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性测试扫盲
关于2477203708探索性测试,之前在群里总是听到有人提起,也搜了相关书籍,但是一直没有仔细去瞧。今日刚好妍姐发了一篇跟探索性测试有关的博客,看完之后被扫盲,另外也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探索性测试,文章里面写了很多概念和方法,其实都是在表达,可以有这么些办法,让测试人员想到更多测试场景,而且根据不同的维度,能想得更全面一些,类似于我们的移动端专项测试中某些特有的场景,只是这个更加通用了。
文章里面说到的一句话特别有意思:
测试人员的绩效不是通过他们找到了多少Bug来评估的,而是他们究竟提高了多少开发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从而反应在产品的质量上。
因为很多公司的绩效考评都参考了这么一点,形成开发和测试之间一种竞争和紧张的关系,某种程度上一方面不利于公司团结,另一方面可能会对产品质量带来负面的影响。考评测试人员绩效,这句话提出了一种新的视角。
测试人员当然需要读写代码,而且最好的选择是直接从产品的错误处理代码入手,这样能一眼发现何种输入数据、输入顺序能把产品逼到极限。
这句话也为我学习代码提供了方向和参考的入口。
在此感谢原作者的总结和妍姐的分享。
探索性测试
在开始实践敏捷的时候,就一直谈论着探索性测试。尝试了许多方式,多角度覆盖、路径漫游、逆向思维等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无法很自信的回答团队做的确实是探索性测试。因为一直忙测试开发的工作,而忽略了对测试工作本身的总结和思考。所以最近特意看了一些资料和书,才把探索性测试的方法论整个整理出来。(本文许多论点取自James A. Whittaker的探索式软件测试一书)
什么是探索性测试
在测试行业非常喜欢炒作的是自动化测试,但是自动化测试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预言家难题”,意思是如何才能知道被测试的软件确实完成了它应该完成的任务,预言如何才能精准无任何差错?机器毕竟不是人,它只能按照固定的步骤来执行计算、判断,例如自动化运行中途出现:操作系统升级重启、机器断网、浏览器故障重启了、页面刷新较慢元素在该有的时间内没出现、HTTP丢包等等任何一些不稳定,自动化的流程就很容易崩溃并最终等待人的介入。所以过度依赖自动化是不明智的,手工测试永远都会继续发挥着作用。
如果想发现应用程序业务逻辑相关的缺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手工测试也是最理想的选择。但随着软件测试的发展,手工测试越来越倾向于精心策划。现代软件项目是庞大的人员成本是有限的,如何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最正确的事,需要手工测试在开展之前,有明确的战略和方向,但又必须预留一定的发挥空间让每个人的大脑可以充分运转起来,在测试的过程中随机应变。我们把这种测试方式称作探索性测试:它鼓励测试人员一边测试、一边计划、他们使用在测试中收集到的信息,影响自己进行测试的实际方式。
理解探索性测试有两个前提:第一,测试之前一定会有一个全局的方针战略,即整体的测试计划,它可以避免走错大方向,该测的部分没有覆盖到,计划之外的部分却投入了大量时间。第二,测试一旦开始,没有固定的思路,测试人员不受任何先入为主的条条框框约束,根据测试途中获取的信息,指导各自走不同的路径,最终目的就是发现潜藏的缺陷。
探索性测试的种类
JW的书中用了一个最恰当的比如来描述探索性测试的方法论,即把测试比做一场旅程。测试的对象就是旅游的目的地(比如说像伦敦这样一座古老的城市),软件的缺陷就比作是在这座城市里所有有趣的角落。显然,在软件发布周期规定的有限时间里,你不可能把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逛遍,这样你也就不可能发现城市里每一个有趣吸引你的角落,你得严格制定你的行程和各种后备方案,但同时你也会在旅途中遇到许多突发状况,临时改变你的路线,就为了能走遍最好玩的地方,往往有些角落是沿途发现的没出现在你的计划中。这样来比喻有计划又鼓励自由发挥的探索性测试,真是太贴切了!
为了继续发挥这个比喻的效果,我还是引用JW书中的一些描述吧。我们在旅程开始之前,首先会做一些全局的计划,比如把一座城市划分为商业区、旅游景点、娱乐区、旅馆住宿区、历史区还有治安不太好的旧城区,这就像软件产品里的各个模块一样,有主打卖点的核心功能、也有辅助功能和历史遗留代码等(例如商业区就代表了真正产生经济效益的实际业务完成区域)。当我们设计路线的时候,通常我们会拿着一份城市的地图来做规划,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拿着一份产品的说明书(F1效应)来设计探索性测试的路线。
这里列举了一些书中总结出来的探索性测试方法:
- 指南测试法:城市的题图通常都会标注一些热门的旅游景点,测试这些热门的区域是非常重要的。不管在任何一次发布的过程中,核心功能是肯定要覆盖到的。指南测试要求测试人员严格按照用户手册的建议执行操作,有可能是手册描述不到位或者核心功能并不像宣传的那样好。
- 卖点测试法:此方法是鼓励测试人员观看销售给客户演示的Demo,理解销售的角度哪些功能对客户来说是最大的卖点,他们未必就是核心功能,但值得测试人员把它们当核心功能来对待。同时,也许刁钻的客户会提出各种质疑,这些质疑和稀奇古怪的问题也可以纳入测试人员的设计中。
- 地标测试法: 在旅游的时候,如果我们设计了要到访的地方,通常会在地图上插上旗子,这就是地标。但是没有人规定我们应该按照何种顺序去到访这些地标。不同的测试人员可能会选择不同的顺序,有经验的测试人员会基于对软件产品架构和技术层面的理解,采取一些古怪的路径但更可能发现缺陷。
- 极限测试法:向软件提出难以回答的问题,比如最大可以发挥到什么程度,承受多少用户,承载多少数据。那个特性或功能会把软件逼到极限运作,哪些输入和数据会消耗软件最多的计算能力?哪些输入可能绕过它的错误检测?
- 快递测试法:快递运送的货物,就好比软件里的数据,结果不同的地点转接,拆包装包最终到底目的地。所以快递测试专注的是数据,跟随它们走遍整个软件。
- 深夜测试法:城市灯火阑珊会在午夜过后逐渐安静下来,商场店铺纷纷打烊。但是软件不应该停止工作,软件测试人员有时应该刻意的关注在冷门时间段软件所做的附属工作,比如数据备份归档、维护监控任务的运行等等。
- 博物馆测试法:这是针对软件的遗留代码,保留了些许年代的一些功能,找出它们来验证是否有出现失效。当初开发它们的时候,甚至可能缺乏文档,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应该被忽略。
- 深巷测试法:在每个城市,都有些地方并不吸引游客意味着不吸引人群,但作为测试人员来说,反而是这种最不可能被用到或者最不吸引用户的特性,容易潜藏着难以发现的Bug。
- 通宵测试法:繁华的都市总会有通宵热闹的地方,比如夜总会KTV之类的,它们从不中断。那么应用程序是否也能坚持到最后呢?当它面临持续不断的调用、输入、重读重写之类的操作,如果运行时间足够长,就很可能会出问题,内存会需要回收、数据需要清空,永远不要关闭它,保持不间断的运行。(更多的时候会采用自动化或者机器人思想)
- 长路径测试法:把那个在应用程序埋藏最深的界面当做测试目标(离起始点最远的那个界面),观察经过的每一个界面
- 超模测试法:针对UI的表面测试,衡量软件的展现能力,像T型台的超模那样,不去关注她们幕后的辛酸痛苦劳累,跳出产品专家或测试的头衔,以普通观众的角度,去关注那些能看到的界面展现,元素是否被正确绘制、是否难看、颜色风格是否一致、界面的切换变化是否表意清晰?
- 取消测试法:此方法的思想是启动了立即停止,特别是一些运行流程比较耗时的功能如备份还原或者搜索,在启动之后,立即取消。发散一点还可以变成,启动一个耗时操作,不停止立即启动另外一个耗时操作,以此来检测应用程序的自我清除能力。
- 懒汉测试法:选择尽可能少的输入,能不输入尽量不输入,能不修改尽量不修改,观察应用程序是否能响应得出正确结果。
- 反叛测试法:你见过去酒吧不喝酒点果汁的么?反叛思想要求输入最不可能的数据,或者已知的而已输入,测试人员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明知一些数据违反规则,却偏偏要采用这样的数据,或者不按照正确的顺序来输入。
- 强迫症测试法:测试人员强迫软件一边又一边接受同样的数据,反复执行同样的操作,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重复。此种思维方式,常常打破了开发人员设计代码的思路,他们预想着你会按步骤操作,却不曾考虑过你反复的执行第一步应该如何处理。
更多的讨论
探索性测试蕴含着丰富的策略,将结构化思想与自由的探索方式很好的结合起来,在发现缺陷以及检验正确性上有显著的效果。它能覆盖单一场景无法覆盖的情况,更好的模拟真实用户的行为。那么如何开始呢?用户故事(User Story)会是个绝佳的起点,通常实施敏捷的团队会要求创建用户故事,在用户故事中描述需求和产品的行为。测试人员可以向用户故事衍生出的场景中注入合适的变化,通过有系统的考虑输入选择、数据使用和环境条件,一个场景可以衍生出多个测试用例。
详细一点,给场景注入变化的手段包括:
- 插入步骤:增加更多次的数据输入、或增加附加的输入、又或者访问相关的原来不包含的页面,前提是当附加页面与目标页面有共享的操作或者数据,这样的关联性加入才有意义。
- 删除步骤:逐步去掉冗余和可选的步骤,每次只删除一个步骤,直到获得一个最短的测试用例
- 替换步骤:如果某些操作可以有多种方法可以完成,就可以用替换其中的某些步骤来尝试不同的路径
- 重复步骤:理解要重复的步骤和重复的顺序才会使得重复的加入有意义
- 替换数据:前提是理解应用软件的数据源,如果数据源停止工作或者无法连接时软件会变成什么样?
- 替换环境:包括硬件、不同版本的浏览器、或者修改本地设置(禁用Cookie之类的)