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贝特构造的一个有关属种推理的幻想式演算1—逻辑与算法之二十
双20的新年把世界带入了21世纪的20年代,新年伊始,逻辑与算法的思考还在心中萦绕。岁月前行,思绪回归,莱布尼兹的那两个片断19和20之后,继续阅读《符号逻辑概览》,自然就轮到了瑞士出生的数学家兰贝特Johann Heinrich Lambert。
自莱布尼兹之后,欧洲出现各种各样发展逻辑演算的意图。萨格尔segner,贝努里Bernoulli1716-1790,普罗凯Ploucquet,Tonnies,兰贝特Lambert(1728-1777),Holland,Castillon,还有一些其它人,他们似乎不约而同地在朝这个方向进行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普罗凯,兰贝特和Castillon。但仅有贝努里Bernoulli给兰贝特留下的文献,给我们提供了讨论其演算的机会,我们也就能够在莱布尼兹之后,来领略兰贝特的逻辑演算,这个演算被刘易斯在他的《符号逻辑概览》中称作幻想式的逻辑演算。
兰贝特照片
兰贝特出身瑞士,是德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一个和布尔一样靠自学成才的天才学者,可惜寿命太短。可他对逻辑演算这个主题却有一些长篇大论,在一本有关逻辑的随笔中,他写下不少有关符号推演的文字。本篇依据刘易斯《符号逻辑概览》一书,对兰贝特的工作给出一些理解与记载。
兰贝特的符号列表:
一、符号列表
等号=
加法┼
减法─
对立×
全称>
特称<
联系动词≈
给定的概念a,b,c,d
未判定的概念x,y,z
属γ
种差δ
兰贝特的演算完全从内涵的观点出发来建构,字母表达概念,不是表达类,【┼】表示两个概念的联合形成第三个概念,【─】表达概念内涵某些部分的抽象和消去。而a和b的乘积则表示两个概念的共同部分。γ和δ是指有资格使得任意概念和它们相乘。这样,aγ表示了a的上属概念,aδ表示了a的种差。很多的运用构成了形式逻辑一些著名的法则,例如,一个给定的概念等于属加种差,由此我们就有了以下列出的,似乎作为定理或者定义来使用的第一个命题。
二、关于属和种的几个命题
1) aγ┼aδ=a(γ┼δ)=a
这里的aγ┼aδ就是对于a的定义或者解释。这正是亚里士多德定义中的属加种差公式:定义=属+种差。表现在这个命题中就是:
一个概念a,如果给它定义或者解释的话,
aγ指谓的是a的上属概念,
aδ指谓的是其作为a性质的种差,正好对应于那个属加种差的定义公式。
根据命题1),立刻就可以逻辑地得到以下结果,于是在兰贝特的基本命题中又出现了减法。
2) aγ=a—aδ
什么是一个概念a的上属呢?如果我们用a减去a的种差,那就是a的上属。
3)aδ=a—aγ
什么是一个概念a的种差呢?如果我们用a减去a的上属,那就是a的种差。
兰贝特认为,【┼】和【─】是严格地互为逆反的运算。但这一点在莱布尼兹那里却遇到过困难。如果两个概念a和b,有任意共同的内涵部分,那么(a+b)—b就将不是a,而应该是那些既不完全属于a,也不完全属于b的部分。使用具体的语词实例,
(欧洲人+木匠)—木匠
这个语词算式中的两个概念,有共同的部分,即两个概念都有“人”这个概念包含其中。算式的结果,不是欧洲人,而是欧洲人减去人。这大概是因为,欧洲人加上木匠形成了一个新概念,也就是前文说到的第三个概念,姑且称之为欧洲木匠吧。当你减去木匠这个概念的时候,这个留下的概念会是什么呢?好像给人很大的想象余地。所以,【┼】和【─】在这里就不能完全看作是互为逆反的运算了。兰贝特在这里碰到的,正是莱布尼兹在片断19中遇到的同样问题。
18世纪的欧洲人思考这类带着点哲学意味的演算,很善于大胆想象。有了前面这几个看似不那么成熟的公式,依然可以推出一些新的东西来。于是更多属和种差的原则就继续导致新的命题。任何给定a的属也是一个概念,一个能被解释的概念,也能是a的种差。
于是我们又得到命题4),而且还有这个命题4)之所以能导出的演绎证明。
4)a=a(γ┼δ)2=aγ2+aγδ+ aδγ+aδ2
证明:
依据1)aγ┼aδ=a(γ┼δ)=a
等式两边乘以γ,由此得:
(1)aγ= aγγ+ aγδ 并且
依据2)aγ┼aδ=a(γ┼δ)=a
等式两边乘以δ,由此得
(2)aδ= aδγ+ aδδ
将(1)与(2)式相加得:
(3)aγ+ aδ= (aγγ+ aγδ)+( aδγ+ aδδ)= aγ2+aγδ+ aδγ+aδ2
因为,a= aγ+ aδ
所以,a=a(γ┼δ)2=aγ2+aγδ+ aδγ+aδ2
证毕。
这就是说,如果我们希望定义或者解释a,那就不必在给定其属和种差的那个点上停止,而是可以依据属与种差来定义属,类似地,对种差的定义也一样。
所以,a就等价于a的属的属aγγ,加上a的那个属的种差aγγδ,加上a的那个种差的属aγδδ,加上a的那个种差的种差aδδ。
这可以称为a的高阶定义或者高阶解释。
很明显,这个高阶的过程和高阶的解释也许可被带至任意的长度;这个结果兰贝特称为牛顿公式,那当然是一个非常诱人的公式。如果我们使用更基本的步骤,就会对这个牛顿公式得到最好的理解。且看这个基本步骤:
假定这个解释升了一度,结果就形成以下命题,这个命题显然从命题4)的二次方变成了命题4‘)的三次方:
4‘)a=a(γ3+γγδ+ γδδ+δ3)
+γδγ+δγδ
+δγγ+δδγ
两个γ’和一个δ的三种可能的安排也许可以用3γ3δ概括,同样,两个δ’和一个γ的三种可能的安排也许可以用3γδ3概括。由于这个发现,一个用于解释的公式几乎可以带上任意的长度n,这就形成命题5):一个似乎更具普遍性的n次方公式。这也就是我们前面讲到的,兰贝特命名的牛顿公式。
5)a=a(γn+nγn-1δ+
γn-2δ2+
γn-3δ3)+﹍﹍等等
刘易斯在这里给出了简洁的评论,他说兰贝特的这个“牛顿公式”,真是一个相当让人愉悦的数学幻想。由这个幻想式的牛顿公式,又导引出另外两个有趣的命题。
但本篇暂且到此为止,何以这个牛顿公式是一个幻想式的命题,另外两个有趣的命题其趣究在何方?且待下篇再续。2020/01/03
来源:CSDN
作者:weixin_41670255
链接:https://blog.csdn.net/weixin_41670255/article/details/103824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