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为什么要用Rsync+sersync架构? 1、sersync是基于Inotify开发的,类似于Inotify-tools的工具 2、sersync可以记录下被监听目录中发生变化的(包括增加、删除、修改)具体某一个文件或某一个目录的名字,然后使用rsync同步的时候,只同步发生变化的这个文件或者这个目录。 二、Rsync+Inotify-tools与Rsync+sersync这两种架构有什么区别? 1、Rsync+Inotify-tools (1):Inotify-tools只能记录下被监听的目录发生了变化(包括增加、删除、修改),并没有把具体是哪个文件或者哪个目录发生了变化记录下来; (2):rsync在同步的时候,并不知道具体是哪个文件或者哪个目录发生了变化,每次都是对整个目录进行同步,当数据量很大时,整个目录同步非常耗时(rsync要对整个目录遍历查找对比文件),因此,效率很低。 2、Rsync+sersync (1):sersync可以记录下被监听目录中发生变化的(包括增加、删除、修改)具体某一个文件或某一个目录的名字; (2):rsync在同步的时候,只同步发生变化的这个文件或者这个目录(每次发生变化的数据相对整个同步目录数据来说是很小的,rsync在遍历查找比对文件时,速度很快),因此,效率很高。 小结:当同步的目录数据量不大时,建议使用Rsync+Inotify-tools;当数据量很大(几百G甚至1T以上)、文件很多时,建议使用Rsync+sersync。 准备 操作系统 CentOS 7 sersync2.5.4_64bit 源服务器 192.168.0.248 目标服务器 192.168.0.249 把A机器上的一个目录下文件的变化实时同步到B机器上,两边文件保持一致; 两台服务器的selinux与iptables自行设置好,rsync的端口两边要配置一致,默认是873 PS:本文中附上了目标服务器与源服务器的一键部署脚本(亲测可用),如有需要可直接运行脚本进行环境部署,部署完成后只需修改你需要的参数即可使用(install_des.sh目标服务器脚本,install_source.sh源服务器脚本) 操作 目标服务器 1.安装rsync服务与xinetd服务
2.rsync配置(千万注意:本人亲自入坑,下面的配置信息,请在添加到配置文件中后千万记得删除掉后面#部分的备注信息,否则同步过程会失败,不知原因,删除后即可正常同步,超级大坑...测试了一个早上才找到原因)
3.创建用于存放同步的用户及密码的文件/etc/rsync.pas,并将此文件权限修改为600
4.创建同步的目录/data
5.启动rsync与xinetd服务
6.配置rsync开机自启动
源服务器 1.下载sersync源码包并安装sersync服务
2.创建密码文件跟目标服务器一样,不过这个文件只要保存密码即可,不需要保存用户名,权限也是600
3.配置sersync服务
4.创建同步目录
5.设置环境变量
6.启动、重启、停止sersync服务
7.设置开机启动sersync
最后启动完源服务器上的sersync服务后重启下目标服务器上的xinetd服务 测试: 在源服务器上的/data目录新建文件或目录再查看目标服务器上的/data目录状态 |
来源:oschina
链接:https://my.oschina.net/u/3367404/blog/2248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