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汉朝那些事儿

家住魔仙堡 提交于 2019-12-29 18:20:43
闲时无趣,总会去翻翻自己感兴趣的书,总好过看微信朋友圈。下面说说我对看《汉朝那些事儿》的一些感想吧! 萧何 萧何,只能用俩字来形容,慧眼。他的一生似乎就是为了双赢来的,实现了刘邦帝王梦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高官和美誉。 当初自己不想做高官(因为他早看出秦王朝有迅速衰败的迹象),也要帮忙推荐刘邦去当个小亭长,目的是为了让刘邦结交更多的有头脸的人,也正是这个小小的亭长改变了刘邦的命运。 萧何虽说没有行军打仗冲锋陷阵的军事才能,但却有很好的组织策划才能,管理内政和后勤,为刘邦在前线的部队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刘邦 一个人的经历最终决定了他以后的路,刘邦在那个时代应该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1)以自己讲义气的行事风格和狡猾流氓的风范获得了萧何的辅佐和忠心跟随 2)骗了个富婆当老婆,为自己积累了起事的资本(不但骗了个富婆当老婆,还能马她驯服的服服帖帖任劳任怨) 3)秦皇因修建万里长城、修阿房宫、焚书坑儒等彻底失去了民心且激怒了群众,再加之后来出现的胡亥夺位、赵高指鹿为马等事件导致了秦朝迅速灭亡,这是刘邦起事多好的机会呀 4)俗话说枪打出头鸟,陈胜吴广的起义虽说失败了,可也为后来居上者积累了经验。 “彼可取而代也”,这是刘邦当时看到秦皇东巡时的说的一句话,也正是这句话说明了人最终是需要有志向的,否则即使再好的时机在你面前也终究会白白流失。 说说刘邦的优点吧,用司马迁老先生的一个词来形容刘邦

文化-袁氏:袁氏

谁都会走 提交于 2019-12-22 10:11:31
ylbtech-文化-袁氏:袁氏 袁氏一般指袁姓。 袁姓,是中华民族的姓氏之一, 主要源自妫姓 ,其人口在全国姓氏中排名第33位,人口约有7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0.54%。 1. 返回顶部 1、 中文名:袁姓 外文名:Yuan,Yuen 得姓始祖: 舜帝 , 袁涛涂 , 象 主要郡望: 汝南袁氏 , 陈郡袁氏 著名人物: 袁绍 , 袁可立 , 袁天罡 , 袁世凯 姓氏分布:四川,河北,江西,江苏,浙江 郡 望:陈郡,汝南郡,襄阳郡 主要堂号:卧雪堂,守正堂,弗过堂 目录 1 历史发展 ▪ 起源演变 2 姓氏文化 ▪ 郡望堂号 ▪ 宗祠楹联 ▪ 文化遗产 ▪ 家谱文献 ▪ 字辈排序 3 姓氏名望 ▪ 古代 ▪ 近现代 2、 2. 返回顶部 1、 历史发展 起源演变 1、袁氏姓源主要 出自 妫姓 ,即为 舜帝 后裔 。相传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 袁氏族徽 颛顼 的后代,因生在 姚墟 ( 今山东 菏泽 东北 )而得 姚姓 。他又曾住在 妫汭河 ( 今山东永济南 ),所以后代又有妫姓。 以妫为姓的后裔中有被周武王灭商后封为陈侯 ( 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 )的陈胡满, 陈胡公 妫满 的 11世孙有个叫诸的,字伯爰,其孙涛涂,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爰氏 , 春秋 时世袭陈国上卿 。由于当时 爰字和袁、辕、榬、溒、援 等 字音同 ,所以后来的 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字为姓 。正如 《袁枢年谱》

读书笔记之《史记》读后感心得体会

余生颓废 提交于 2019-12-06 15:43:40
读书笔记之《史记》读后感心得体会: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传记的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约成书于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来是没有书名的,司马迁完成这部巨著后曾给东方朔看过,东方朔非常钦佩,就在书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马迁的官职,“公”是美称,“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谁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著录这部书时,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后人则又简化成“太史公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一般称为“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从三国开始,“史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种知识的综合编纂方法,它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贯通古今、内容广博的百科全书式通史;还开创了我国史学家秉笔直书的治史传统。 说到这本书一定要提的是书的作者司马迁。写这本史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是一位史官,所以自小司马迁在耳濡目染下对历史发生浓厚兴趣。并且一旦遇到问题,司马迁总会追根究底,直到完全弄清楚为止。如果书本上找不到答案,他便会求教他人或亲自实地考察以辨真假。当司马谈患重病时,他紧紧握住儿子的手,再三叮咛他继承父业。因此司马迁痛下决心要完成父亲的遗志,编写史记。后来,司马迁不幸遭遇了宫刑,他克服了宫刑的耻辱

历史著作《万历十五年》的优秀读后感范文3200字

半世苍凉 提交于 2019-12-03 23:42:12
历史著作《万历十五年》的优秀读后感范文3200字:“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是《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先生就这本书提出的大历史观。先生出生于1918年,1936年考入南开大学机电工程系,抗战爆发后辍学参军,1940年中央军校毕业,加入驻印远征军,后赴美求学,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以历史学家、中国明史专家、大历史观的倡导者著称。多彩的人生经历,使得先生能够以广博的学识,娴熟的文字功底,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给我们展示了大明王朝的兴衰画卷。先生高屋建瓴,宏观的评价了这个王朝的兴衰历程。 经历了唐朝的藩镇割据后,统治者似乎觉得应该遏制武官权利,提倡文官精神。万历皇帝当政时,大明王朝已经运行了一百年,整个朝代文官制度成熟,政治组织基本上为一元化。这个王朝在体制上实施中央集权,其精神支柱为道德,管理方法依靠文牍。为人君者的施政目标,是使人民丰年得以温饱,凶年免于死亡。政府的职能是选贤任能,提倡诚信与和谐。在这样的治国纲领下,明朝政府出现了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就今天看来,也是发人深思的。 以文官制度为例,到万历当政时,文官制度已经形成体制,对整个朝廷具有绝对的控制能力,以至于万历皇帝曾经有28年不上朝,而国家行政凭借惯性也照常运行。对明朝文官制度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首先是官员的发迹。文官踏入仕途,无一例外都是通过科考,在考取功名之前,都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人

浅谈管理与用人——《资治通鉴》读后感作文3500字

烂漫一生 提交于 2019-12-03 23:13:34
浅谈管理与用人——《资治通鉴》读后感作文3500字: 作者:姜柄匡;伟大巨作《资治通鉴》,简称《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这部长篇历史巨作,遵循着“有资于治道”的宗旨,选择了浩瀚历史典籍中的治国理政、选人用人的具体历史事件。 本人第一遍习读《资治通鉴》即为其选人用人的道理入迷,随着对《资治通鉴》更加熟悉,一直想以此为题写篇心得。本文从两个方面来讲述,一是《资治通鉴》这本书里本身存在的选人用人之道,二是通过阅读《资治通鉴》同时结合其他国学经典思考怎样做领导与用人,最后当然就是谈谈2019年的愿望了。现提笔一试,望各位同道笑纳勿攻击哈。 一、《资治通鉴》告诉我们的选人、用人之道 1.司马光的人才观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第一卷就用了大量的篇幅讲选人、用人的故事。在智伯之亡后面有一段人才论,如果不能得到君子与圣人,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摘录如下(写得太经典了,无法删简): 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范文3380字

独自空忆成欢 提交于 2019-12-03 23:11:59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范文3380字: 作者:周思妍;最初拿到《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时,不免感到疑惑,明朝万历皇帝统治明王朝长达48年之久,为明王朝统治时间最久的皇帝,为什么偏偏要选择万历十五年这一极其普通的年份。读罢,终于明白作者的意图,万历十五年虽然是平平淡淡的一年,但是它却是以前发生的大事的症结,且是将来掀起波澜难以逾越的机缘。它是前后的连结,是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一年。 公元1587年,乃丁亥次年,表面上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内部已经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如同一平静的海面,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内部早已波涛汹涌,时机成熟,必将翻江倒海,引起巨大的浪潮。而我们的帝国早有这翻江倒海之势,江河日下必不可避免,日落西山定难以挽回,帝国已走上了路的尽头。 万历时代是一个矛盾的时代,皇帝是励精图治、兢兢业业或是耽于享乐、恣意放纵;首辅是努力调和、敬业为公或是独裁专制、控制王权;文官是清正廉洁、天下为公或是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将领或是追求现实、脚踏实地或是主张先进、富裕创造;通过道德才得以支撑的法律还在苟延残喘而儒家传统思想与先进思想正在做着你死我活的斗争。不论孰是孰非,终究无一得以好的结果。这是同时也是一个悲剧性的时代,万历逐渐走向堕落崇尚“无为”,不理朝政;张居正生前光荣无限,死后却被鞭尸抄家;申时行努力充当着“和事佬”不料最终却成了“受气包”;海瑞廉洁一世却凄凉的过完了自己的后半生

雍正王朝里康熙临终予四爷言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3 00:40:02
皇阿玛圣祖仁皇帝 临终前: 可是他根本就不是仁君之选 八阿哥胤祀处处学朕 可他处处学得不像 朕是以宽仁治国 他是以宽仁收买人心 朕对下面已经放纵过度 他却比朕则还要放纵 即便他的宽仁是真的 也只会把我大清江山彻底毁坏 十四阿哥这些年镇兵经武很见成效 用於治兵尚需谨慎得当 用於治国则必然坏事 朕圈禁了他十年 结果把你给牵连进去 有了这十年的教训 想他也会成熟起来 可以做好你的帮手了 雍正:明白】 康熙:朕把这千金重担交付於你 朕相信你一定可以刷新吏治 匡补朕的过失 朕不放心的是你常常过於急躁 待人有欠宽和 善待你的兄弟 善待你的臣民 不到万不得已 不要伤害他们 文章来源: 雍正王朝里康熙临终予四爷言

诸葛学堂语文小升初荣耀班笔记:魏晋南北朝诗歌及中国古代贵族门阀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2 23:36:01
魏晋南北朝诗歌及中国古代贵族门阀 一、中国古代贵族门阀 思考:贵族和门阀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 贵族:方伯、诸侯、卿相、大夫、士是贵族,是皇权承认的、官方承认的。 门阀世族:是一种社会阶层。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 别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 (二)贵族门阀是怎么来? 门阀世家,起源于两汉,成于魏晋,衰于两晋,但是绵延于整个帝国史。 有特殊地位的地主阶层、累世公卿、经学世家等豪强世族 思考:袁氏家里四代三公是什么意思? 答案:汝南袁氏的袁绍袁术兄弟,两人祖先四代中,竟有六人位居三公职位。 (司徒、司马、司空) 门阀政治的起因:九品中正制 ①家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 ②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现在的品德评语。 请问自晋代以后,以上哪项在评级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A.家世 B.行状 答案:A 九品中正制发明者:颍川陈氏 (三)贵族门阀什么样? 1.衣着:宽袍大袖、内着奇特内衣。 2.流行头饰:幅巾和笼冠。 幅巾:纶巾,不戴冠帽,只以一块帛巾束首。 笼冠:冠帻上加以笼巾,即成“笼冠”。 因以黑漆细纱制成,又称“漆纱笼冠”。 思考:诸葛亮手中所持的“羽扇”在古代也是贵族门阀士人常用的物品。以下哪项不属于这种羽扇的作用? A.表现主人的潇洒风度 B.驱散暑热或蚊虫 C.遇到难题缓解紧张情绪 D.表现主人的地位 答案:B 3.身份象征:麈(zhǔ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作文4000字

社会主义新天地 提交于 2019-12-02 20:10:14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作文4000字: 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距今已过去432年。在明朝276的历史中,这一年很平淡,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一书,有别于其他的历史叙述方式,相当于把历史剖开一个横截面,像纪录片穿越过去一样,把当时的一位皇帝和五位著名的大臣,以一种群像式的叙事手法缓缓展开,从中折射出16世纪中国社会的完整面貌。 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黑格尔。历史上奇葩的皇帝很多,在明朝尤其多,书中的所描述的万历皇帝,也算是一个。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生,嘉靖皇帝朱载垕第三个儿子,母亲原为裕王府一个丫鬟,出身卑微,自幼得不到父亲的宠爱。非常有意思的是,万历皇帝的老爸,以及他的儿子,即后来的明光宗朱常洛,都是少年因母缘故而缺乏父爱。 朱翊钧排行第三,按理是轮不到他坐天下的,但前面两个哥哥都早亡,因此,在1568年被立为太子。1572年老爸驾崩,留下了孤儿寡母的李氏和尚且九岁的万历皇帝,两人孤苦伶仃,没有依靠,很容易受到大臣们的欺负玩弄。前面有个活生生的案例,就是万历皇帝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明英宗朱祁镇,他八岁就当皇帝了,不过后来被大臣们怂恿去御驾亲征,当了俘虏,闹了个大笑话。 少主即位,无法掌控局面,需要选择得力可靠的人来辅助,这时就看出万历母亲李太后的远见卓识了。这个太后虽出身卑微,但情商智商皆为上乘

历史著作《万历十五年》的优秀读后感范文3200字

白昼怎懂夜的黑 提交于 2019-11-29 07:45:28
历史著作《万历十五年》的优秀读后感范文3200字:“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是《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先生就这本书提出的大历史观。先生出生于1918年,1936年考入南开大学机电工程系,抗战爆发后辍学参军,1940年中央军校毕业,加入驻印远征军,后赴美求学,获美国密歇根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以历史学家、中国明史专家、大历史观的倡导者著称。多彩的人生经历,使得先生能够以广博的学识,娴熟的文字功底,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给我们展示了大明王朝的兴衰画卷。先生高屋建瓴,宏观的评价了这个王朝的兴衰历程。 经历了唐朝的藩镇割据后,统治者似乎觉得应该遏制武官权利,提倡文官精神。万历皇帝当政时,大明王朝已经运行了一百年,整个朝代文官制度成熟,政治组织基本上为一元化。这个王朝在体制上实施中央集权,其精神支柱为道德,管理方法依靠文牍。为人君者的施政目标,是使人民丰年得以温饱,凶年免于死亡。政府的职能是选贤任能,提倡诚信与和谐。在这样的治国纲领下,明朝政府出现了很多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就今天看来,也是发人深思的。 以文官制度为例,到万历当政时,文官制度已经形成体制,对整个朝廷具有绝对的控制能力,以至于万历皇帝曾经有28年不上朝,而国家行政凭借惯性也照常运行。对明朝文官制度的分析,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首先是官员的发迹。文官踏入仕途,无一例外都是通过科考,在考取功名之前,都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