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

哲学家—康德生平

不想你离开。 提交于 2020-03-20 09:44:56
伊曼努尔·康德 (Immanuel Kant)(1724—1804) 康德 (1724-1804):生于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贝格大学。从1746年起任家庭教师4年。1755年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在此期间康德作为教师和著作家,声望日隆。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18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关于自然神学和道德的原则的明确性研究》(1764)、《把负数概念引进于哲学中的尝试》(1763)、《上帝存在的论证的唯一可能的根源》(1763)。所著《视灵者的幻梦》(1766)检验了有关精神世界的全部观点。1770年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同年发表《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从1781年开始,9年内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广阔领域的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短期内带来了一场哲学思想上的革命。如《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1793年《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出版后被指控为滥用哲学,歪曲并蔑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于是政府要求康德不得在讲课和著述中再谈论宗教问题。但1797年国王死后,他又在最后一篇重要论文《学院之争》(1798)中重新论及这一问题。《从自然科学最高原理到物理学的过渡》本来可能成为康德哲学的重要补充,但此书未能完成

康德善良意志浅析

♀尐吖头ヾ 提交于 2020-01-07 20:03:20
康德善良意志浅析 善良意志是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引出了后文对于理性目的的论述和义务的概念,本文试图通过对《奠基》一书第一部分的解读,对这一概念进行一定的阐释。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康德道德哲学是从通俗的对善的理解一步步深入的,从本书的结构就可以看出,他想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中抽取出通俗的道德哲学,进一步建立道德的形而上学,最终通过对纯粹实践理性的批判探讨道德形而上学何以成为可能。虽然最终过渡到了对于纯粹理性的批判,但其出发点还是在于日常的道德理性知识,而善良意志的概念正是在这一部分中提出来的,以此来确立行为的道德准则,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个比较直观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概念。 康德在《奠基》一书第一章篇首就提出了「善良意志」的定义:「在世界之内,一般而言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一个善的意志之外,不可能设想任何东西能够被无限制地视为善的。」(4:393) 1 注意到,这里给出的只是一个笼统的定义,为了明确这一概念,康德首先将一些普通意义上被视为善的东西排除在外,这包括:1. 知性、机智、判断力等属于精神的才能的东西;2. 勇气、果断、坚韧等属于气质的属性;3. 权利、财富、荣誉等幸福的赠予。那些个体自身的积极的才能或属性若被不正确地应用,则恰恰可能是极为有害的;而那些被动的偶然所受的(上天的)赠予则可能使人大胆和傲慢,从理性的角度来看

两种因果律的区分及先验自由下的道德对象

微笑、不失礼 提交于 2020-01-07 18:52:33
两种因果律的区分及先验自由下的道德对象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区分了自然因果性和自由因果性,这种区分源于自然必然性和自由之间的矛盾,本文将重点围绕他是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进行展开;此外,在自由和理性的前提下,他颠覆性地基于道德法则建立了善与恶的概念,从而确立了纯粹实践理性的对象。以下将在对《实批》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就上述问题以及解决思路,以及善恶的概念进行简要分析。 我们看来自然必然性和自由之间会出现什么样的矛盾:邓晓芒先生将自然界中的因果规律译为 自然必然性 ,这种必然性意味着只要有某种原因,必然会产生某个结果,其强调的是一种非或然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正是自然科学之所以成立的基石。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似乎相信人是具有自由的,即人具备某种选择去做什么的权力;但矛盾在于,倘若我们的行动如同在知性世界中那样遵循着某种确定性的因果规律,因因相续,那么这种选择似乎就无从谈起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行动完全取决于这种因果关系,那么人的 自由 就被取消了:「因为,从必然性中所得出的结论是,任何时间、因而在一个时间点上采取的任何行动,都必然是以在先行的时间中发生过的事件为条件的。」「既然过去了的时间不再在我的控制之下」,「我在我行动的那个时间点上绝不是自由的」 1 (129)。换句话说,这样的假定之下一切事件就遵循着因果链条的延伸而发展,而人在其中丧失了开启新的因果链的能力。此外

康德善良意志浅析

感情迁移 提交于 2020-01-04 00:12:32
康德善良意志浅析 善良意志是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引出了后文对于理性目的的论述和义务的概念,本文试图通过对《奠基》一书第一部分的解读,对这一概念进行一定的阐释。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康德道德哲学是从通俗的对善的理解一步步深入的,从本书的结构就可以看出,他想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中抽取出通俗的道德哲学,进一步建立道德的形而上学,最终通过对纯粹实践理性的批判探讨道德形而上学何以成为可能。虽然最终过渡到了对于纯粹理性的批判,但其出发点还是在于日常的道德理性知识,而善良意志的概念正是在这一部分中提出来的,以此来确立行为的道德准则,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个比较直观的角度来理解这一概念。 康德在《奠基》一书第一章篇首就提出了「善良意志」的定义:「在世界之内,一般而言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一个善的意志之外,不可能设想任何东西能够被无限制地视为善的。」(4:393) 1 注意到,这里给出的只是一个笼统的定义,为了明确这一概念,康德首先将一些普通意义上被视为善的东西排除在外,这包括:1. 知性、机智、判断力等属于精神的才能的东西;2. 勇气、果断、坚韧等属于气质的属性;3. 权利、财富、荣誉等幸福的赠予。那些个体自身的积极的才能或属性若被不正确地应用,则恰恰可能是极为有害的;而那些被动的偶然所受的(上天的)赠予则可能使人大胆和傲慢,从理性的角度来看

两种因果律的区分及先验自由下的道德对象

牧云@^-^@ 提交于 2020-01-04 00:10:18
两种因果律的区分及先验自由下的道德对象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区分了自然因果性和自由因果性,这种区分源于自然必然性和自由之间的矛盾,本文将重点围绕他是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进行展开;此外,在自由和理性的前提下,他颠覆性地基于道德法则建立了善与恶的概念,从而确立了纯粹实践理性的对象。以下将在对《实批》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就上述问题以及解决思路,以及善恶的概念进行简要分析。 我们看来自然必然性和自由之间会出现什么样的矛盾:邓晓芒先生将自然界中的因果规律译为 自然必然性 ,这种必然性意味着只要有某种原因,必然会产生某个结果,其强调的是一种非或然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正是自然科学之所以成立的基石。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似乎相信人是具有自由的,即人具备某种选择去做什么的权力;但矛盾在于,倘若我们的行动如同在知性世界中那样遵循着某种确定性的因果规律,因因相续,那么这种选择似乎就无从谈起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的行动完全取决于这种因果关系,那么人的 自由 就被取消了:「因为,从必然性中所得出的结论是,任何时间、因而在一个时间点上采取的任何行动,都必然是以在先行的时间中发生过的事件为条件的。」「既然过去了的时间不再在我的控制之下」,「我在我行动的那个时间点上绝不是自由的」 1 (129)。换句话说,这样的假定之下一切事件就遵循着因果链条的延伸而发展,而人在其中丧失了开启新的因果链的能力。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