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图像处理

旧时模样 提交于 2021-02-03 11:02:21

2021年第一篇文章

基本概念

遥感(Remote Sensing):遥远的感知,是一种远距离不直接接触物体而获取其信息的探测技术,主要是以电磁波为媒介,包括从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的范围。

DN值(Digital Number ):遥感影像像元亮度值,记录地物的灰度值。

地表反射率(Surface Albedo):地面反射辐射量与入射辐射量之比,表征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能力。反射率越大,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越少;反射率越小,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越多。

表观反射率(Apparent Reflectance):指大气层顶的反射率,辐射定标的结果之一,大气层顶表观反射率,简称表观反射率,又称视反射率。

亮度温度(Brightness Temperature):是指和被测物体具有相同辐射强度的黑体所具有的温度,简称亮温。

地理编码(Geo-coding):把图像矫正到一种统一标准的坐标系。

地理参照(Geo-referencing):又叫图像纠正(Rectification),借助一组控制点,对一幅图像进行地理坐标的校正。

图像配准(Registration):同一区域里一幅图像(基准图像)对另一幅图像校准,以使两幅图像中的同名像素配准。

图像存储方式

一般,传感器获取的遥感图像,包括通用型的二进制数据和一个说明性的头文件。

二进制数据形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BIL,BSQ,BIP。
(1)BIL

BIL格式是按波段的顺序存储各波段的行,假设影像有n个波段,存储完n个第一行之后,再按同样方法存储所有第二行。
(2)BSQ

BSQ具有很好的处理空间能力,是最简单的一种格式。存储方式是一个波段、一个波段按顺序的存储。

(3)BIP

先按照波段顺序排列首行里第一个像元,再将该行其他像元也按波段顺序排列,接着重复排列其他各行。

遥感图像处理

遥感图像处理是对遥感图像进行辐射校正和几何纠正、图像整饰、投影变换、镶嵌、特征提取、分类以及各种专题处理等一系列操作,以求达到预期目的的技术。

遥感图像处理可分为两类:一是利用光学、照相和电子学的方法对遥感模拟图像(照片、底片)进行处理,简称为光学处理;二是利用计算机对遥感数字图像进行一系列操作,从而获得某种预期结果的技术,称为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遥感图像处理的必要性

在卫星遥感成像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大气、地形、传感器本身等因素,传感器很难准确地记录地物信息,获取的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差,这些误差会大大降低图像质量并影响数据分析的精确程度,因此,需要对获取到的遥感图像进行处理操作。

遥感图像处理流程

遥感图像处理主要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图像融合、图像镶嵌、图像裁剪等。

一般流程顺序: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几何校正-->正射校正-->图像融合-->图像镶嵌-->图像裁剪-->其他。

辐射校正(Radiometric correction)

定义: 一切与辐射相关的误差的校正。

目的:消除干扰,得到真实反射率的数据。 干扰主要有:传感器本身、大气、太阳高度角、地形等。

包括: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地形对辐射的影响。

辐射定标(Radiometric calibration)

定义:将传感器记录的电压或DN值转换成大气外层表面反射率(或称为辐射亮度值)。

目的:消除传感器本身的误差,确定传感器入口的准确辐射值。建立遥感传感器的数字量化输出值DN与其所对应的视场中辐射亮度值之间的定量关系

处理:实验室定标、星上定标、场地定标。

辐射定标也分为:绝对定标和相对定标。

绝对定标:通过各种标准辐射源,建立辐射亮度值与DN值间的定量关系。对于一般的线性传感器,定标通过一个线性关系式完成数字量化与辐射亮度值的转换:L=Gain*DN+Offset。

相对定标:指的是确定场景中各像元之前、各探测器之间、各波谱之间以及不同时间测得的辐射亮度的相对值。

大气校正(Atmospheric correction)

定义:将辐射亮度或者表观反射率转换为地表实际反射率。

目的:消除电磁波传播过程中大气的影响,包括大气散射、吸收、反射引起的误差。

基本原理:首先估计大气对地表热辐射的影响,然后把这部分大气影响从卫星传感器所观测到的热辐射总量中减去,从而得到地表热辐射强度,再把这热辐射强度转化为相应的地表温度。

处理:主要有统计模型和物理模型。统计型是基于陆地表面变量和遥感数据的相关关系,优点在于容易建立并且可以有效地概括从局部区域获取的数据,例如经验线性定标法,内部平场域法等。物理模型遵循遥感系统的物理规律,建立因果关系。

按照校正后的结果也可以分为2种:绝对大气校正和相对大气校正,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考虑实际地物的反射率。

绝对大气校正是将遥感图像的DN值转换为地表反射率、地表辐射率、地表温度等。方法有:6S模型、MORTRAN模型 、LOWTRAN模型、ATCOR模型、基于简化辐射传输模型的黑暗像元法等。ENVI中提供的Flaash大气校正,是使用 MODTRAN 4+ 辐射传输模型的代码,基于像素级的校正,校正由于漫反射引起的连带效应,包含卷云和不透明云层的分类图,可调整由于人为抑止而导致的波谱平滑。

相对大气校正:校正后得到的图像,相同的DN值表示相同的地物反射率,其结果不考虑地物的实际反射率。方法有:基于统计的不变目标法、直方图匹配法等。

几何校正(Geometric correction)

定义:指遥感成像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原始图像上地物的几何位置、形状、大小、尺寸、方位等特征与其对应的地面地物的特征往往是不一致的,这种不一致就是几何变形,也称几何畸变。

目的:消除或改正遥感影像几何误差的过程。

引起图像几何变形一般分为两大类:系统性和非系统性。系统性一般有传感器本身引起的,有规律可循和可预测性,可以用传感器模型来校正;非系统性几何变形是不规律的,它可以是传感器平台本身的高度、姿态等不稳定,也可以是地球曲率及空气折射的变化以及地形的变化等。

包括:几何粗校正和几何精校正。

几何粗校正:针对引起畸变原因而进行的校正。

几何精校正:利用控制点进行的几何校正,它是用一种数学模型来近似描述遥感图像的几何畸变过程,并利用畸变的遥感图像与标准地图之间的一些对应点(即控制点数据对)求得这个几何畸变模型,然后利用此模型进行几何畸变的校正,这种校正不考虑引起畸变的原因。

一般下载的遥感数据多为L1A级数据,属于系统几何校正数据,经过了辐射校正和系统级几何校正处理。

几何校正分为不同级别,一般所说的几何校正是指消除因大气传输、传感器本身、地球曲率等因素造成的几何畸变,主要纠正或者赋予影像平面坐标。除此之外,几何校正还包括正射校正,是最高级别的几何校正,属于几何校正中的精校正。

正射校正(Orthorectification)

定义:通过在像片上选取一些地面控制点,并利用原来已经获取的该像片范围内的地形高程模型(DEM)数据,对影像同时进行倾斜改正和投影差改正,将影像重采样成正射影像。

目的:消除地形的影响或是相机方位引起的变形等,生成平面正射影像的处理过程。

方法:共线方程模型、基于仿射变换的严格几何模型、改进型多项式模型以及有理函数模型等。

图像融合(Image fusion)

定义:一个对多遥感器的图像数据和其他信息的处理过程,它着重于把那些在空间或时间上冗余或互补的多源数据,按一定的规则(或算法)进行运算处理,获得比任何单一数据更精确、更丰富的信息,生成一幅具有新的空间、波谱、时间特征的合成图像。

目的:提高分辨率、增强目标特征、提高分类精度、动态监测、信息互补。

分类:基于像元、基于特征、基于决策层等。

方法:彩色空间变换融合、高通滤波融合、主成分变换融合、小波图像融合等。

图像镶嵌(Image Mosaic)

定义:将两幅或多幅影像拼在一起,构成一幅整体影像的技术过程。

目的:集成不同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数据所传达的信息,以提供摄影分析、特征提取、建模和分类。

图像裁剪(Subset Image)

目的:将大范围的影像裁剪到研究区大小。

总结

所有物体都具有辐射或反射电磁波的特性,区别在于不同物体会对波谱产生不同的响应。遥感技术是将这些折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作为目标信息,通过探测仪器将获得的目标信息进行相关分析、处理。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探测技术,最终记载分析处理的电磁波特性供人们识别该地物或周围存在环境。遥感技术发展至今,己经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探、军事导航、气象监测、航空航天等众多领域。近几十年来,全球已经成功发射了数十颗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卫星遥感呈现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和多平台、多传感器、多角度的发展趋势,遥感影像已经从公里级分辨率提高到亚米级甚至厘米级分辨率,卫星影像处理技术也日益成熟,未来如何批量、快速地处理、存储、组织海量的卫星遥感数据,并且将这些海量的卫星遥感数据有效地利用起来、挖掘其隐藏的信息将是遥感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

 

注:文中很多专业术语概念、定义、解释均来源于网络或论文,因涉及内容较多,未能进行引用说明。如有侵权,请告知删改!

 

易学教程内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或用户发布的内容,如有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欢迎反馈
该文章没有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点击提问,说说你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一起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