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清风
01
传不过去的照片
上个周末,我去亲戚家做客。一个长辈正好有一个手机和电脑的问题,让我帮助解决。
他想把手机上的照片,搬到电脑上去。老年人爱拍照,我看了一下,手机里有3000多张照片,而他的电脑已经很老旧了。
手机要用线连到电脑,然后打开这么多照片,非常慢。等了十分钟才顺利打开,要复制的时候,发现电脑空间不够了。(这年头,手机的空间很容易超过老旧电脑的硬盘空间。)
然后,我们忙着清理电脑空间,他也说不准哪些文件要,哪些文件不要,需要一个个查看,电脑又很慢,花了很多时间……
好不容易清理好电脑,要传输时,发现要一个多小时,等了20分钟,又发现连接线出问题了,要重头来……
大约又过了一个小时,还没做完。他很着急,我也很尴尬。
最后,我忍不住问了一句:“叔叔,你为什么要把这么多照片,都传到电脑上去呢?”
他愣了一下(因为以前都这么做的,没想过这个问题),然后说,“我想传到电脑,把其中几张用软件处理一下,然后邮件发给朋友看看。”
我说,“如果你只是要处理几张,那就用QQ传一下,就可以了。”
“是吗?”他吃惊地看着我。
然后,我花了10分钟,教他用QQ传输照片和文件。他马上就学会了。我发现,其实,他也就需要传输5张最喜欢的照片而已。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会想着去解决一个看似相关,实则没有关系但繁杂无比的另一个问题。
然后,把自己弄得很累,最后还没有结果。
02
舍不得看的演唱会
端午节期间,周杰伦在上海开演唱会。演唱会之前,一个朋友找我聊天。他挺有钱,也很会投资,在各地有好几套房子。
他年轻时也挺喜欢周杰伦的,想去看演唱会。但是太火爆,好的位置可能要超过5000了。他很犹豫,舍不得。
我说,“你买房子花的都是几百万,为什么听个自己偶像的演唱会,花不到1万,就舍不得呢?”
他说,“那不一样,买房子是投资,看演唱会是消费。”
我问他,“你投资是为了什么?”
他说:“当然是为了赚钱。”
我再问:“那么赚钱是为了什么?”
他一愣,似乎平时也没仔细想过这个问题。他沉思了3秒,然后说,“赚钱,一方面是为了让自己有安全感,另一方面当然是为了过开心的生活。”
我说:“这就对了嘛,我们一辈子,能有几次开心超得过听偶像的演唱会?你投资赚钱是为了获得开心。现在有机会直接获得这种开心(当然,我们说的是用健康的方式获得的开心),为什么还要纠结?”
他听我这么一说,顿时如醍醐灌顶。“风哥,就冲你这几话,下次我都要请你看演唱会啊。”
一个精于投资的人,却忘了原本活着的目的。
03
必须要上的好大学
近日,跟两个朋友讨论小孩教育的问题。
第一位朋友M,是一位金融金领,小孩刚出生。他的计划是把小孩培养到常青藤,所以从幼儿园就开始设计。需要读全英文的国际幼儿园,然后国际小学、国际中学,最后出国。
不仅要花很多钱,整个家庭也要围绕着小孩转,搬几次家,送孩子上各种培训班(因为国际学校课业是很松的)。
M的观点是,一切都要给孩子最好的,保证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
另一位朋友N,自己做企业的,比M的收入还要高一些。但是他小孩只在读一个较为普通的公立小学。
N的观点是,不能给小孩太好的环境,而是要给他一个竞争的环境,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考上理想的大学。这个过程中学到的东西更多,对他的人生更有意义。
其实,我也真的不知道哪条路更好。或者说,自己真正面对类似问题的时候,会怎么选择,目前确实也还没想清楚。
但是,和两位的对话,让我有了新的思考。
大部分家长培养孩子的目标,都是上好的大学。但是,我们追问一步,这个,真的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吗?
上好的大学,是一个看似跟成功教育相关的命题,但是,其实,并不是同一个命题。
70后80后,出生于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所以天然有一种上进心和拼搏精神。说白了,是小时候穷怕了。
然而,从90后开始,小时候成长的环境大幅改善。我们经常都觉得90后是蜜糖罐长大的,那么想象一下00后、10后长大,会是怎么样?他们缺的是什么?
缺的是物质吗?显然不是。他们要面对的,其实是物质上的极度诱惑。稍微不注意,就可能陷入物质过度丰裕的泥潭。
缺的是学历吗?似乎也不是。学历不高,但是逆袭反转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现在高等教育选择很多,国内不行国外,美国不行澳洲。
缺的是才能吗?现在世界是平的,很多才能都可以通过学习去获得。只要你有一颗上进的心,很多知识和才能都是可以快速习得。
他们真正缺的,有可能是一种抵御诱惑的稳定能力,有可能是面对多变世界的灵活能力,有可能是面对极度竞争的坚韧能力。
如果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帮了孩子太多忙,那么孩子就本能地失去了锻炼这些能力的机会。那么,父母是不是就得不偿失了呢?
或者说,父母的付出也是有意义的,但是就像第一个例子中,父母做的是:复制3000张照片到电脑里面,这个过程辛苦而没有必要——因为,你需要的只是传输最有用的5张照片。
我们是不是在绕远?
04
没有结果的忙
活得明白的人,会经常追问自己,事情的本源是什么?然后,用最简单的方法,直截了当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绕个大弯,去解决一个看似相关,但实际上大部分是无用功的另一件事情。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学一学伊隆·马斯克,他总是用第一性原理在思考问题。
他研发特斯拉电动汽车,把电池成本降到不可思议地从600 美元/千瓦时降低到80 美元/千瓦时;他创立SpaceX公司,在几年时间内,将发射火箭的成本削减至原本的十分之一,而且,他还是能够赚一笔。
每次,马斯克都采用了第一性原理思维,将起初的情况分解为最基础的问题,绕过了旁人都觉得复杂而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创造了更有效的解决方法。
那么,究竟什么是“第一性原理”呢?简单说来,就是:
不能再进一步推导的基本假设。
用大白话说,就是:
把问题问到根子上了。
第一性原理思维,就是将过程化简为最基本的部分,而这些最基本部分又恰好是构成整体的基础。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将第一性原理定义为“事物被认知的第一根本”。科学家不会去假设任何事情,相反,他们会反问自己:
“我们能确定的真相是什么?”
“什么是可以被证实的?”
所以,当你陷入一个复杂问题,自己被左右束缚而无力解决的时候,当你进入一种纷繁的状态,感觉自己即将迷失的时候,都可以让自己跳出来,回到事物的本源,用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来重新思考和梳理所面临的问题。
很多看似“不可解”的事情,在那一瞬间,或许就会柳暗花明,峰回路转。
现实中,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用“第一性原理”来思考呢?
人类的模仿倾向,是第一性原理思维的常见障碍。
大多数人在展望未来时,他们会映射出对当前形式的递进,而不是抛弃形式,着眼于功能的改造。例如,在批评技术进步时,有些人问,
“会飞的车在哪儿呢?”
“会飞的车,那不就是飞机吗?”
问这个问题的人,都是过于专注于外在的、表面的形式和表象,而忽略了实际的、本原的功能和价值。
外在的、表面的形式和表象:看起来像汽车的飞行物
实际的、本原的功能和价值:通过飞行来实现运输
马斯克曾说,**“人们通常用类比来生活。”**本质上,说的就是人类的这种倾向和障碍。
警惕自己的一些固有思想——旧习俗和过往的形式通常会被毫无疑问地接受,而一旦接受,这些根深蒂固的思想就会严重影响创造力。
第一性原理思维要求你抛弃对先前形式的执着,将本质功能放在更靠前和更中心的位置:
你的目的是什么?你希望达到的实效性结果是什么?
然后,优化本质功能,忽略外在形式。
这,就是学会独立思考和深度思考的方法,也是让你避免绕远路,最后束手就擒的有效手段。
否则,你只会越努力,越没有结果。
来源:https://blog.csdn.net/yoggieCDA/article/details/102727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