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朱季谦
若问我以后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我想,是带着喜欢的人去涠洲岛。
去岛上看黄昏,看大海。
再租一辆小电驴,在傍晚时分,沿着岛上的道路慢慢开去。
一边是岛,一边是海。
再远处,是缓缓而归的船只。
涠洲岛,位于中国的南方,在北海市境内,与十里银滩隔海相望,是一座由火山喷发而堆凝成的岛屿。
岛上常住居民有2000多户,百分之八十是客家人。在一百多年以前,他们的祖先因避战乱,不顾艰险和官府之禁,乘船来岛上定居,像《桃花源记》所云:“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岛上最早的一批居民,并非一百多年前那批逃难之人,而应追溯到晋代,甚至更早——晋代刘欣期所著的《交州记》里提到这样一句话:“去合浦八十余里有涠洲,周回百里。岛上有石室,其里一石如鼓形。见榴杖倚著石壁,采珠人常祭之。”
合浦,即古时秦朝始皇帝设置的郡县,现为北海市下的一个县城,自古以珍珠闻名,有“合浦珠还”一词为证。刘欣期在《交州记》里提到的采珠人,指的便是古时以采珠为生的海民,当年那些流传到各地的宝贵珍珠,正是他们从深海里所摘。
他们的祖先将足迹印上附近的岛屿,终于在一个平凡的日子里,登上了涠洲岛。
采珠人在岛上发现了带着神秘色彩的海蚀洞。他们深信岛上住着一位海神,于是便在石洞里设立了祭台。之后每次采珠途径此处,都会登岛祭祀,祈求海神保佑他们,能安全在深海里摘采到更多值钱的珍珠,好维持一家几口的生计。
在刘欣期写下《交州记》的一千多年后,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途径此处,在海上遥望人迹罕至的涠洲岛时,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诗:“日射涠洲郭,风斜别岛洋。”如今,岛上已有一处景点名为“汤公台”,巨大的汤显祖雕塑闲坐台上,右手持书,面朝大海。数百年前他所留下来的诗句,将一直被岛上的居民所铭记。
时光流转到清代同治六年,当时法国神父带领1000多名因宗族械斗而流离失所的广东客家人上岛定居,落脚于今盛塘和城仔村,后来各地上岛的客家人陆续增多。他们当中有三分之一是罗马天主教徒,为解决宗教活动场所,法籍神父用了十年的时间,在教徒聚集地最多的盛塘村建造了一座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的教堂,为“晚清四大天主教堂”之一。
如今在涠洲岛盛塘村内,这座取材于珊瑚石的老教堂仍矗立在苍穹之下,它掩映在一片绿影婆娑的芭蕉林之中,上面落满了历史的尘埃。
教堂里有一座钟楼,里面有一块石造螺旋梯,沿着螺旋梯盘旋而上,可直达二楼——楼上挂着一口铸于1889年的白银合金大钟。
据说当年钟声可传遍整座涠洲岛......
它曾狠狠地敲醒这片被封闭的海土,划破了一个混乱的时代,里面参杂着无奈,痛苦,挣扎......它来自于远洋,后又归复于大海。即使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大钟已老,我们也不该忘记那段来自于大海远处的钟声。
这座教堂位于涠洲岛东边,再往东走个七八百米,便可以到达海岸,那里有一片美丽的沙滩,适宜跟喜欢的人坐在沙滩上看日出。
我想,那里最美的景色——是当黎明来临,第一缕阳光落在爱人带笑的脸上。
一起坐在沙滩上,依偎着看远处的日出,不用说话,就已经很美好。
离开天主大教堂,往南走,可以到达临近海岛尽头的五彩滩。
五彩滩在一块巨大的海蚀崖前面,滩上铺着一层接一层的火山岩,宛若陶瓷上镌刻的纹路。若是到了退潮,滩上会残留一些坑坑洼洼的水窝,在蓝天白云的倒映下,显得格外迷人而精致。
似乎每一个水窝里,都藏着一片晴朗的天空。
你站在远处往下看,便会看见无数片天空。
从五彩滩往西边过去,在岛屿的尽头处,有一块岩壁,壁上浮现着一层又一层的纹理。无数的小水珠从岩壁上溢出来,然后宛若珠帘一般掉落,加上岩壁呈丹红色,故有滴水丹屏之称。在滴水丹屏前边是一块细腻的沙滩,据说此滩正是看日落的绝佳之处。
滴水丹屏附近还有另外一处景点,是为鳄鱼山景区。景区内有灯塔,火山口遗址、珊瑚沉积岩等景象。那里汇集了涠洲岛独特的火山地质面貌。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值得一览的景点。你可以爬上最高的地方看海,也可以赤脚行走在海岸边。
传闻在涠洲岛附近,近些年来常常有鲸鱼出没,若有缘,兴许还能够在海面上看到它们巨大的身影。
若有机会,不妨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带上喜欢的人,去岛上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