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意义

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

心不动则不痛 提交于 2020-04-06 05:28:2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者殆 这句话从小就知道。里面的道理也可能还记得,但真正做到是什么样子呢? 学而不思则罔,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会由于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表面上你好像在看书学习,但你只像看电影一样把书在脑海里过一遍,结果也像看电影一样。看完之后留下的不多。 假设问你这本书讲了什么,那肯定就感觉茫然无知了。 看书的目的是要把书中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然后能用起来,不然就是在浪费时间。 把知识变成自己的,那肯定须要有自己的思考。不然知识永远是别人的。你只能过过眼瘾。思考之后才决定是否在内心接受某个知识,不然,你最多算对这个知识认可,而不是接受。认可和接受是有差别的。认但是站在作者的立场来看那个知识点的得出是否正确。接受指那个知识点是否具有通用性,是否也适合自己。 思而不学则殆,指的是一味空想而不去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年轻人特别崇拜杨绛先生,于是高中毕业的时候便给杨绛先生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自己的敬仰之情并倾诉了他的人生困惑,杨绛先生给他回信了。淡黄色的竖排红格信纸,毛笔字。 除了寒暄和一些鼓舞晚辈的话语之外。杨绛先生在信里事实上仅仅写了一句话。陈恳而不客气:“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读书少,意味着各种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缺失,easy受个人局限的限制。 思考多

个人管理 - 如何阅读一本书

☆樱花仙子☆ 提交于 2020-03-22 12:33:30
本文更新版本已挪至 http://www.zhoujingen.cn/blog/516.html -----------------------------------   现在的知识更新很快,对于接触新的知识时,我一般习惯去网上找一些书籍,先系统性的学习和了解相关知识后再去针对性的学习,我们只有 长期 保持 有选择性 阅读的习惯,才能更 系统和有深度 的学习。和大家一样,我有时看书也会出现一些问题,看到一半后发现前面的都不知道在看什么;看完一本书后,过了没多久发现忘记那本书感觉有用,但讲的具体是什么却忘记了,于是我就去找了一些如何读书的文章看看。   上次给项目组分享《 个人管理 - 认识无压工作GTD 》和《 个人管理 - 学习=知识+实践+思考+心态 》时,大家也都谈到读书是一种学习方法,但是又发现不知道如何读书。当时答应后续给大家讲一下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读者,所以本篇我从读书的四个层次来讲一下如何读书。   对于读书,我有一些基本的观点: 藏书不等于拥有书 上图是我电脑里书籍目录的TreeMap,相信大家和我一样,也有很多电子书,但是这只是书的堆积,不代表真正拥有这些书,我们只有开始读它,它才真正的开始属于你。 读一本好书,可以收获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新的视角 人的思想不可能只来自一本书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书,我们需要从大量书籍中挑选出我们认为的好的书籍来读

BOOK01:《过目不忘的读书法》

走远了吗. 提交于 2020-02-09 14:35:06
BOOK01:《过目不忘的读书法》 01 区分“信息”和“知识” 一年之后过时的是“信息”,十年也不过时的是“知识”,从网络、电视、杂志等途径获得的内容大部分是“信息”,而系统的书本上得到的是“知识”。 “信息”(information),只是碎片化的知识,它需要经过收集、分析、整理、理解、记忆、系统化和完善之后才能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和人生产生帮助,形成“知识”(intelligence)。 02 一周输出3次来强化记忆 很多大脑的科学研究证明,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就是“将最初输入的知识在7~10天内输出3~4次”,当信息被重复3~4次的话,大脑就会给这部分信息贴上“重要”的标签,然后这部分信息会被转移到大脑记忆的金库-颞叶部位。信息一旦到达颞叶部位,就会变成难以忘却的记忆,被长期保存。 03 输出的四种方法 一边读书一边做笔记,用笔在重要的内容下划线 给别人讲解书中的内容,向别人推荐你读过的书 将读书时的感受,发现和名言名句写到微博或朋友圈与人分享 在简书、知乎等自媒体种写书评或摘要 04 出门前做的决定,一天读一本书 上班族往返通勤时间一般在2小时左右,2小时读完一本书比较费劲,但2~3天的4~6个小时,完全足够读完一本书; 地铁种玩手机时最大的时间浪费,把碎片时间留给读书,包里放一本书,告诉自己今天一定要读完,当有了这个目标后,身体就会又紧迫感,促进去甲肾上激素的分泌

好好学习-读后感

╄→尐↘猪︶ㄣ 提交于 2020-02-05 02:19:34
这本书,算是这几本书看下来,干货满满的一本了,尤其是最后一章的临界知识和第二章的学习心态,完全改变了我的认知. 收获一: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我们平时会浏览到大量的信息,但其实这些都是垃圾信息,我们还误以为自己是在学习,感动了自己. 我们也看过很多道理,以为自己看过之后就懂了,其实并没有真正改变自己的行为. 只有那些改变了我们行为,改变了我们认知的信息才算是知识. 收获二:一个概念:临界知识: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 临界知识其实就是底层规律,俗话说的好,万变不离其宗,很多东西都是在底层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千变万化. 二八定律告诉我们: 20%的知识决定80%的结果, 你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结构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学习上, 通过掌握临界知识做到游刃有余。 平时学习也是,多掌握原理和概念性的东西,别光追求那些花里五哨的东西. 收获三:努力的误区 我们一直把时间花在想办法提升“技术效率”上, 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认知效率”。 技术效率: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不断掌握应对具体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 那就是在努力提升技术效率。 在这种模式下, 我们遇到每个新问题都要学习新知识。 认知效率: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本质, 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 能够让我们认清楚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 那我们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 在这种模式下,很多看似全新的问题

怎么读好一本书

孤街浪徒 提交于 2020-02-04 23:34:36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我们读这本书的目的,其实无非两种目的: 想通过这本书解答我们的一些问题或者困惑,其实带着这种目的读书效率最高 通过别人介绍、推挤,或者被这本书的某种东西(作者、噱头等等)吸引,总之我们也不了解书里讲的是啥,有一种求知欲,也可以说是猎奇的因素在里面。 反正不管哪一种目的,“复盘”(上学的时候我也叫“过电影”)这种方法都能让我们更有效的获取这本书里的精华,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复盘,因为我们多数时候读完一本书,不过两天就会忘记大半,过电影能让我们迅速有效地捡起书里有用的信息。 初次复盘 厚读一本书 如果你是带着第一种目的读书,那么你可以迅速过一下你之前的问题是否得到了答案,如果有了答案,那么你的读书效用基本完成了60%,然后过一下书里还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你之前没有关注到的,尽量细一些。 如果你是第二种目的读书,你可以过一下,这本书每章讲了那些重要内容,这些内容有没有什么价值,也是尽量细致一些 如果复盘过程中有好多东西不记得了,那么可以尽快再去温习一下,此时刚刚读完,很容易就能重新寻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再次复盘 薄读这本书 过一下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观点是什么,是否值得推敲,你认同吗?这本书的内容、思想、观点对自己的工作或者生活有没有什么指导意义。 这么两轮下来,这本书的重点和精髓基本了然于胸 有人可能会说了,哪有时间去复盘呀,第一我们的大脑活动迅速,思想往往一泻千里

自考总结——学习方法(一)

我们两清 提交于 2020-01-22 21:45:45
自考总结——学习方法(一)  上文我已经对自考中使用“三遍读书法”、“快速阅读法”、“思维导图等方法可能”遇到的常见问题进行了概述,但是呢,我担心一些人可能对我所说方法可能不太认识,甚至有些人以前连听都没听说过,那么现在,我就给大家来详细的概述一下何为:“三遍读书法、“快速阅读法””、“思维导图”、进行一个我个人理解对它的理解,当然,网上也有对他们的详细介绍,我这里只是把它有严谨性,自我改变加理解所写,有些雷同请勿介意。  好了,言归正传,来听我下我所理解下的。   三遍阅读法  三遍阅读法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茅盾所说,这种方法是他在总结他自己读书经验时所说,茅盾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要细细地一段一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它的炼字炼句。”,  他的这段话就很好的概括出来“三遍读书法”的精华所在,如:读书第一遍,就应该像茅盾先生所说,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一样去看书。那这是为什么呢?这还要我们联系当今社会现状所说,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不能像以前那样刚开始就一字一酌地去读书,因为这样效率很慢,收获有可能也是微乎其微,见效不大,不像当代社会,这是一个追求高效率的社会,什么也追求一个“快”字,所以

思维导图 基础篇(14)阅读书籍

早过忘川 提交于 2020-01-21 00:22:32
系列文章解读&说明: 本系列文章主要内容是 思维导图 基础课,旨在帮助更多 热爱学习的伙伴 更具体的了解思维导图,同时也会让 更多的伙伴从 思维导图 认知 误区中走出。 1 认知读书 1.1 为什么 要 多读书? 人活着 不是为了金钱、权利、终其一生,回首往事,来时去时皆是一无所有,多的不过是一份 体验 。读书就是增加体验的过程,这份体验如果 只有自己 是 苍白 的,只有多一些 先贤 的 智慧 、多一些 优秀、成功 人士的 体验 ,生命体验才会 灿烂 。这些体验浓缩成一本本书籍,这便是读书的意义。 读书是 “学”和“思”的结合,是完善自己知识结构,填补大脑空白的必要途径;养成读书的习惯 能 提高理解能力 ,提 升文化底蕴、开阔视野 ,让我们看问题的角度 愈加广阔(提升 多维度/高度思考 )。 1.2 读书三种境界 清代学者王国维有一个著名的做学问“三境界说”: 第一境界: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有执着的追求,明确目标和方向; 第二境界: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经历艰辛,人瘦带宽亦不后悔; 第三境界:持,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专注,反复追寻、研究,直至豁然开朗; 1.3 读书三种类型 积累性阅读:由专到博,不只盯着 自己 的 专业书籍,拓展视野,继而提升自己的认知维度,从多角度看问题。 目的性阅读:明确目标,确认是获取信息

学习运筹学有感

二次信任 提交于 2020-01-17 00:40:27
运筹学的思想在古代就已经产生了。敌我双方交战,要克敌制胜就要在了解双方情况的基础上,做出最优的对付敌人的方法,这就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说法。这本书名也源于此。 经过三天的学习一本书终于被看完了,感受不太好描述。目前处在探索的状态。我们用到了三遍读书法,现在是第一遍,我们都是问题却好像啥问题都没有,因为没有精读也没有应用于做题中所以现在还处于懵懂的状态,但是第一遍必不可少,再多读几本书一定会体会到三遍读书法的好处。 三遍读书法: 第一遍:鸟瞰式。需要快速阅读,一口气把它读完,以获得对全书完整的印象,居高临下,看清全貌,从整体上把握这本书的内容。对书中难点留下记号,以便以后解决。 第二遍:精读式。要逐字逐句,逐段逐章研读,弄懂字面意义,深入理解内容、写法。挖掘作品的深层含义,从各个角度思考、品味作品的意义。 第三遍:消化式。经过精读,品味到了作品的佳处,但这仍是作者的东西。要把它化为自身的“血肉”还需要读第三遍,以吸收消化其精华。这时要着重考虑:书中的内容能否为自己所用,可从哪个角度用。在运用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我们用到了三遍读书法,现在是第一遍,我们都是问题却好像啥问题都没有,因为没有精读也没有应用于做题中所以现在还处于懵懂的状态,但是第一遍必不可少,再多读几本书一定会体会到三遍读书法的好处。 番茄工作法: 使用番茄工作法,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

你是想读书,还是想读完书?

我怕爱的太早我们不能终老 提交于 2019-12-18 01:08:02
你是想读书,还是想读完书? 转自:http://news.cnblogs.com/n/174885/ 以前,读书前会很想读一本书,但实际读书时,经常是“想读完书”,而不是“想读书”。这种想法经常会让我的生活变得很痛苦,当你做一件事想着快点做完时,你的心思其实已经不在这件事上了。   这个问题在我大学时困扰了我很久。我没有意识到这本身其实是一个价值观问题,以至于我常在一些时间管理的书中寻找答案。那些书都只能让你更高效地“做完事”,却不能让你在做的过程中更投入一分。   直到后来离开学校,了解了一小部分禅宗思想,我开始豁然开朗。禅宗讲求摒除心中的杂质,全部精神专注于当下,摒弃过去摒弃未来,任何的多余的念头都可能使你正在做的事情不纯粹。禅宗上,这叫“正念”,我非常非常欣赏。   想想看,你去旅行,那你是为了旅行和生活本身呢,还是为了旅行回来能增加一点谈资、写一篇游记呢?答案是显然的。   人生也是一样,如果你一心只等着功成名就家财万贯衣食无忧的那一天,就好像你旅游时只等着回去写游记和炫耀一样,旅行本身就失去了意义。   生活就像这样的旅行,我们今天读的每一本书,写的每一个字,迈的每一个步,做的每一件事,就是这趟旅行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能专注于它本身并享受这种过程,那整个生活就会变成急不可耐的煎熬。   回到读书上来,现在我觉得对书的“量”的追求是完全无意义的。如果我在读一本书时专注于其中

《读书的力量》读后感作文4000字

末鹿安然 提交于 2019-12-01 12:06:18
《读书的力量》读后感作文4000字: 《阅读的力量》是一本由[日]斋藤孝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40。 《阅读的力量》是网上评价非常高的一部著作,后来被拍成电影。一度成为热搜,很多人都发表读后感。以下是幽品书屋小小书童精心整理的部分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阅读有用,必须读书 作为一名日本明治大学的教授,斋藤孝似乎并不满足“授人以鱼”,更加乐于“授人以渔”。 曾经以“阅读能力强”的给世界他国留下印象的日本,如今,“阅读”也已经成为一种式微的活动,斋藤孝教授不仅仅致力于教授学生,更致力于推进日本国民掌握阅读的能力,并且重建这一日本软实力资本。 其实,对于我们中国来说,也是一样的。斋藤孝教授的方法论同样可以通用于我们的读者。 如果简单的概括这本关于阅读学的书的话,书里只是讲了两个问题,前者就是“读书到底有什么用”,后者是“如何习得这项有用的技能”。 阿兰·德·波顿并非实用派的作家,从哲学和文学的意义上来讲,笔者当然更喜欢这一具有美学意义的回答,但是事实上,读书的确就像斋藤孝教授告诉我们的——读书的确有用。 读书架构了你的人格,塑造了你的人格,读书培养你的学习能力,读书还可锻炼交际能力,甚至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项公文的处理,每一项新技能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读书怎么可能没用呢? 当然,在眼下这个浮躁的氛围里,读书当然不可能为你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