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工

交换机的基本概念和配置

北城以北 提交于 2019-12-06 08:54:15
一、Ethernet/802.3 LAN简介 802.3 Ethernet标准使用单播流量、广播流量和组播流量进行通信。双工设置和LAN分段可改善性能。冲突域、广播域、网络延时和LAN分段是LAN设计的关键考虑因素。 交换机转发方法将影响LAN性能和延时。网络流量内存缓冲允许交换机存储帧,这样交换机就可以提供转发、对称交换、非对称交换和多层交换功能 系统将以太网信号传送到连接在LAN 中的每一台主机,传送时使用一个特殊的规则集来确定哪台工作站可以访问网络。以太网所使用的规则集是基于IEEE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 (CSMA/CD)技术 交换LAN 网络中的通信以三种方式进行:单播、广播和组播 用于以太网通信的双工设置有两种:半双工和全双工 二、使用交换机转发帧 交换机使用下面的两种转发方法之一来进行网络端口间的数据交换:存储转发交换或直通交换。 三、交换机管理配置 作为一项安全功能,Cisco IOS软件将 EXEC(执行)会话分成以下访问级别 用户执行:只允许用户访问有限量的基本监视命令。用户执行模式是在从 CLI 登录到 Cisco 交换机后所进入的默认模式。用户执行模式由 > 提示符标识。 特权执行:允许用户访问所有设备命令,如用于配置和管理的命令,特权执行模式可采用口令加以保护,使得只有获得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设备。特权执行模式由 # 提示符标识 1、基本交换机配置 1

网络起源和网络中常见设备

ぐ巨炮叔叔 提交于 2019-12-05 20:15:42
之前的网络构成 通信系统的组成: 终端设备 电脑 PC 打印机 服务器 中间设备 交换机 路由器 防火墙 传输介质 网线 光纤 传输线缆 网线(双绞线)用于连接维护终端和设备的维护网口 网线(双绞线)也就是网线传输数据时使用的是电信号,光纤传输数据时使用的是光信号 单模光纤 多模光纤 光纤的选择方法: 根据现场勘测的走线线路长度确定光纤的长度。 根据设备使用的光模块的类型确定光纤的类型。 多模的光模块需要采用多模光纤。 单模的模块需要采用单模光纤。 根据设备上接口类型来确定光跳线的接头类型。 光纤与对端设备连接时,需保证光纤的两端的光连接器类型分别与其对应设备侧的接口类型一致。 什么是光模块 信号在光网络中传输时,必须进行光/电转换。光模块就是专门在光网络中完成光/电转换工作的部件 光模块的结构 常见的光模块 SFP(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 小型可插拔) QSFP+( Quad SFP+,四通道SFP+) 光模块术语解释 传输距离 光信号所能传输的最大距离,因为光纤本身对光信号有色散、衰减等副作用,所以不同类型的光源发出的光所能传输的距离不一样。 接口速率 光器件所能承载的无误码传输的最大电信号速率,以太网标准规定的有:125Mbit/s、1.25Gbit/s、10.3125Gbit/s、41.25Gbit/s。 封装类型 光模块的外观分类,比如

eNSP——交换机基础配置

时光总嘲笑我的痴心妄想 提交于 2019-12-05 14:36:17
原理: 交换机之间通过以太网电接口对接时需要协商一-些接口参数, 比如速率、双工模式等。交换机的全双工是指交换机在发送数据的同时也能够接收数据,两者同时进行。就如平时打电话一样,说话的同时也能够听到对方的声音。而半双工指在同-一时刻只能发送或接收数据,就像一条比较窄的路,只能先通过一边的车, 然后再通过另一边的车, 若两边一起通过的话就会撞车。如果交换机两端接口协商模式不- -致,会导致报文交互异常。接口速率指交换机接口每秒钟传输数据的多少,在交换机上可根据需要调整以太网接口速率。默认情况下,当以太网接口工作在非自协商模式时,它的速率为接口支持的最大速率 。 例子: 某公司刚成立,新组建网络,购置了3台交换机。其中S1和S2为接入层交换机,S3为汇聚层交换机。现在网络管理员需要对3台新交换机进行基本配置,保证交换机间的接口使用全双工模式,并根据需要配置接口速率。 拓扑图: 编址: 1.基本配置 根据表中相应的IP进行配置,并ping通 2.配置交换机双工模式 自协商:接口的双工模式是和对端接口协商得到的。但有时候需要全双工,但是自协商状态下协商的是半双工,这时我们执行auto duplex full命令使接口的可协商双工模式变为全双工模式 我们接下来关掉S1,2,3的自动协商功能,手工指定为全双工(s2,s3一样)(S3要设置两个接口) 接下来设置一下速率

以太网 ------ Auto-Negotiation(自动协商)

匿名 (未验证) 提交于 2019-12-03 00:43:02
说起自动协商(Auto-negotiation),我想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当你把你PC机器上的网卡通过一段双绞线连接到某个交换机的某个端口的时候,如果你的网卡和交换机都支持自动协商功能的话,一件有趣的事情就会发生了,网卡和交换机似乎能够互相告知对方自己可以工作的方式包括网速,双工状态。然后自动选择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最佳工作状态! 首先给大家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自动协商!它为解决什么问题而来! 众所 周知,早期的以太网工作在低速的10M,半双工状态,后来随着网络不断发展的,又出现了交换机--支持全双工,100M,1000M,甚至最新的万兆以太网。为了保护以前的投资,新的标准一般都向下兼容比如100M的系统能够支持就的10M,半双工。但是这样同时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如果没有某种机制能够让两台互联的以太网设备之间能够协商获得两者都能接受的最佳工作方式的话,你只能通过手工设置来保证通讯双方工作状态的一致性! 这对于有少量这种问题的网络也许是个小问题,但是对于存在大量这种问题的网络而言就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幸好,以太网的标准制定者推出了自动协商(Auto-Negotiation)这种机制,来解决这个问题。 说完这个自动协商机制用来解决什么问题,我们再讲讲自动协商机制是如何协商的.Auto-Negotiation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成一种主动地协商方式,具有这种功能的设备会主动与对方协商

数字通信双工技术

时光总嘲笑我的痴心妄想 提交于 2019-11-30 21:45:31
双工技术: 无线通信中解决信息上传下达问题的技术就是双工技术,就是在一条通道上如何进行收发双向沟通的问题。双工技术可以对收发的通道资源起到复用的作用,节约传送成本。 时分双工: 时分双工就是通信中在不同的时刻进行上下行数据传送的模式。发送的时候不接收,接收的时候不发送。这样上下行传送数据的时间不一样,但使用的频率可以使一样的。 频分双工: 频分双工就是上下行在不同频率上接收和发送数据。GSM、WCDMA、cdma2000等制式的双工技术都是频分双工技术。频分双工系统一建立通信就将分配到一对频率以分别支持上下行业务,特别适合于对称业务,如语音、交互式实时数据业务等。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a19960101/p/11641533.html

交换机 光口 速率不同 无法通信故障处理

◇◆丶佛笑我妖孽 提交于 2019-11-29 23:32:00
设备环境:华为S7706板载1G光口、华为s5700板载10G光口。分别使用10G光模块。 故障现象:光纤连接后,端口状态都为DOWN,无法通信。 故障分析:可能为速率、双工模式自动协商不一致导致。 进入S7706中查看该端口状态信息,双工模式为全双工,速率1G,协商模式为自动协商。 进入S5700中查看该端口状态信息,双工模式为全双工,速率10G,协商模式为自动协商。 故障锁定,两个端口速率不一致导端口无法UP。 对S5700进行设置,预计关闭自动协商,调整速率为1G,但是在设置时出现比较郁闷的情况,自动协商无法关闭,速率无法调整,查资料无数,均无效,不知道是不是由于系统版本老旧导致。 最后在一个技术咨询技术大拿,告知直接将两个10G光模块跟换为1G光模块就可以了。 将信将疑对光模块进行更换,果然立刻端口变为UP状态,全双工,速率1G。 事后想想也对,因为该模块最高支持速率为1G,插入10G的光口中,识别出来还是1G速率,算是在物理层面对该端口做了限制,让两端速率一致。 如果有朋友遇到此种现象,直接可以采用此种方式!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chling/p/11538506.html

CDMA系统概论

我是研究僧i 提交于 2019-11-28 02:11:37
CDMA是码分多址的英文缩写(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它是在数字技术的分支--扩频通信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而成熟的无线通信技术。 CDMA的特点: 1、覆盖范围大 2、网规简单 3、频率复用系数高 4、设计扩容简单 5、隐蔽性好 6、软切换技术 CDMA双工技术 对于移动通信而言,双向通信可以以频率分开(FDD 分频双工),也可以以时间分开(TDD 分时双工) FDD方式-上下行频率配对 TDD方式-上下行频率相同 需要成对频段 可用于任何频段 适合于上下行对称业务 适合于上下行非对称级对称业务 CDMA采用扩频的码分多址技术。GSM采用时分的多址技术。 我国CDMA系统频率使用规划   联通新时空CDMA占用的载频上行(825MHz-835MHz)下行(870MHz-880MHz)   载频计算:   上行:载频=0.030MHz*载频号(编号)+825.000MHz   下行:载频=0.030MHz*载频号(编号)+870.000MHz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Clanquire-C/p/11938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