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定义指令
demo: JSbin
除了核心功能默认内置的指令 (v-model 和 v-show),Vue 也允许注册自定义指令。注意,在 Vue2.0 中,代码复用和抽象的主要形式是组件。然而,有的情况下,你仍然需要对普通 DOM 元素进行底层操作,这时候就会用到自定义指令。
这篇博客写得略水,因为差不多都是 Vue官方文档 上有的内容,自己只不过是跟着demo敲了一遍,也算是温习一下吧~
基本用法
和组件类似分全局注册和局部注册,区别就是把component换成了derective
钩子函数
指令定义函数提供了几个钩子函数(可选):
bind: 只调用一次,指令第一次绑定到元素时调用,用这个钩子函数可以定义一个在绑定时执行一次的初始化动作。
inserted: 被绑定元素插入父节点时调用(父节点存在即可调用,不必存在于 document中)。
update: 被绑定元素所在的模板更新时调用,而不论绑定值是否变化。通过比较更新前后的绑定值,可以忽略不必要的模板更新(详细的钩子函数参数见下)。
componentUpdated: 被绑定元素所在模板完成一次更新周期时调用。
unbind: 只调用一次, 指令与元素解绑时调用。
钩子函数参数
el: 指令所绑定的元素,可以用来直接操作 DOM 。
binding: 一个对象,包含以下属性:
name: 指令名,不包括 v 前缀。
value: 指令的绑定值, 例如: v-mydirective=”1 + 1”, value 的值是 2。
oldValue: 指令绑定的前一个值,仅在 update 和 componentUpdated 钩子中可用。无论值是否改变都可用。
expression: 绑定值的字符串形式。 例如 v-mydirective=”1 + 1” , expression 的值是“1 + 1”。
arg: 传给指令的参数。例如 v-mydirective:foo, arg 的值是 “foo”。
modifiers: 一个包含修饰符的对象。 例如: v-mydirective.foo.bar, 修饰符对象,modifiers 的值是 { foo: true, bar: true }。
vnode: Vue 编译生成的虚拟节点。
oldVnode: 上一个虚拟节点,仅在 update 和 componentUpdated 钩子中可用。
使用 demo
- 比如我们要让一个页面打开之后自动聚焦到某个输入框:
<div id='#app'> <input type='text' v-focus> 自动聚焦到此输入框 </div>
// 注册指令 Vue.directive('focus',{ // 被绑定元素插入父节点时调用 inserted:function(el){ // 被绑定元素聚焦 el.focus() } }) var app = new Vue({ el:'#app' })
- 熟悉自定义指令的参数
<div id='#app'> <div v-mydirective:damn.a.b='msg'></div> </div>
Vue.directive('mydirective',{ // 只调用一次,指令第一次绑定到元素时调用 bind:function(el,binding,vnode){ let keys = [] for(key in vnode){ keys.push(key) } el.innerHTML = ` name : ${binding.name} expression : ${binding.expression} value : ${binding.value} arg : ${binding.arg} modifiers: ${JSON.stringify(binding.modifiers)} ${keys} ` } }) var app = new Vue({ el:'#app', data:{ msg:'this\'s directive' } }) // 输出结果 /* name : mydirective expression : msg value : this's directive arg : damn modifiers: {"a":true,"b":true} tag,data,children,text,elm,ns,context,fnContext,fnOptions,fnScopeId,key,componentOptions,componentInstance,parent,raw,isStatic,isRootInsert,isComment,isCloned,isOnce,asyncFactory,asyncMeta,isAsyncPlaceholder */
来源:https://www.cnblogs.com/No-harm/p/9747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