
蜂窝拓扑结构
蜂窝拓扑结构是无线局域网中常用的结构。它以无线传输介质(微波、卫星、红外等)点到点和多点传输为特征,是一种无线网,适用于城市网、校园网、企业网。
局域网中常见的结构为总线型或星型。
常用的网络设备有哪些?
网络互联设备:集线器(物理层) 网桥 (数据链路层) 交换机(数据链路层) 路由器(网络层) 网关 (高层)。
交换机(Switch)是工作在第二层即数据链路层的一种设备,它根据MAC地址对数据帧进行转发。
集线器(HUB)是一种工作在物理层的设备,它并不提供数据交换的功能。它相当于一根线缆,把各个网络节点连接起来,而交换机却能够为任意两个网络节点之间提供一条数据通道,防止了冲突的产生,能够满足目前用户对数据高速交换的需求。
网桥同路由器是不同的二种设备。
网桥工作在数据链路层,将两个LAN连起来,根据MAC地址来转发帧,可以看作一个"低层的路由器"(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根据网络地址如IP地址进行转发)。网桥并不了解其转发帧中高层协议的信息,这使它可以同时以同种凡是处理IP、IPX等协议,它还提供了将无路由协议的网络(如NetBEUI)分段的功能。
网桥(Bridge)也称桥接器,是连接两个局域网的存储转发设备,用它可以完成具有相同或相似体系结构网络系统的连接。一般情况下,被连接的网络系统都具有相同的逻辑链路控制规程(LLC),但媒体访问控制协议(MAC)可以不同。 网桥是数据链路层的连接设备,准确他说它工作在MAC子层上。网桥在两个局域网的数据链路层(DDL)间接帧传送信息,在OSI/RM中的位置如:网桥是为各种局域网存储转发数据而设计的,它对末端节点用户是透明的,末端节点在其报文通过网桥时,并不知道网桥的存在。网桥可以将相同或不相同的局域网连在一起,组成一个扩展的局域网络。
路由器router处理网络层的数据,因此它们更容易互连不同的数据链路层,如令牌环网段和以太网段。网桥通常比路由器难控制。象IP等协议有复杂的路由协议,使网管易于管理路由;IP等协议还提供了较多的网络如何分段的信息(即使其地址也提供了此类信息)。而网桥则只用MAC地址和物理拓扑进行工作。因此网桥一般适于小型较简单的网络。
路由器同网桥相比:路由器具有更强网络互联能力,可用于异种网络互联与多个子网互联,并且路由器具有广播包抑制和子网隔离的功能。 路由器有较高的网络适应性,性价比高,现在广泛应用于局域网间,局域网与广域网的连接上,如:园区网接入Internet。 缺点 ·它不支持非路由协议..执行多种协议TCP/IP,IPX/SPX及X.25
1. 第二层交换(L2交换):如网桥(Bridge)和传统交换机(Switch)工作是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属于第二层交换设备。它们的功能受到层次的限制,如它们没有网络控制功能和路由功能,但它们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数据传输快(依赖硬件)。
2. 第三层(L3):它的主要设备有路由器(Router),由于路由器工作在第三层,路由器在网络连接能力、路径选择,网络管理和控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随着网络的发展,特别是IP网络的发展,路由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路由器的数据转发能力差(拆/打包,软件工作方式)和复杂性始终是网络发展的瓶颈。 这就造成了必须使用路由器但网络传输带宽无法提高的问题。
解决方案:网络路由器--------ATM网络上路由器-------L3/L4交换技术(交换路由器)。尽可能交换,必要时路由。
3. 第三层交换(L3交换):在L2基础上发展起来了L3交换技术,即在低端的L2交换机上增加网络层的路由功能实现(既可提高带宽又有路由技术);或在原路由器结构上通过增加交换功能来实现。L3交换机又叫交换路由器,具有一定的网络控制和路由功能。
LAN系统中典型的L3交换技术有3Com的FastIP和Cisco的NetFlow。它们分别是基于边缘多层混合模型和核心模型。
Cisco 的NetFlow交换,是原来路由器的基础上软件升级(路由器必须支持升级),使路由器的转发数据的性能有所提高的一种技术。
简述局域网的基本概念。
局域网是指在有限的范围内的多台计算机通过传输介质及网络软件连接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目的的计算机网络。局域网的覆盖范围可以是一间教室、一座大楼、一个校园等。一般来说,局域网是为一个单位所拥有的,并且局域网覆盖的地理范围和站点数目均有
限,因此在局域网内可以提供高数据传输速率、低误码率的高质量数据传输环境。在局域网内所采用的通信介质一般是双绞线如果距离稍远局域网的主干网络可以采用光纤或者屏蔽双绞线。局域网常用的拓扑结构包括前面所述的总线形、星形、环形等,目前,大部分的局域网总
是采用星形拓扑结构,便于系统的扩展和逐渐演变,各设备的位置也可灵活调整和改变。在局域网中,采用网络管理软件可以方便地管理局域网中的各个站点。此外,局域网具有广播功能,从一个站点可很方便地访问全网中的其他站点,局域网上的主机可共享连接在局域网上的
各种硬件和软件资源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计算机网络的形成和发展大致可分为4 个阶段。
第1 阶段是20 世纪50 年代中期至60 年代,以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建成了最初的以单台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的计算机网络。在这个阶段计算机主机中采用分时系统,它将主机时间分成片,给用户分配时间片。时间片很短,用户感觉不到其他用户的存在,认为主机为个人所使用。在这个模型中,计算机处于主控地位,承担着数据处理和通信控制的工作,而终端一般只具备输入/输出功能,处于从属地位。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阶段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网络,而是多个用户通过不同的终端使用同一台计算机。
第2 阶段是20 世纪60 年代末期至70 年代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网络。1969 年12 月, Internet 的前身一一美国的ARPANET 投入运行,它标志着计算机网络的兴起,分组交换技术被提了出来并投入使用。分组交换网不同于以前电信网络中的电路交换网络,它采取了存储转发的工作方式,以网络为中心,主机和终端都处在网络的外围,用户通过分组交换网可以共享资源子网的许多硬件及各种丰富的软件资源。分组交换技术使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结构和网络设计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确立了计算机网络的结构模式。
第3 阶段是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也就是网络体系结构确立的时期。在此期间,建立了OSI/RM (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 )开放式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和TCP /IP ( Transrr山sion Control Protocol/In tern et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两种国际标准的网络体系结构。在此期间各种网络技术蓬勃发展局域网技术也发展迅速。
第4 阶段是20 世纪90 年代至今,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和ATM 技术为核心建立的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建立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正向全面综合化、高速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来源:https://blog.csdn.net/hejiaying68/article/details/1027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