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什么是跨越式发展
跨越式发展是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通过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发挥后发优势,在短期内缩小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的超速发展。目前专指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两步并作一步走,
实现我国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
人类社会发展史是由原始社会,经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达到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目前是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并存的社会,未来是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经济形态发展史是由自然经济发展为现在的商品经济,未来是产品经济。人类经济时代发展史是由农业经济发展为现在的工业经济,未来是知识经济。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代表人类社会先后经历的三个经济时代,三者具有下列不同的特点:
1、主导历史时期不同:农业经济是古代,工业经济是近代、知识经济是现代和未来。
2、主导产业经济不同:农业经济是第一产业,工业经济是第二产业、知识经济是第三产业。
3、主导经济使命不同:农业经济是农业化,工业经济是工业化、知识经济是信息化。
4、主导社会资源不同:农业经济是自然资源,工业经济是经济资源、知识经济是智力资源。
5、主导生产工具不同:农业经济是手工工具,工业经济是机械工具、知识经济是智能工具。
6、主导劳动群体不同:农业经济是农民,工业经济是工人、知识经济是知识分子。
7、主导个人财富不同:农业经济是土地,工业经济是资本、知识经济是信息。
二、跨越式发展的内容
1、生产力的发展
(1)生产要素的增长、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效益的提高。(2)社会产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品种增多。(3)企业规模扩大、产业部门增多,生产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4)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较快财,财政收入较多,人民生活水平较高。(5)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平衡、国际收支平衡、物价水平适当、劳动者充分就业。(6)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生态平衡。
2、生产关系的发展
(1)生产建设的扩大,流通市场的扩大。
(2)国有经济增长,非国有经济增长。
(3)按劳分配完善,按要素分配完善。
(4)物质产品生产,人口劳动力生产。
(5)微观经济搞活,宏观经济调控。
(6)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市场体系。
(7)经济效率,社会公平。
3、上层建筑的发展
(1)搞好文化建设,加强思想建设。
(2)建设民主政治,实行以法治国。
(3)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
历史上有许多国家出现跨越式发展。如生产力方面,英国超过荷兰,美国超过英国,日本超过美国,美国又超过日本。生产关系上,美国跨越封建社会,中国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不可跨越。如今我国要跨越工业经济时代,由农业经济时代直接进入工业信息时代。
三、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意义
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发展。
1、解决中国生产力问题的关键是发展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目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方法有二,一是人民物质和文化需要,即压缩社会需求,实行低工资、低消费;二是发展社会生产,增力加社会物质和文化产品总量,即扩大社会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改革开放前,我国长期习掼于选择第一种方法,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三十年中,我国物质和文化产品极度短缺,供不应求。实行低工资、低收入、低消费,限量供应的制度,实行统购统销,统分统配,统收统支的计划经济体制。把经济搞得死死的,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到八十年代后,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大发展,粮油菜果逐渐丰富,取销了粮本粮票;城市经济大发展,工业产品增多,取销了定量供应。可见,解决中国生产力问题的关键是发展。
2、解决中国生产关系问题的关键是发展
我国目前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要求的问题很多,如国有企业产权单一,政企职责不分;非公有制经济未享受无岐视国民待遇;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市场秩序不够规范;政府宏观调控机制不够完善,个人收入差距悬殊;农民收入过低,负担过重,农民工未享受城市无岐视国民待遇;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地区发展不够协调等。解决这些问题要从两方面来解决:一方面要治标,即通过变革和完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其中包括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经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各类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调整税收,实现社会公平。另一方面治本,即加速生产力发展,用高新技术武装传统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3、解决中国上层建筑问题的关键是发展
我国目前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要求的问题很多,如我国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还不够健全,党风和社会风气不端正问题甚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创新还有待深化。解决这些问题也要从两方面来解决:一方面要治标,即通过变革和完善上层建筑,改革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克服不适应经济基础要求的问题,促进民主法制建设,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从而使上层建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治本,即加速经济基础建设,处理好发展、改革、稳定三者关系,实现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
四、跨越式发展的两大战略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要从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制订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统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快实现高技术产业化。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和关键技术问题。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应该更加重视运用最新技术成果,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2)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支持和鼓励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使企业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鼓励创新、竞争和合作。实施保护知识产权制度。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要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积极引进国外智力。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1)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三个阶段
A、原始式发展:原始式发展是指人类古代时期适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资源的农业经济。其表现是:手工劳动,生产力落后,经济增长缓慢;人口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资源、环境、生态基本维持原始状态。
B、非持续发展:非持续发展是指人类近代和现代时期破坏自然环境、毁灭自然资源的工业经济。其表现是:机器化大生产,生产力迅速提高,经济高度增长;人口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资源、环境、生态基本处于严重污染和破坏的恶劣状态。
C、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在当代和未来保护净化自然环境、节约利用自然资源的信息经济。其表现是:自动化生产,科学技术迅速提高,经济适度增长;人口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资源、环境、生态基本处于低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良好状态。这是全人类今后为之共同奋斗的最理想的经济发展方式,也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的最终目标。
(2)可持续发展三项内容:一是经济可持续发展,不是大起大落,时断时续,而是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是生态可持续发展,动物、植物、微生物等自然生态得到合理保护,永续利用,保持生态平衡。三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制度公平,保障人权。
(3)可持续发展三个里程碑:一是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人类环境宣言》,提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才能保持地球不仅成为现在适合人类生活的场所,而且将来也适合子孙后代居住。”二是1992年6月联和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环境与发展宣言》.三是2002年6月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主题是“人、星球、繁荣。”会议发表《可持续发展承诺》。
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五、跨越式发展的指导思想
1、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课题。要认清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继续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在坚持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2、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
(1)我国已经进入必须通过结构调整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全方位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调整所有制结构,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有效作用;调整地区结构,加大对西部、东北地区的支持力度;调整城乡结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民的补助,支持农民进城务工落户,加速农村小城镇建设。尽快实现我国人口城市化。
(2)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原则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
3、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
(1)体制创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要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定不移地扩大对外开放,在积极“引进来”的同时,实施“走出去”战略。
(2)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加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力度,振兴科技,培养人才。
4、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
(1)为生活而生产,不是为别的而生产。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
(2)先生活后生产,安排好最低生活保障。要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实行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同时,要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3)以生活促生产,用扩大需求促进生产。这是凯恩斯主义的精髓,发达国家的治国经验。用高收入、高支出、高消费、高投资、高需求,促进高效益、高速度、高质量、高供给、高发展。
5、坚持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我国从1980年起,制定“六五计划”时,就改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82年起,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包括两部分:一是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翻番增长,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二是人民生活水平由贫困升为温饱,再升为小康,再升为富裕。
(此文发表于2003、5、9 同江市领导干部学习班。署名王振岳。)
来源:https://www.cnblogs.com/wzy52413616/p/4930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