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本二战战败的历史真相

♀尐吖头ヾ 提交于 2020-11-13 02:58:25
作者:王鼎杰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5068116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美国大萧条,日本大孤立

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迅速波及全球,形成了震荡一时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45f4031e6bedebc98330f9d82d40213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58" data-rawheight="1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45f4031e6bedebc98330f9d82d40213b_r.jpg">

左图为大萧条中纽约街头排队领取救济食品的人群,右图为同时期大阪街头挤兑现钞的人群

对日本而言,这一轮经济危机可以说是一则以惧一则以喜。

惧的是,从国际经济角度,日本经济深受冲击,损失惨重。喜的是,从国际政治角度,美国暂时无力远顾,欧洲各国也阵脚大乱,苏联则忙着内部整顿。这就为日本提供了对外扩张的天赐良机。

通过九一八事变,日本一举控制了中国的东三省,重新在东亚大陆上站稳了脚跟。

<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62aa6b4f9d9bc36f34c6759473507158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56" data-rawheight="24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62aa6b4f9d9bc36f34c6759473507158_r.jpg">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先后进入奉天与沈阳

但是,东北并不能提供当时日本急缺的石油、橡胶、钢铁和先进机床。反而激化了日本与苏、英、美三国的矛盾。为了打开外交局面,日本开始强化与德国、意大利的联盟关系。

1933年3月27日,日本退出国际联盟。七个月后,德国也退出国联。1936年10月,德国与意大利结成“柏林-罗马”轴心。11月25日,德国与日本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11月,意大利也参加了《反共产国际协定》。12月,意大利退出国联。这就初步形成了轴心国阵营的基本格局。

<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44b74ececa019ca82cb795c871334c2b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63" data-rawheight="55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44b74ececa019ca82cb795c871334c2b_r.jpg"> 《日德反共产国际协定》日文原件签字页

可是,德、意、日三国相距过远,在英美控制海洋,苏联横断欧亚大陆中央位置的情况下,这三个国家既无论通过海上联通,也无法利用陆路互通有无。一旦开打,就会陷入各自为战、多线作战的状态。

七七事变后,日本又陷入中国战场难以自拔,国力日受损耗,外交选择面却越来越窄。

<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1c46039b7948e888fd200ae7f74dbe6e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52" data-rawheight="4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1c46039b7948e888fd200ae7f74dbe6e_r.jpg">

这个时候,如果日本不能拿出大力度的外交变招,就无法消化侵略果实,甚至将面临全面清算的结局。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日本外相松冈洋右打出了联苏制美的奇招。

险些改写历史的日苏同盟

1939年8月,德苏的戏剧性结盟,震惊世界。这可以说是希特勒所有外交行动中最具戏剧性,也最具威力的一招棋。这招棋让全球政治阵营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巨变,彻底改变了欧亚大陆的战略版图。

<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c0864b3699ba0ab121764cb167aa3b18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56" data-rawheight="3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56"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c0864b3699ba0ab121764cb167aa3b18_r.jpg"> 在斯大林的见证下,苏德两国外长签署《苏德友好互不侵犯条约》

面对这个突变,日本军政两界可以说是毫无思想准备。平沼骐一郎内阁因此而垮台。但是,从全局角度看,这个巨变对日本真是从天而降的巨型福利。

正是这个变化极大的削弱了反轴心国势力。此刻的日本,在英美眼中俨然是平衡德苏同盟的重要砝码,其战略价值骤然上升。而苏德的和解,也间接的为日苏的和解打开了大门。如果日本决定反轴心国,此时无疑是最佳的机会。如果日本决定挑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则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苏德日三角同盟,无疑拥有足够的颠覆能量。苏联不仅拥有广阔的空间、丰富的资源,更重要的是,他使德日同盟得以连成一片,而将英法美挤到棋盘的边角位置。一旦德日的技术和地缘位置,和苏联的巨大潜能结合,英帝国的灭亡、欧亚大陆的瓜分就进入了倒计时。

换言之,无论日本是要维护现有秩序,还是颠覆这个秩序,都要先维持住德苏同盟。只要德苏同盟存在,日本就是可左可右,可进可退,稳赚不赔,只赢不输。

日本外相松冈洋右就是看清了其中关键,所以迅速以大刀阔斧的精神推动日本外交的大转型。

1940年7月,也就是百团大战爆发前一个月,应近卫文麿内阁之邀,松冈洋右出任外务大臣。在此后的一年内,他取得了两大外交成就:一是促成了德意日三国同盟的完成(1940年9月27日),二是缔结了准结盟性质的《日苏中立条约》(1941年4月13日)。

<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e749d2c5301384e352e1b7acfcf8b707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56" data-rawheight="46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e749d2c5301384e352e1b7acfcf8b707_r.jpg">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时的日本驻德大使馆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有效期为10年,目的在于全面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文化新秩序。表面上看,这个条约似乎就是“三国反共协定”的升级版,是德意日三国深化反苏合作的量变。仔细研究条约内容,就会发现,实则不然。这次的条约与其看做是德意日三国在反苏反共道路上的深化合作,不如看做是形成德意日苏四边同盟的准备。

条约正文第五条明确规定:“德意志、意大利和日本声明上述各条款毫不影响三缔约国各与苏俄间现存的政治地位。”这显然是要和之前的三国反共协议划清界限,为苏联入盟创造机会。日本和德国还互换了几项秘密协议书。德国答应竭尽全力促进日本与苏联之间的友好谅解。
此外,据日本学者不破哲三的研究,德日之间关于势力范围划分的秘密协议中,还有特别有趣的一条,那就是约定将印度划入日本的势力范围,但如果苏联入伙,就将印度转让给苏联。(不破哲三,《从“科学视角”思考日本的战争》)

换言之,意大利也好,日本也好。都不是冲着单纯的德国去的,而是奔着德苏联盟去的。傻子都知道,这是黄金联盟,足以改变世界格局。早一天入股,就早一天分红。不仅想跟着分钱的政权蠢蠢欲动,那些夹在苏德之间不知该“事齐事楚”的小弱也顿感拨云见日,认为仅仅为了避免受损也要入伙。风潮所及,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保加利亚、芬兰、西班牙、暹罗、克罗地亚,乃至伪满洲国和汪伪政权,都纷纷谋求入股,急于分红。

这就形成了一个以苏德联盟为核心的巨型组织,其目标即在于全面肢解大英帝国,重新划分全球势力范围,孤立美国于欧亚大陆事务之外。

<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6ab41ac3b7c01083e2d985e56f479bbf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65" data-rawheight="33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5"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6ab41ac3b7c01083e2d985e56f479bbf_r.jpg">

 

在此基础上,松冈趁热打铁,以前所未有的决断,和斯大林进行势力范围的再分割。“具体来说……日本将承认苏联在外蒙古、新疆,以及如有必要,在阿富汗、伊朗和印度的霸权;作为回报,苏联承认内蒙古和华北为日本的地盘,并对日本将来进入法属印度支那与荷属东印度持默许态度。”(入江昭,《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

这个策略得到了近卫文麿的支持,迅速成为日本的国策。故而,外务省才会断然抛弃历史上的亲英美路线,因为在他们看来,这并非单纯的追随德国,三国同盟其实是日苏同盟的前奏曲,而日苏中立条约则是三国同盟缔结后的外交追击战。对此,斯大林表示了极大的热情和配合。因为他深知只有实现德苏日的大联合,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动摇英美构建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故而,苏联方面对松冈洋右的访问给予了超规格的款待。在庆祝《日苏中立条约》签字的宴会上,斯大林甚至热情的拥抱了松冈,高兴地说:“你与我,都是亚洲人。”松冈离开莫斯科那天,斯大林又携外长莫洛托夫一起亲自赶到莫斯科车站为松冈送行。他同已进入车厢又特意走下车来的松冈相互拥抱,再次强调:“咱们都是亚洲人。”

<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202bcb7599a34636d3774e0e6fcb2f72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72" data-rawheight="41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7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202bcb7599a34636d3774e0e6fcb2f72_r.jpg">

希特勒将日本推入深渊

但是,松冈洋右的战略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缺陷,即日本缺乏影响德国外交政策的有力筹码。作为一个师心自用、不讲牌理的领袖,正如希特勒的联苏事先完全没有征求日本的意见,希特勒如果有朝一日忽然攻苏,同样不会征求日本的意见。

这就要求松冈洋右必须提前做好预防准备,要能拿出退而求其次的“次”——如果德苏同盟突然戏剧性的不再存在,一如当初苏德联盟形成之突然,日本有什么备选的应急战略方案?

在希特勒高明的骗术面前,即便精明如松冈,也未免迷魂!!汤下肚,思维短路。这个谋求预备方案的工作就无法提上日程了。

1940年9月19日最后决定日本对三国同盟态度的御前会议上,军令部总长伏见宫博恭王曾向松冈提问:“三国同盟对于日苏邦交的调整到底有多大作用。”松冈信誓旦旦的答道:“对于日苏邦交的调整,德国有意充当中间人。这是因为日苏邦交的调整,对德国也有利,所以他们希望充当中间人。去年,德苏缔结互不侵犯条约时,德国外长向斯大林问起‘日苏邦交将来如何’,斯大林回答说:‘日本想和,我也愿和,日本想战,我也要战。’由此可以断定,苏方颇有意于调整日苏邦交。我认为德国方面没有任何阻碍,因而我想能够较容易地进行这种调整的。”

<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3e699ecba8fb453b2ebb646fe6f162d8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30" data-rawheight="22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30">

松冈对德国的判断显然是过于乐观了。希特勒从一开始对肢解大英帝国就耿耿于怀。1940年8月14日,希特勒在与12位新晋升元帅的谈话中亮出了底牌:“英国没有求和,也许有两个原因。第一,它希望得到美国的援助;但是,直到1941年,美国还无法开始大规模地配送武器。第二,它希望以苏制德,但是德国在军事实力上远胜于苏联……德国不该为打败英国而努力,因为受惠者不是德国,而是在东方获益的日本,在印度获益的苏联,在地中海获益的意大利,从世界贸易中获益的美国。这就是为什么与英国维持和平是可能的。”

真不知道松冈如果当面听到这段话,会作何感想。更让松冈日后无语的是,即便到了英伦空战之后,英国仍拒绝与德国媾和,美国也开始大力援助英国,德国还是在彻底干掉英国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最后反而决定通过消灭苏联来达成目的!

事实上,在三国同盟签订前两个月,希特勒就定下了攻击苏联的战略决心。12月8日,希特勒正式发布巴巴罗萨作战令,要求在1941年5月15日之前完成攻击苏联的准备工作。

<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fbc2fa00b1fab8e1ba6cdffbf713aaff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3" data-rawheight="576"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3"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fbc2fa00b1fab8e1ba6cdffbf713aaff_r.jpg">

也可以说,松冈的努力从一开始就是一厢情愿的徒劳。

苏德战争的爆发,宣告了苏德关系的彻底破裂。这破裂是如此彻底而迅猛,一如其当初的突然出现。如果说,苏德在波兰战役前的突然结盟,极大的扰乱了国际形势,这一次的破裂则又戏剧性的极大澄清了国际形势。

日本的战略弹性直线暴跌。屋漏偏逢连夜雨,罗斯福连出重拳,ABCD包围圈开始收网。所谓ABCD包围圈,取自四个国家的头一个英文字母——美国(America)、英国(Britain)、中国(China)与荷兰(Dutch)。这是美国早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十几年就开始打造的一张战略巨网。

<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9a2dd6b4a74fd2dba89fcf8c78219a29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69" data-rawheight="4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9"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9a2dd6b4a74fd2dba89fcf8c78219a29_r.jpg">

7月25日,美国宣布冻结在美日本资产。26日,英国宣布冻结大英帝国境内一切日本资产,终止日英、日印、日缅通商条约。同一天,菲律宾宣布冻结日本资产。28日,荷兰宣布冻结日本资产。8月1日,美国政府又宣布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

败中求变的日本外交

包围圈越包越紧,历史的倒计时也开始启动。陷入慢性死亡境地的日本,决定铤而走险,对美开战。结果,在对苏关系暧昧不清,中日战争迁延不决之际,日本又在南方开辟了对英美荷的第三战线。

<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d3f75bab72be0cf333bf1e060c00a200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68" data-rawheight="51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d3f75bab72be0cf333bf1e060c00a200_r.jpg">

1941年12月,日本对珍珠港、南洋群岛与东南亚发动全面打击

日本虽在初战中连续获胜,却终于不免全面战败的结局。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帝国虽然跌入战败的深渊,却并未坐以待毙。

一方面,他和第三帝国一样,开始进行困兽之斗。另一方面,却又表现出远胜于第三帝国的策略弹性。

后人只是记住了日本的神风特攻战术,却忘记了日本在倒下前打出的几张战略神牌:

第一张牌是提前进行战败后的复兴规划。

塞班失守之后,日本高层就开始讨论如何将战败损失降到最低的问题。以重光葵、芦田均、吉田茂等外交精英为核心的一个小团体,避开日本宪兵,多次进行秘密集会,商讨如何实现战后复兴。他们重新明确了追随盎格鲁撒克逊主流路线的方针,将美国视为新的日不落帝国。他们还预见到战后世界将呈现出美苏对抗的格局。日本应竭力利用这一点,迅速向美国表面态度、证明价值,借力复兴。

<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da5d25deb154efaa3c622d7990567cae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92" data-rawheight="2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9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da5d25deb154efaa3c622d7990567cae_r.jpg">

自左至右分别为,重光葵、芦田均、吉田茂

第二张牌是竭力维持民族凝聚力核心的天皇制。

日本陆海军确实挣扎到最后一刻,但其目的绝非是为了反败为胜,也不是毫无目的的为战斗而战斗,而是在于修订无条件投降这个基本点,从而保全天皇制,维持住日本文化传统的完整性。

第三张牌是重创日本最大的竞争对手——中国。

日本参谋总部意识到日本即将战败,且无论如何也无法改变美苏称雄世界的事实时,其反应是至少应重创中国,让这个最大的地区内竞争对手无法充分享受胜利果实,变中国的胜利为惨胜。因此,日本发动“一号作战”,表面上是要救出南洋孤军,其实是要祸害中国,同时沉重打击中国政府的国际威望。当天皇玉音放送,决定结束战争之际,参谋总部又密电指示冈村宁次,战败之际,可酌情将武器转移给中国内部的弱势一方,以竭力促成新的中国内战为首要任务。总而言之,日本现在是战败了,但决不能让中国趁机崛起。(稻叶正夫,《冈村宁次回忆录》)
<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ed7228c31ac3420dd463aa30ec5af681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60" data-rawheight="4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6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ed7228c31ac3420dd463aa30ec5af681_r.jpg"> 1944年后半年亚洲大陆战场态势,可见日军通过一号作战纵贯中国战场

与此同时,美国也已经理性得出了日本比中国更有用的结论,决定扶植日本对抗苏联。包括那两颗原子弹,对二战的结束可谓可有可无,但对美国收编日本,却是必不可少。正是因为要用日本,才要先打服日本。打服的越彻底,用的越放心,合作越安心。其中蕴藏的国际关系奥妙,值得我们深深沉思。

《棋经十三篇》说:“善胜者不争,善争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讲的虽然是棋理,其实却暗藏着战理。日本帝国可谓善败者,这种能在逆境中保持冷静,反手一击、暗度陈仓的能力,是日本最可怕之处。

不幸今日国人回顾这段历史时,往往满足于日本战败结局的自我安慰,满足于美国的替我们出气。却忘了爱因斯坦早就警告世人,人类历史的最大悲剧就在于善意与力量往往脱节。而力量不仅来自枪炮子药,更来自智力识见。

如果后人满足于念道德咒语,一味迷信邪不胜正,甚至用神剧、神书、神人来自我安慰,爱国宣传沦为宣传鸦片,能自弱而不能弱人,能自欺而不能欺人。日久天长,整个民族都会染上一种严重的宣传依赖症,不仅会变成一个行动力极差的民族,更会变成一个心理素质非常脆弱的民族。从甲午惨败到二战惨胜的这段历史背后的深层教训,自然也就难以真正得到总结升华。日本也就不可能对我们产生心服之感。反而会等待机会,再次发动对华奇袭,企图通过战胜中国重新崛起。

从黑船开关到核子攻击,美国是怎么对付日本的,恰恰值得我们抛开成见,理性反思,方能找到制服日本的正确方法。也才能真正谋得亚太地区的长治久安。

————————

王鼎杰,喜欢做白日梦的历史拓荒者。著有《二战大牌局:七强国的战略博弈》、《复盘甲午:重走近代中日对抗十五局》、《当天朝遭遇帝国:大战略视野下的鸦片战争》、《李鸿章时代》。策划:《地缘战略经典译丛》、《二战东线文库》。

标签
易学教程内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或用户发布的内容,如有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欢迎反馈
该文章没有解决你所遇到的问题?点击提问,说说你的问题,让更多的人一起探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