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核心(BTC)的支持者说,比特币不是用来买咖啡的。他们认为比特币的目的是作为一种价值储备,而不是一种货币,数字黄金不是数字现金。另一方面,比特币现金(BCH)的支持者认为,比特币注定要被用作一种交换媒介和价值储备,BCH的支持者希望他们的钱被用来支付咖啡、日常消费和任何你能想到的东西。
BTC和BCH的争议源头
为了正确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解释BTC和BCH之间的一些技术差异。2017年8月1日,比特币现金从比特币网络硬分叉而来,这意味着从创始区块到区块高度478557,BTC和BCH都共享相同的交易历史,但是此后进行的任何交易都不会在两个网络之间共享。
除了在2017年8月之后交易记录不同之外,BTC和BCH之间的主要真正区别在于,BTC仍将区块上限设置在1 MB(1.7M),而BCH将该区块上限从1 MB增加到8 MB,后来继续提升为32 MB(当前数据)。
那么,为什么区块大小如此重要?比特币的工作方式是,当交易首次传输到网络时,它们仍然处于“未确认”状态,并在“内存池”的“等待区”中排队,直到被打包进新区块中。打包了交易信息的新区块被网络节点更新同步的越多,交易被回滚的可能性就越小。这就是为什么交易所在充提之前通常需要几个“确认”的原因。
RBF和双花交易
因为BTC区块上限很小,而且目前交易需求相当多,所以新区块中可能没有足够的空间来打包所有等待确认的交易,而剩余的交易都必须等待下一个区块来打包它们。因此,Bitcoin core创建了一个“价高者得”的模式,提供最高交易费的交易将优先于价格最低的交易。他们执行一种名为“费用替代法”(RBF)的新机制,通过这种方式,如果用户在BTC网络拥堵期间发送交易,而该交易未得到确认,您可以在另一笔交易中发送相同的BTC,但提供更高的交易费,来让它能更快地进入下一个区块中。
但遗憾的是,RBF有致命缺陷,RBF更容易导致双花交易,实际上这也扼杀了BTC作为支付现金的应用场景。假设你在咖啡馆里点咖啡,发送了一笔钱,你的咖啡会立即送到你手中。然后,一旦你离开商店,用同样的钱发送一笔新的交易,但交易费更高,不是寄到咖啡钱包的地址,而是寄到你自己控制的地址。这是因为由于BTC网络拥堵,你的排队交易并没有得到确认,而由于RBF,下一个区块中包含的交易确认最快,原始的低速排队交易被完全删除,咖啡馆永远不会得到资金,你可以保留你的咖啡,这就执行了一笔成功的双花交易。(外网的BTC演示视频已经证明了RBF双花问题)
由于RBF的缺陷,BTC不再适合作为支付方式。攻击者实际上很容易双花造成商家的损失。如果你是接受BTC的商家,建议你至少等待一次确认以确保您的资金有保险,当然,恐怕没有人愿意在商店等待十分钟(或更长时间)以等待付款通过。
BCH双花成功率极低
BTC的缺陷对于BCH来说却说极好的机会。BCH没有RBF,双花成功率极低,仍是最好用的支付方式。BCH网络遵循“第一眼”规则,在此规则中,矿工接受他们看到的第一笔交易,而不是最高交易费的交易,这意味着要在BCH网络上成功进行双花交易要困难得多。商户可以用相对安全的方式接受尚未确认的交易,他们不必担心客户离开商店并以更高的交易费发送交易以代替他们刚进行的交易。启用0-conf后,用户可以立即发送和接收BCH,而不必等待确认交易信息。
当然,从技术上讲,BCH出现双花仍然是可能的。但这要困难得多,你需要同时发送两笔交易,并由欺诈性交易最终得到确认。如果欺诈交易和原始交易不是同时发送,哪怕只是晚了几秒钟,那么欺诈交易被打包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因为第一个交易可能已经在网络上传播了。Doublespend.cash的创始人也证明了这点,经过大量测试,BCH双花成功率只有1/3992。
因此,商家仅需等待几秒钟即可验证网络并确保随后不会传输具有相同货币的另一笔交易。如果发现另一笔交易,他们可以拒绝出售。在正常的日常支付中,假设大多数客户是不会发起恶意攻击的普通人,他们不会尝试使用高科技软件来欺诈商家,那么被双花的可能性将小于0.025%。
交易风险
尽管BCH的0-conf是非常安全的,但用户应该明白这一点,永远无法百分百确定任何交易是绝对安全的。即使已经确认的交易,从理论上说,也有网络回滚重组的可能性,取消已经挖出的区块。因此,真正的问题是用户愿意承受多少风险?如果你想以1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房屋,那么你应该在完成出售之前多等待几次确认。但是,如果您正在出售咖啡杯,那么0-conf交易的风险基本可以无视,且交易快速、无需等待。
话虽如此,BCH开发者仍在继续改进0-conf安全性,如Avalanche共识协议、预共识等,以降低未来接受未经确认付款的风险。总而言之,10分钟的确认时间可能使BTC不适用现金付款,而BCH生来的目标和愿景就是用作日常支付的现金,以及未来成为全世界最好的钱。
来源:CSDN
作者:whatday
链接:https://blog.csdn.net/whatday/article/details/103753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