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jt

时间转换

泄露秘密 提交于 2019-12-03 13:25:27
1 #include<stdio.h> 2 3 int main(void) 4 { 5 int bjt; 6 7 scanf_s("%d", &bjt); 8 9 int bjt_hour = bjt / 100; 10 int bjt_minute = bjt % 100; 11 12 int utc_hour = bjt_hour - 8; 13 if (utc_hour < 0) 14 { 15 utc_hour = utc_hour + 24; 16 } 17 18 if (utc_hour > 0) 19 { 20 printf("%d%02d", utc_hour, bjt_minute); 21 } 22 else 23 { 24 printf("%d", bjt_minute); 25 } 26 27 return 0; 28 } 来源: https://www.cnblogs.com/2018jason/p/11796857.html

初级模拟电路:3-1 BJT概述

扶醉桌前 提交于 2019-11-26 22:20:03
回到目录 1. 名称由来 BJT的全称是 双极性结型晶体管 (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国内俗称三极管。其实,在英语中, 三极管 (triode)特指以前的真空电子管形式的三极管,而不是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半导体三极管。“tri-”的意思是“三”,“ode”的意思是“极”,当年的电子管一般都封装在一个圆柱形的真空玻璃管中,所以中文翻译在后面加了个“管”。 早在二战以前,电子技术和电子元器件的应用就已经很发达了,在1930年代,全球电子管的年产量就已经达到1亿支以上。在那个没有集成电路的年代,更复杂的电子元器件诸如四极管、五级管等的应用也很普遍。“二极管”、“三极管”等名称更是早已深入人心。 而我们现在普遍应用的固态半导体结构的三极管,是1947年发明出来的,标准学名是: 双极性结型晶体管 (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简称“BJT”。由于最初其功能与管脚跟以前的三极管差不多,所以国内业界沿用了“三级管”这个俗称。但是BJT比以前电子管结构的三极管,实在优秀太多了:体积小巧、结构简单、无需预加热、功耗损失小、故障率极低。更为逆天的是,后来人们发现,BJT可以做得很微小,然后可以将成百上千的微型BJT组成的电路集成安放在一小块硬币大小的基片上,并将其称为: 集成电路 (integrated circuit,简称:IC、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