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太感性,喜欢胡说,喜欢发朋友圈,也会喜欢显摆,大三以后也没上过课,所有考试都是考前学两天,所幸成绩也不算太差。后来越来越觉得自己没资本,一没脑子,二不努力。尤其是19年考研以来,越来越喜欢偷懒,考研复习之余就喜欢窝在实验室的座椅里,不想说话,只是漫无目的地刷着手机。所以想得多了,说的少了。平时也不读书,口口声声想在这个行业待下去,却真的对这个行业一无所知,考研结束就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当中。
先说考研。想考东南大学控制,一开始就知道934专业课难,多少届学长学姐都跃跃欲试,最后也没什么好结果。我偏不信,我就想去东南,想去南京,留在南京。考试结束之后,也想到会是这种结果。政治72,英语71,数学一91,934电路32,总分266,少得可怜。我不为自己的成绩辩驳什么,无论是机缘巧合还是学得确实不充分,我还是觉得这个成绩向我传达出了一个充满希望的信号,我觉得自己可以选择复研,电路的32分更给了我重新开始的坚定。不纠结调剂,也更理性地考虑考研择校的问题。
再说职业规划。家人从中学开始就认定我应该学文科,现在也觉得对于一个女生来讲考公、当教工是更好的选择,只是一直尊重我的想法,从来也不干涉我的选择,也有学长觉得控制难考,劝我考仪科、微电子。可是我还是很喜欢控制,从电赛开始就喜欢,可能我学技术的成本会比实验室的男同学高,虽然不擅长但我还是不想改行,我想做一名工程师。
我很清楚学校资源对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19年准备考研的时候不懂,只是似乎背住了本科导师的一句话“要把去名校读研当作是职业规划的一部分”,还经常拿去给别人讲道理,现在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考试结束后,我看了很多招聘信息,读了一些书,包括企业文化、全栈工程师由学生起步的成长历程还有一些关于Linux、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的技术性的书。我觉得我现在什么也做不了,看起来我似乎有一个饱满的本科经历,但回顾在实验室偷懒的日子里,学过的一些东西也都是浅尝辄止,上不了台面,Stm32、树莓派、Msp430,甚至也可以说学过图像识别,倒是也不过是按照OpenCV书上的代码抄完应用一下罢了。自己还是很欠缺,本科学校也不够给我一个向华为、小米提交简历的机会。本科不就业选择一次次考研,会有人说是逃避就业,只是选择读研给自己一个缓冲期,但对我来讲不是,知识的欠缺、技术的笨拙,这些都是需要用职业生涯开始之前的一段时间不断学习、不断操作来弥补的短板,而更多的机会、更好的资源都是需要名校来提供的,这是本科学校远远给不了的,我当然也希望母校越来越好,但名校是更优的选择,这完全值得再用一年的风雨兼程、闭关修炼来争取。
此外,还想说,昨天收到今年复习用书的时候,突然觉得学习是一件不可以中断不可以喊停的事情,这种神圣感无论是束手无策的现在、还是以后有幸名校读研的某天,甚至是拿到一个个学位证书、毕业证书,都无法结束的使命。偶尔偷懒是幸福的表现,但人类更多时间不是用来混吃等死,现在不懒,以后不穷。
来源:CSDN
作者:X_ar_
链接:https://blog.csdn.net/X_ar_/article/details/10453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