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已经讲到,电灯电路比较复杂,以少控多的方式,只能使用串行的方式,因此移位寄存器就发挥功能了。
学生时代,很少实际用过,只是理论学习,但是在项目中,真正用上了,的确要复习一番。
参考文章:
https://blog.csdn.net/k1ang/article/details/80012686 此文有一个错误,数据搬运的地方,但值得参考。
http://www.51hei.com/bbs/dpj-152282-1.html 这个文章也不错
https://www.cnblogs.com/lulipro/p/5067835.html 这个也好
但是最后还是要根据自己的使用情况来分析。我使用的是ti的芯片,也可以参考Nexperia的文档,加深理解。
移位寄存器的基本原理是,串进并出,有锁存功能。
具体以芯片手册来分析。
左侧是ti的芯片封装,引脚排列;
右侧是Nexperia芯片封装,引脚排列的
下图是ti的芯片管脚说明:
0、QA-QH等同于Q1-Q7,8位并行输出端
1、SER数据输入端
2、SRCLK是移位用的时钟管脚,S代表shift,上升沿有效,和Nexperia的SHCP等同
3、RCLK是用的存储寄存器用的时钟管脚,上升沿有效,和Nexperia的STCP等同
4、Qh'(低9脚)用于串级,和下级的ser连接即可。和Nexperia的Q7S等同
5、OE输出是能,低电平有效,
6、10脚可以不用。接地即可
Nexperia引脚功能说明
还有一个比较好的功能图:可以解释SHCP,STCP, OE的作用。
时序图:可以看出数据位是先进入QA的。
ti的时序图:
Nexperia时序图:
数据的搬运过程如下:参考自博客,原图有错误,做了修改:
上面的图中,先在DS引脚输出1,在输入0,以次类推,74hc595首先将数据位写入Q0,之后陆续写入Q1,以此类推,Q7写完后,如果还有数据在ser输出,就从Q7s端口输出到下一级芯片,实现级联。
一般情况是一次性输入8个数据,使用for循环,上升沿写入存储寄存器。
最后使用stcp的上升沿,将输出输出端的数据并行输出引脚端。
参考代码如下:
byte = WRITE_1_STEP_1; for (i = 0; i < 8; i++) { //步骤1:将数据传到DS引脚 if (byte & 0x80) //先传输高位,通过与运算判断第八是否为1 { DS_OUT_HIGH; //如果第八位是1,则与 595 DS连接的引脚输出高电平 } else { DS_OUT_LOW; //否则输出低电平 } //步骤2:SHCP每产生一个上升沿,当前的bit就被送入移位寄存器 SHCP_CLK_OUT_LOW; //SHCP拉低 delay_us(CLK_DELAY_US); SHCP_CLK_OUT_HIGH; //SHCP拉高, SHCP产生上升沿 delay_us(CLK_DELAY_US); byte <<= 1; // 左移一位,将低位往高位移 } //位移寄存器数据准备完毕,转移到存储寄存器 //步骤3:STCP产生一个上升沿,移位寄存器的数据移入存储寄存器 STCP_CLK_OUT_LOW; // 将STCP拉低 delay_us(CLK_DELAY_US); // 适当延时 STCP_CLK_OUT_HIGH; // 再将STCP拉高,STCP即可产生一个上升沿 delay_us(CLK_DELAY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